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585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docx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在体育锻炼或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痛,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呢?

如何进行处理?

怎样预防?

本章将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和处理方法。

第一节运动损伤

一、运动损伤概述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分类较多,常用的有:

(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

(2)按损伤组织创口界面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指损伤组织有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与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指损伤的组织无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挫伤、肌肉韧带损伤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伤后仍然能够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伤后不能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减少或停止患部活动的为中等伤。

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为重伤。

(4)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失。

急性损伤指人体在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慢性损伤又分为劳损和陈旧性损伤。

劳损是因局部负荷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陈旧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成。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缺乏预防意义,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中没有积极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时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等因素引起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器械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缺乏或不合理

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在体育锻炼中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

在准备活动中常存在的问题有:

(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即进入紧张、激烈的运动或比赛,此时由于内脏器官存在惰性,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都不够,身体协调性差,难以适应激烈运动的需要;或对做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足,做准备活动马虎敷衍,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配合不当。

这就使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改善。

如冬天进行跳远练习前只做一般性的徒手练习,而没有专门针对踝关节的准备活动,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

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以前已感疲劳,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正式活动间隔过长,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失去了做准备活动的意义。

3.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例如:

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型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

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运动中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常会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

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阶段,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的疲劳症状出现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动作时就可能发生损伤。

6.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练习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是在篮球、足球运动中常发生损失的原因之一。

7.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运动场地不平,有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场地太滑,沙坑太硬或有石块;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造成运动时断裂等,器械安装不牢固造成练习时倒塌,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体格和体能要求;练习时保护措施不当;运动时茁壮不合适,穿皮鞋、塑料底鞋等都极易引起损伤。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和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良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

此外,有害气体的污染也是值得注意的不良影响。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要是有益、无益或有害等3种结果。

只有把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有益的效果。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预防是主动的,通过提高预防意识、加强预防措施,可以把运动伤害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预防工作,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损伤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大量事例表明,认为因素是发生伤害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预防运动损伤,就要提高思想认识和预防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各种致伤因素,从而达到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要求

⑴树立安全观念,克服麻痹思想,发扬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风尚。

⑵针对个体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过度疲劳或局部负担过重。

在学习新动作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原则。

⑶做好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系统活动,克服各种功能惰性,增强肌肉弹性,提高运动能力并保持准备运动和正式运动的内容相一致。

⑷加强保护与帮助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

如:

摔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切忌直臂撑地,以防手腕部和前臂骨折、脱位等损伤。

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同时屈膝以增加缓冲作用。

⑸加强保健指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体育锻炼前与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变化,对体重、运动成绩、脉搏、食欲、睡眠、面色、锻炼欲望等要及时观察、及时调整运动量,做到科学锻炼。

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应加强医务监督,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体格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医务监督措施和开运动处方。

禁止患病带伤参加剧烈的运动和比赛。

⑹注意环境和场地设备卫生。

锻炼时要对用具(如护腕、护膝)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应在要求的场地上锻炼,不穿皮鞋或塑料底鞋等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服饰等进行运动。

第二节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

一、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软组织损伤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一种,根据损伤组织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可以分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和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两大类。

(一)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1.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因遭受一次较大外力作用所致。

发病急,病程短,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明显。

若处理不当,常可演变成慢性损伤或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因此,及时而正确地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避免伤势扩大和减少后遗症(重者出现关节僵直和运动功能受限)的重要环节。

根据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大致可分为早、中、后3个时期。

(1)早期。

也称为急性炎症期,指伤后(24~48小时)。

此期组织内出血和局部出现红、肿、痛、热及功能障碍等征象。

处理原则主要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减轻炎症。

治疗方法一是采用冷敷,即受伤局部用冷自来水冲淋15分钟或用冰水、冰袋、白酒、50%~75%酒精冷敷。

应急时,可就近买棒冰捆绑在肢体受伤部位。

有条件时可用冷镇痛气雾剂、“好得快”等喷射受伤部位,喷射距离约10厘米,喷射时间约3~5秒,重复使用至少间隔半分钟(此方法不宜使用面部和创口)。

冷敷时要注意防止冻伤,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

急性软组织损伤1~2天内原则上不能搓拿和热敷。

二是加压包扎,它是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关键,包扎得当可止血、防肿和缩短伤后康复时间。

冷敷后伤处可用绷带、手帕、布条加压包扎约24小时。

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当,包扎太松起不到加压作用,太紧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旦出现肢端青紫、麻木感,应及时松开,重新包扎。

三是制动和抬高伤肢,当肢体受伤较重时,为防止局部继续出血,减少肿胀和疼痛,一般应限制肢体活动和抬高患肢数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有利于消肿。

然后外敷伤药。

疼痛较重者,可服止痛片,淤血较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等。

在损伤急性期,伤后一般不做按摩,否则会加重出血和组织液渗出,使肿胀加重。

(2)中期(受伤24~48后)。

此期间伤部出血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仍存淤血、肿胀和功能障碍。

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伤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使淤血与渗出液迅速吸收以及坏死组织及时消除,促进再生修复。

处理方法有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药等综合治疗,其中热疗、按摩在此期间治疗中极为重要。

同时根据伤情的好转,尽早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3)后期。

此期损伤组织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已经消失,但可能有粘连或瘢痕形成,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锻炼时或运动后仍感疼痛、酸胀无力,个别严重者出现伤部僵硬或活动受限等现象。

处理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功能。

处理方法以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并配合中药熏洗和保护支持带的应用等。

2.慢性损伤

慢性损伤可由急性损伤因处理不当或运动过早转变而来,或因长期局部负荷过度,由微细损伤的积累形成劳损。

慢性损伤的处理主要是减轻患部肢体负担,改善伤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处理方法与急性损伤中后期基本相同,以按摩和痛点注射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

(二)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局部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

应急处理的要点是及时止血和处理创口,预防感染。

先止血后处理创口,是处理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则。

在体育运动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切伤、刺伤和撕裂伤

1.擦伤

皮肤受到外力急剧摩擦所引起表面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称为擦伤。

创口较浅、面积较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洗净创口或用70%酒精棉球消毒,然后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

不必包扎,使之在空气中很快形成干痂,避免细菌侵入和繁殖。

创口内若存有煤渣、细沙等异物时应由医生处理。

2.撕裂伤、刺伤与切伤

撕裂伤是因钝物打击引起皮肤和软组织的撕裂,伤口边缘不整齐,组织损害广泛,严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

刺伤是因尖细物件刺入人体所致。

切伤是因锐器切入皮肤所致。

这些伤口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赴医院缝合,使用抗菌素治疗等。

二、常见的运动损伤

(一)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胫排骨疲劳性骨膜炎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因跑跳练习过多而引起小腿骨疼痛的常见损伤。

1.损伤机制

目前公认本病是因局部骨组织过度负荷所致,但对引起过度负荷的外力来源及作用方式各自解释不一。

目前有两种学说:

一是肌肉牵扯学说。

认为是由于过多的踏跳和后蹬跑,使屈拇(趾)肌群、胫后肌等小腿曲肌反复收缩,引起附着处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扯、捩伤或紧张,使该部骨膜和骨的正常联系关系遭到破坏。

二是应力学说。

认为胫骨是支撑负重骨,并呈轻微的S形侧弯,其力的作用线与胫骨的中心轴线不重叠。

在跑和跳的运动中,身体的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对胫骨凸面产生拉张力,对凹面产生压张力,同时,骨内部产生相对应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构成了矛盾平衡的两个方面。

若跑跳运动过多或受力不当,使骨内部应力的提高跟不上外力的增加,导致矛盾平稳关系的改变,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胫骨凸面最外层的骨膜,引起骨膜松驰或分离、瘀血、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甚至发生局部骨质脱钙或断裂。

患单纯性骨膜炎后,若能及时调整下肢负荷量,减少跑跳运动,在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过程中,同样可以产生适应性变化,使骨组织的负荷能力提高。

2.征象

一般无直接外伤史,但有跑跳运动过多的经历,发病缓慢,征象逐渐加重,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自诉症状。

初期多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小腿骨疼痛,休息后症状可消失,若再继续参加负荷较大的跑跳运动,疼痛逐渐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疼痛现象,个别严重者跛行。

急性期多有局部凹性水肿,以小腿下段较明显。

胫骨内侧面、内后缘或腓骨下端有压痛。

病程较长的患者,在胫骨内侧面上常能触摸到小结节或肿块,压之锐痛。

3.处理

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人,无需特殊治疗,仅用弹力绷带将小腿裹扎,减少下肢运动,休息时抬高患肢,多可痊愈。

经常疼痛或运动后疼痛较重的病人,应休息并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抬高患肢,可配合中药外敷或熏洗、理疗、按摩、针灸、碘离子透入等。

治愈后重新参加锻炼时,运动负荷要逐步增加,以免再发。

4.预防

该伤主要是由于训练方法和运动量安排不当所致。

因此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人面发展,避免局部负荷过度;正确掌握跑跳技术,注意动作的放松和落地缓冲;避免在过硬场地上进行跑跳练习;做好准备活动;防止受寒,运动后采用自我按摩等各种手段及时消除小腿肌肉的疲劳,是预防胫腓疲劳性骨膜炎的重要措施。

(二)肌肉损伤

肌肉损伤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伤外,主要是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肌肉发生拉伤。

常见的拉伤是大腿后群肌、腰背肌、大腿内侧肌肉等。

1.损伤机制

肌肉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引起肌肉急性损伤分为主动用力拉伤和被动拉伤。

主动用力拉伤是指肌肉做主动的猛烈收缩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的承担能力所致。

被动拉伤是指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的伸展限度所致。

2.征象

肌肉拉伤后,伤处疼痛、肿胀、压痛或痉挛,触之发硬。

受伤的肌肉做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的动作时,疼痛加重。

严重拉伤时,患者在受伤当时可听到断裂声,疼痛和肿胀明显,皮下瘀血显著。

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肌内会出现收缩畸形。

肌纤维部分断裂时伤处可摸到凹陷。

若肌腹中间完全断裂时,会出现“双驼峰”畸形;一端完全断裂时,肌肉收缩成“球状”畸形。

3.处理

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断裂时,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提高伤肢。

24小时后可外敷中药,痛点进行药物注射、理疗或按摩等。

肌纤维大部份断裂或肌肉完全断裂时,经加压包扎等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及早做手术缝合。

4.预防

在剧烈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流动,尤其是要结合练习的部位做热身活动。

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肌肉的瓜,若出现肌肉僵硬或疲劳时,可进行按摩并减少运动强度;要合理、科学、正确地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注意锻炼环境的温度、湿度和运动场地情况。

治愈后再参加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以防再伤。

(三)脑震荡

1.损伤机制

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而又较多见的一种。

脑受到外力打击中后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所引起的意识和功能的一时性障碍,不久即可恢复,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的改变。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足球撞击、棒球打击或体操练习时从高处跌下撞地等,都可能发生脑震荡。

2.症状诊断

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

一般意识障碍都较轻,有一时性意识丧失(昏迷)或神志恍惚。

意识障碍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分钟乃至20~30分钟不等。

在意识丧失时,伤员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孔稍放大但左右对称,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意识清醒后出现逆行性健忘,患者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和情境,但能清清楚楚地回忆受伤以前的事情。

头痛、头晕,在伤后数日内较明显,表情紧张、活动或变换体位时,症状加重;恶心、呕吐,伤后数天内多可逐渐减轻和消失。

此外,还伴有情绪不称、易激动、不耐烦、注意力不集中和耳鸣、心悸、多汗失眠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诊断脑震荡的依据是头部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即刻确有短时间的意识障碍;意识清醒后出现逆行性健忘;神经系统检查和血压、脉率、呼吸、脑脊液压及其细胞数等均属正常。

3.处理

急救时,应让伤员平卧、安静,不可坐起或立起。

头部冷敷,身上保暖。

若有昏迷可指掐入人中、内关穴,呼吸发生障碍时,可施行人工呼吸。

伤员昏迷的时间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侧瞳孔大小不对称或耳、鼻、口内出血及眼球青紫或伤员清醒后剧烈头痛、呕吐或再度昏迷者,都说明损伤较严重,应该立即送医院进行处理。

在转送医院时,伤员要平卧,头痛两侧要用枕头或衣服垫起使之固定,避免颠簸振动。

意识不清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伤员侧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或舌头后坠而发生窒息,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对无严重征象、短时间意识丧失后很快恢复的伤员,经医生诊断后,也应平卧送回宿舍休息,并应卧床休息到头痛、头晕等关头完全消失。

可用“闭目举臂单腿站立平衡试验”来决定可否参加体育活动,切忌过早参加体育活动和过多的脑力活动。

(四)骨折的急救

骨或骨小梁发生断裂称为骨折。

按骨折的原因,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暴力作用引起的外伤性骨折。

按骨折的时间,分类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

按骨折的程度,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按骨折周围软组织的病理,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按骨折线的开头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等。

1.骨折原因

引起外伤性骨折的暴力,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可分为直接传达、牵拉和积累性暴力4种。

2.骨折的征象

骨折可分为局部征象和全身关头两个方面。

局部征象有疼痛、肿胀和皮下瘀血,功能障碍、畸形(完全骨折时,骨折断端移位,出现伤肢缩短、侧突或成角或旋转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声、压痛与震痛等。

最后确诊需经X光拍片,进一步了解骨折局部的病理善变化。

严重的骨折常伴有明显的出血剧痛、神经损伤而发生休克及发烧、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3.骨折的急救原则

(1)防止休克:

严重骨折、多发性骨折或同时发生其他并发症的伤员,易发生休克。

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再处理骨折。

(2)就地固定:

骨折后及进固定,可避免断端移动,防止加重损伤,减轻疼痛,便于伤员转运。

因此,未经固定,不可随意移动伤员,尤其是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的伤员,避免伤势加重。

(3)先止血再包扎伤口:

伤员有伤口出血时,应先止血,清洗创面,再包扎伤口并固定。

4.注意事项

固定用的夹板的长短、宽窄要适宜,便于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若无夹板时,可用树枝、竹片等代用品,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垫,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妥,防止引起压迫性损伤。

(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半月形软骨板。

损伤多发生于足球、篮球、体操和田径等项目。

1.损伤机制

膝关节屈伸过程中若同时伴有膝关节的扭转内外翻动作时,半月板就会出现不一致的矛盾活动,使半月板在股骨、胫骨平台之间生发剧烈研磨,造成损失。

当膝关节屈曲,小腿固定于外展、外旋位,大腿突然内收,内旋并伸直膝关节时,就可能引起内侧半月板损伤。

若小腿固定于内收、内旋位,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并伸直膝关节时,就可能引起外侧半月板损伤。

此外,膝关节突然猛力过伸及肌腱的前后割裂,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损伤或半月板边缘分离。

2.征象

多数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半月板损伤时常合并滑膜损伤或半月板活动牵拉滑膜而产生剧烈疼痛。

受伤早期由于产生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和韧带损伤,出现关节积血肿胀;慢性期因半月板异常活动牵扯滑膜而出现少量积液,膝关节活动时,伤侧可听到清脆的响声,并伴有疼痛。

在行走或做某个动作时,由于破裂的半月板突然移位,卡在股骨髁与平台之间,出现膝关节突然不能屈伸的“交锁”现象。

对一些可疑病例可作关节照影、超声波和关节镜检查,进一步确诊。

3.处理

急性期,主要目的是治疗急性创伤性骨膜炎,以制动、消炎、止痛为主,若关节血肿明显者,应在无菌条件下用粗针头抽出积血,然后用石膏或棉花夹板加压包扎固定2~3周,同时局部可以外敷活血、消肿、止痛的中草药。

慢性期应根据症状的轻重不同,首先要严格避免做重复受伤动作,以免再次受伤,影响愈合;其次可采用按摩、理疗、外敷中草药等。

若症状严重,肿痛明显,经常交锁妨碍体育锻炼和活动,应手术切除受伤的整个半月板,以免引起继发性滑膜炎和关节软骨损伤。

4.预防

锻炼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锻炼中要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疲劳时避免剧烈的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和动作难度。

平时要加强下肢肌肉的力量训练,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伤病初愈后参加体育锻炼时,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以免受伤。

(六)腰闪伤

急性腰闪伤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及关节扭伤等,主要发生于腰骶部和骶骼关节。

1.损伤机制

重力超越了躯干一时所能承担的能力,在挑、搬、拉、举重物时腰部突然用力,引起部分肌纤维撕裂,造成腰肌急性拉伤;脊柱运动一时超越了正常的生理范围,尤其是动作错误和疲劳时更易发生腰闪伤;突然用力过猛或举重时负重过大,腰腹肌力量不足,支持不住重物,使身体重心不稳而发生突然扭转引起腰部扭伤;肌肉发生不协调的收缩或腰部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突然的不协调运动,即可引起腰闪伤。

2.征象

部分症状较重病例在受伤时自感腰部有撕裂响声,有激烈的疼痛感,腹压加大的动作,如咳嗽、喷嚏都可以使疼痛加重;症状较轻者受伤时常无疼痛感,运动结束后或次日晨间起床时才感疼痛。

损伤在骶髂部,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内侧或小腿外侧。

伤侧下肢活动功能将受影响,甚至出现神经性间歇性跛行。

椎间关节扭伤或错位,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棘突偏歪现象。

3.处理

腰部急性扭伤后,一般需卧硬板床休息,腰后垫上一小枕头,使肌肉、韧带处于松驰状态,可采用按摩、药物、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轻度腰闪伤可悬垂摆动放松或抑背抖动放松,重度腰闪伤应到医院治疗。

4.预防

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在进行负重力量练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要及时纠正技术动作上的缺点或错误,注意搬运重物时的姿势,使重物慢慢离开地面。

要加强腰腹肌力量的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在疲劳情况下练习腰部的高难动作。

腰部损伤后应及时治疗,并在彻底治愈后才能参加剧烈运动。

第三节常见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运动性疾病是指因运动负荷安排不当、体育卫生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等多因素造成体内功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

常见的有过度紧张、昏厥、低血糖症、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中暑、游泳性中耳炎、运动性贫血等。

一、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一时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承受能力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病因

过度紧张多见于锻炼较少、训练水平不高、生理状态不良或伤病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剧烈活动,机体不适应或过分疲劳引起紧张反应,也可因饭后不久进行剧烈运动而引起。

(二)征象

过度紧张常在剧烈运动或比赛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发病。

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面部苍白、全身无力、站立不稳,严重者有恶心呕吐、脉搏快速细弱、血压明显下降、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心脏扩大等急性功能不全等征象,甚至昏厥。

(三)处理

轻度的过度紧张应命名患者安静平卧,注意保暖,可服用热糖水或镇静剂,一般经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对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使其处平卧位,保持安静,并针刺或掐点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若昏厥时,可加用指掐人中、百会、合谷、涌泉等穴位;对于呼吸或心跳停止者,应作人工呼吸与你外心脏脐压术,并迅速请医生处理。

(四)预防

体育锻炼基础较差者,不可勉强参加紧张的训练或比赛,应加强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

锻炼或比赛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平时要加强身体全面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伤病初愈或因其他原因中断体育锻炼后重新参加锻炼时,要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立即进行大强度训练或剧烈比赛。

二、低血糖症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为80~10毫克。

当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低于55毫克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症;当低于10毫克时,就会出现深度昏迷,称为低血糖性休克。

本病多发生于长跑、超长跑、自行车、长距离滑冰、滑雪等项目的比赛过程中或结束后不久。

(一)  病因

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使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运动前或运动时饥饿,体内肝糖储备不足,又不能及时补充血糖的消耗;赛前补充糖过多、精神过于紧张、赛后强烈的失望情绪或患病(如胰岛疾病、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的功能紊乱,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等,是造成运动时低血糖症状的重要原因。

(二)  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