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766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检测三十一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解析:

选A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2.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选D 根据图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来源可知,e、f分别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c、d分别为B细胞和T细胞,b为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e、f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使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3.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选D 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

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

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

4.(xx·保定模拟)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机体对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内DNA分子的数量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解析:

选C 图中的细胞A、B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细胞;机体对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发生更强、更快的二次免疫反应。

5.(xx·揭阳模拟)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

解析:

选D 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细胞a为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f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原刺激细胞b(T细胞)和细胞c(B细胞)后,两种细胞将迅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故细胞周期变短。

6.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Mcl1蛋白可使其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其数量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B.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

C.过敏性体质可能与Bim蛋白活性被抑制有关

D.Mcl1蛋白活性过高,人体易患恶性肿瘤

解析:

选C 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其数量的增加会减小免疫系统对外来器官的排斥作用,所以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A正确;由题意可知,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B正确;过敏性体质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而Bim蛋白活性被抑制会使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增多,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会减弱,C错误;Mcl1蛋白活性过高,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对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会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减弱,易患恶性肿瘤,D正确。

7.如图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选A 图中的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其他的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是成熟场所不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C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8.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析:

选D 从图甲中RNA→DNA的过程可知,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A正确;从图乙可以看出,HIV感染一段时间内,实验动物体内抗HIV抗体水平增加,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B正确;从图丙可看出,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的数量上升,说明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C正确;从图丁可看出,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继续上升,说明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D错误。

9.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能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Art)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一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

C.浓度为200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

D.与低剂量处理比,25~200μmol·L-1的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显著

解析:

选B 根据曲线图可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正确;青蒿素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而艾滋病是由于HIV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因此青蒿素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在浓度为200μmol·L-1时,Art处理抑制率高于Dex,所以该浓度下,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正确;由曲线图可知,低浓度处理时,Art和Dex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相差不大,而25~200μmol·L-1的Art和Dex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差异显著,D正确。

10.人体感染消化道线虫后,线虫侵入肠黏膜,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杀死线虫,并通过腹泻将线虫排出体外。

图为该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代表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IgE、IgG为不同的抗体。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为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B.乙为T淋巴细胞,IgE和IgG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

C.IgE参与炎症反应,对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不利

D.细胞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将线虫排出

解析:

选D 甲细胞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A错误;每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所以IgE和IgG不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B错误;IgE参与炎症反应,增大肠壁的通透性,有利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C错误;细胞因子诱发腹泻的机理是细胞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从而排出线虫,D正确。

11.科学家认为:

由于艾滋病病毒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已经找到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因此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能够侵入T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B.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的遗传物质(RNA)易发生变异,是疫苗研制困难的原因之一

D.效应T细胞只选择性破坏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解析:

选B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A正确;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由于艾滋病病毒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抗体无法彻底消除所有的病毒,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易发生变异,是疫苗研制困难的原因之一,C正确;效应T细胞只选择性破坏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D正确。

12.取小鼠分为三组,分别注射等量的含抗体M的血清、含抗体G的血清及不含抗体M和G的血清,2小时后,向三组小鼠体内注射绵羊细胞R,免疫后定期测定小鼠脾脏单位区域中的淋巴细胞数量,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的抗体G对小鼠抗绵羊细胞R的免疫应答过程起促进作用

B.绵羊细胞R有能被抗体M识别的抗原,注射抗体G能防止机体免疫功能过强

C.若同时注射含抗体M和G的血清,脾脏单位区域中的淋巴细胞数量会增多

D.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对某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作用相同

解析:

选B 与对照组相比,给小鼠注射抗体G的一组,单位区域中产生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较少,说明抗体G对小鼠抗绵羊细胞R的免疫应答过程起抑制作用,A错误;给小鼠注射抗体M的一组,单位区域中产生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说明绵羊细胞R有能被抗体M识别的抗原,由于抗体G对小鼠抗绵羊细胞R的免疫应答过程起抑制作用,所以注射抗体G可防止机体免疫功能过强,B正确;由于没有进行同时注射含抗体M和G的血清的实验,故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验结论,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给小鼠注射抗体G的一组和给小鼠注射抗体M的一组,单位区域中产生的淋巴细胞数量相差较大,这说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对某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作用不同,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B和C细胞均是由A细胞分化而来的,但它们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C细胞是在________中发育成熟的。

(3)E和F都是___________细胞,发生③过程后,分别产生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4)图中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

解析:

题图中B是T细胞、C是B细胞,均由A——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和C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髓。

B增殖分化产生D(效应T细胞)和E(记忆细胞),而C增殖分化产生F(记忆细胞)和G(浆细胞),这些细胞所含遗传信息相同,但形态、功能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图中E、F细胞在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分别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与浆细胞。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1)吞噬细胞 吞噬并处理病原体,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2)骨髓 (3)记忆 效应T 浆 (4)表达的遗传信息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自身免疫

14.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

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

(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___(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_______。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

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

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解析:

(1)由图1分析可知:

细胞①②③④⑤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2)图1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为浆细胞,抗体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为人体内环境。

(3)人体在恐惧时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涉及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甲第一次注射的为α银环蛇毒抗体血清,乙注射的是α银环蛇毒疫苗,故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后,甲机体为初次免疫,曲线等同于乙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曲线b,而乙机体为二次免疫反应,比第一次反应速率更快,产生的抗体更多。

答案:

(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2)⑤ 内环境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如图所示:

15.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

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

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

这一结果说明:

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合理即可)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合理即可) (3)淋巴(合理即可) B 抗体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相当

B.二孩政策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上升

C.水稻均匀地分布在农田中

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5∶1

解析:

选C A项反映的是年龄组成,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项反映的是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项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项反映的是性别比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2.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

选A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关于下面概念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序号4、5可分别代表迁入率、迁出率

C.序号2、3可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解析:

选C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

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故序号2代表出生率,序号3代表死亡率。

4.(xx·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

5.生态学家高斯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结果。

数据显示,第5天以后其数量维持在375个左右(即K值)。

下列有关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相似

B.该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C.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灭鼠的有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措施降低K值

解析:

选A 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K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错误;大草履虫在不同的环境中,其K值大小一般不同,因此,图示只能反映在题中实验条件下K值的大小,B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灭鼠的有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其K值,D正确。

6.(xx·唐山模拟)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

放生)

43(标记后

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

标记)

36(其中9只

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解析:

选D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

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

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解析:

选C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8.(xx·肇庆模拟)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K值为K1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解析:

选C 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

9.(xx·浙江温州测试)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

解析:

选C 图示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增长速率的大小,A错误;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2~t3,甲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停止,D错误。

10.(xx·湖南十三校联考)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B.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