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965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docx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20XX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考试说明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5个,即: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

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

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

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用虚词

常用

虚词

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词或作用

例句

1、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的。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1、结构助词:

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3、结构助词:

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

(《爱莲说》)

4、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动词

到、往、到……去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

(不能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涉世家》)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我的、我(自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

(《幼时记趣》)

4、指示代词:

表远指。

那、那个、那些、那里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

5、指示代词

这种

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6、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中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如地石何?

(《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邪?

(《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

如果、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介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在、从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出师表》)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治水必躬亲》)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

表示动作的对象。

向、对、同、给、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受制于人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连词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转折关系

但是、可是、却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呼尔而与之。

(《〈孟子〉二章》)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假使、如果;

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可是、却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表示选择。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就是、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副词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乃悟前假寐,盖以故。

(《狼》)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表示出人意料。

竟、竟然,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竹溪记》)

判断句中,表判断。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把、拿、用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连词

表示目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结果。

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

认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气助词

表示判断语气。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表示肯定语气。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表示疑问语气。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八则》)

表示感叹语气。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

吗、呢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表测度语气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用于感叹句

啊、呀

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介词

对(于),在,在……上面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代词

疑问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相当于“之”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捕蛇者说》)

兼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

相当于“于之”。

从这里、在那里

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八则)

助词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了、呢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连词

表示假设。

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

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

结构助词。

……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代词

起指示作用。

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连词

表转折关系。

然而、但是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气助词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于词尾。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的样子、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动词

表判断。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表动作行为。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替、给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所以

表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表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