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2236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docx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来源:

产业开发处    日期:

2013-3-7

威宁自治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编制单位:

威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编制时间:

二○一三年一月

2.1.4经济社会状况

4.4.2产业布局...20

10.2机制创新...2

附图:

1.位置图.

2.产业布局图

附表:

第一章前言

1.1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2009年,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威宁被列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产业扶贫是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2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在威宁开展“片区产业扶贫综合试点”。

编制《威宁自治县片区产业扶贫规划(2012—2020年)》,是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县更好开展产业扶贫的有效保证。

  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实施产业扶贫的整县推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集成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财政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扶贫对象受益的关系,促进扶贫对象整体脱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探索实施针对扶贫对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探索扶贫攻坚新机制和新模式,实现威宁自治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总体目标。

1.2规划编制过程

  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深入调研,进行了周密部署。

2012年下半年以来,县委书记先后2次到国务院扶贫办,向办领导及开发指导司领导汇报产业扶贫等工作。

县长多次主持召开由扶贫、农牧、畜牧、旅游、交通、水利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调度产业扶贫工作。

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专程到省市扶贫部门进行汇报,9月1日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启动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到2013年3月,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完成。

1.3规划编制依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3)《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0号);

(4)《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5)《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2〕93号);

(6)《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10月15日);

(7)《贵州省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总体规划(2010—2015年)》(省政府黔府函〔2011〕77号批准);

(8)《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试行)》(黔扶办通〔2012〕87号);

(9)《威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0)《中共威宁自治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威委〔2012〕70号)。

1.4规划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

规划总投资14.13亿元。

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村有生产、户户有项目。

全县贫困人口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来。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措施,贫困家庭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贫困发生率降到10%以下。

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

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促进威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实现威宁县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章规划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2.1.1规划范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

全县共有耕地422.56万亩,占44.73%;林地(含园地)362.78万亩,占38.4%;牧草地49.87万亩,占5.28%。

人均占有土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均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全县土地利用率88.4%,土地垦殖率44.73%。

2.1.2自然概况

  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的发源地,的北源)。

年均10~12℃,夏季平均气温23.2℃,年均降雨量962.3毫米,无霜期208天。

森林覆盖率38.64%。

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均日照时数超过1800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

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威宁县产业扶贫的优良条件。

威宁是我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

2.1.3人口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11年末有339754户村民,总人口140.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9.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9万人。

2.1.4经济社会状况

  经济发展。

2009年到2011年,全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从全省第54位上升到第13位,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其中:

生产总值从50.68亿元增加到79.0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7.6亿元);财政收入从5.02亿元增加到10.3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6.52亿元增加到4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9.75亿元增加到95.2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12.8亿元增加到78.5亿元。

以上指标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有的增长2倍以上。

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0.1%(可比价);财政总收入完成7.7亿元,增长33.03%;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增长27.7%。

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位次明显前移、活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社会事业。

我县实现全部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乡镇初级中学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医保实现全覆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双双合格,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大力发展草海湿地生态旅游等项目,实施“旅游活县”;县城完成了日处理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日处理180吨垃圾的城市生活卫生垃圾填埋场;启动西海码头、乌撒民族文化公园、奥体中心等惠民工程,实施建设西路街道风貌整治工程,获得了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称号。

  民族文化。

威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据文献记载,威宁秦朝为汉阳县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里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彝族古戏“撮泰吉”;有创造了中国教育文化领域若干个第一、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石门坎;有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中水遗址;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各类民族民间工艺,例如热烈奔放的彝族、庄严肃穆的回族和欢快明朗的苗族。

2.2贫困状况

2.1.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威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乌蒙山片区县。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统计,全县还有贫困人口47.42万人,分布在全县35个乡镇。

威宁农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威宁由于受到干旱、凝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部分本来已经脱贫的群众返贫。

另外,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扶贫的产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2)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受交通基础设施限制,农民生产还是靠原始的人背马驮方式进行。

(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特别是在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

2.2.2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2009年9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威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各部委、省、市对威宁县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亲临调研、考察和指导,并将威宁作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来推进,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层面成立了“威宁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省、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威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帮助和指导威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威宁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近期做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要求,始终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经济强劲增长,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迎来了“发展机遇最好、百姓得实惠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威宁实际的提速跨越后发赶超之路。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位次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达到了总量跨越、均量赶超、增量倍增的目标。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07亿元,同比增长79.91%;固定资产投资达95.24亿元,同比增长382.23%;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5.18%;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同比增加1515元。

  二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投资89亿元的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2013年3月可实现全线通车,新修通乡油路424公里,通村公路1352.7公里,2011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其中227个村通油路);新建农村串户路1463公里。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投入6.54亿元资金,实施水利工程300余处,农村能排能灌田土面积从人均0.21亩增加到0.57亩;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按“四在农家”的标准,新农村覆盖率达30%,2010年来66533户农村危房全部改造完毕。

建成了迤那、东风、秀水、龙街、麻乍、金钟等一批特色小集镇。

  三是开发扶贫取得突破性进展。

引进山东乐义、云南青禾力等12家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国家扶持与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打造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100万亩经果林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效十分明显。

2009年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40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元增加到14174元;粮食总产量从37.09万吨增加到49.26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到2012年底,原扶贫标准以下的人口全面脱贫。

  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11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任务近60万亩。

其中完成常规营造林37万亩,特色干果核桃种植23万亩,城郊绿化、重点区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6000亩。

有林地(含灌木林、经济林)面积达364.93万亩,增加了49.48万亩。

完成石漠化治理65.79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2.34万吨。

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33.4%增加到2011年的38.64%,年均增长1.74个百分点。

2010年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草海治理初见成效。

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由于扶贫开发等相关工作成效明显,威宁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1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同志在威宁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我们的扶贫工作都像威宁这样抓,全国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就大有希望”。

2010年来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相继获得17项国家级荣誉,有82项(次)工作获得省级表彰;全国、全省分别有2个和17个现场会在威宁自治县召开。

威宁成为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先进典型,“威宁速度”得到了各级各界的高度评价。

第三章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3.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1扶贫产业的种类

  威宁县扶贫产业众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为主。

从威宁县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而且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

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边远、深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

本规划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力求产业的安排能够覆盖绝大部分贫困人口。

从近年来威宁县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特色种养殖业对扶贫的贡献较为明显,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仍然是产业扶贫的首选。

3.1.2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

  在国家和省的关心和帮助下,威宁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效十分明显。

从2009年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40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元增加到14174元;粮食总产量从37.09万吨增加到49.26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扶贫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13%以上。

(最好有某一产业的具体成效)

3.1.3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

  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威宁县通过“外引内联”,引进山东乐义、云南青禾力等12家龙头企业,联合本县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国家扶持与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打造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亩经果林基地。

引进片仔癀公司、宏奇公司等6家中药企业进驻威宁,组建了38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涉及10万户40余万药农,其中党参已获得“威宁党参”地理标志,目前威宁万亩党参“GAP”种植正在贵阳中医学院帮助下进行,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威宁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3.2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优越。

威宁土地面积宽阔,土地利用率高,光照资源充足,具有亚热带湿润季风的气候、低纬度高原台地的特征。

(2)中央及省、市政策支持力度大。

在中央、省市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威宁在产业扶贫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特别是“威宁试点”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3)威宁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据我县实际,威宁县委县政府成立“中药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中药产业办公室,制定了《威宁县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要领导的“马铃薯产业园区”。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分析近期威宁扶贫产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县主要领导定期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

这些有利因素充分保障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4)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201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

3.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1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

  产业扶贫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是由于不能解决有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问题。

长期以来倡导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于企业一股独大,造成客大欺主,贫困户不能分享到合理利益。

由于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农户的信任和支持下降,影响了产业扶贫的持续健康发展。

3.3.2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

  产业扶贫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贫困农户区位不同、经营能力不同,居住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懂经营的贫困农户率先发展起来,居住掉角的、缺乏经营头脑的农户成了新的贫困户,导致发展不平衡,引起了新矛盾。

没有受益的户,埋怨政府一碗水没端平。

由于受益较小农户缺乏积极性,影响威宁产业扶贫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出现这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调剂机制。

企业介入时的客大欺主,是因为主不够大;没有企业时,各自为政,是因为农户之间没有利益联结。

这样,产业扶贫对威宁县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难以提高。

3.3.3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威宁县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底。

威宁县很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品质方面很好,但由于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有限,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

3.3.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特别缺乏高层次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等。

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在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方面,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3.3.5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信贷措施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6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3.7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到目前为止,产业发展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职责不够清晰。

威宁县现有的核桃产业化办公室、马铃薯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还不完善,人员都还是从相关部门抽调,一开始就缺乏必要的行政权威,也缺乏综合经济管理的必要职能。

虽经几度调整加强,现有的编制规模、人员总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不足以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章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到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摘帽”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4大重点产业(即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涉及扶贫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瞄准扶贫对象,以362个贫困村和47.42万贫困人口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县特色产业为基础,发挥中介组织和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差别化的扶贫政策,使所有乡镇、全体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扶贫成果。

  党政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与有关规划的衔接,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协调行业部门将行业政策向扶贫对象倾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扶持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

已有的主导产业,要重点打造产业链,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对扶贫对象实施特惠政策。

正在培育的主导产业,注重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连接带动扶贫对象的组织建设,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尚未形成的主导产业,注重生计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结合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

  突出重点,完善机制。

根据产业发育阶段和贫困程度的不同,合理确定和安排相应的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县扶贫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或调整产业扶贫项目。

规划和产业扶持项目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坚持产业扶贫项目到户。

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互帮互助的扶贫机制,把扶贫对象引导到产业化经营中来,确保贫困农户受益。

  科技先导,提升能力。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优势,注重科技先导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项目,针对片区主导产业,开发、推广一批使扶贫对象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技术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开展扶贫对象围绕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对象的产业参与度,通过扶贫对象使用适用技术,逐步提升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能力。

  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壮大,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针对我县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多发,群众容易因灾致贫返贫的实际,优先发展避灾减灾产业项目,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针对种养业市场风险较大,基地建设必须产销对路确定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规模,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扶贫产业,防止产业发展大起大落,促进扶贫对象持续增收,产业扶贫持续发展。

4.2发展目标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县产业扶贫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资金额度以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11093.2万元为基数,按每年递增15%进行规划,到2020年,我县财政扶贫资金累计为202716.91万元。

其中资金分配围绕我县年收入2300元以下47.42万贫困人口做文章,遵循“两个70%”的原则:

一是70%以上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二是直接用于支持困难户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70%。

按照70%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141901.84万元将用于产业发展,其中2012年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已达9152万元。

2013至2020年我县整个产业扶贫资金为13亿元。

  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结合我县实际,主要将,资金投入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每年投入马铃薯的资金占当年产业扶贫资金的30%、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占30%、经果林占25%、中药材占10%、乡村旅游和蔬菜占5%。

4.3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以全县47.4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围绕《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总体规划》,与我县农业、畜牧、交通、水利、林业、旅游、工业能源等部门“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充分衔接,主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

打造具有威宁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攻坚创新示范区。

4.4产业发展布局

4.4.1发展主导产业的市场分析。

以马铃薯种植为例:

以SWOT矩阵来分析:

内部

因素

外部

因素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l区域自然条件适应。

l农户积极性高、有历史种植经验。

l已形成规模化种植。

l有一定的产业深加工。

l交通条件便利。

l地方扶持力度大。

l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量大、需求人群广泛。

l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l产业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够。

l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l销售相对分散。

机会(Opportunities)

SO

WO

l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马铃薯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大。

l机械投入增加,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

l市场相对稳定。

l加强集中销售,打入快餐市场。

l强化农药等化学药品使用监督,争取进入海外市场。

l建立深加工厂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l加大机械投入力度,减少成本。

l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l继续增加财政支持

风险(Threats)

ST

WT

l自然灾害不可预测性。

l其他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

l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其他市场。

l建立完善的灾难防治制度。

l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

l由政府统一组织马铃薯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

从表中分析来看,2012年至2020年,马铃薯市场容量按现人口需求估计,仍不能满足。

4.4.2产业布局

马铃薯:

分布乡镇为雪山镇、龙街镇、大街乡、草海镇、双龙乡、麻乍乡、秀水乡、观风海镇、黑土河乡。

项目覆盖165个村,覆盖农户108025户,带动贫困户31877户,覆盖贫困人口5万人。

中药材:

种植区域分布在哲觉种植区、西凉山种植区、麻窝山种植区、海拉种植区、梅花山种植区、雪山至龙街片区、乌江源种植区。

项目覆盖608个村,覆盖农户239754户,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