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42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

2022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复习

1.而

本义阐析:

“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二〕用作代词。

1、剑阁峥嵘而崔嵬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也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某所,而母立于兹

11、军惊而坏都舍

1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1、剑阁峥嵘而崔嵬并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顺承

4、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也假设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转折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修饰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因果

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目的

9、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假你的

11、军惊而坏都舍宛假设好似

1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通假通耐

2.何

本义阐析:

“何〞在金文中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

“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三〕复音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2、大王来何操?

3、是诚何心哉?

4、牛何之?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无何,宰以卓异闻,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吗〞“呢〞;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

     4、用于感慨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

     5、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二〕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副词的词尾,译为       “……的样子〞“……地〞 或不译

〔三〕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于,在,对,比〕

1、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其庶几乎。

3、嗟乎!

呜呼!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吾尝疑乎是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乃】 

本义阐析:

乃字和“汝〞、“尔〞、“假设〞、“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二〕动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三〕用作代词。

〔四〕连词

〔五〕复音虚词:

无乃 ,乃尔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莫不中音:

合于?

桑林?

之舞,乃中?

经首?

之会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5.【其】

〔一〕用作代词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

〔三〕用作连词

〔四〕用作助词,或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或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其然乎?

其不然乎?

沛然下雨,那么苗浡然兴之矣。

其假设是,孰能御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

又,一面……,一面……

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设〞、“假设〞

〔二〕用作副词

1、将近,将要,快要

2、暂且,姑且

〔三〕复音虚词    且夫   且如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示赵弱且怯也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7.【假设】

注意:

“假设〞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

如①“比得上〞,“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②“像〞,“彼与彼年相假设也〞?

师说?

;③“假使〞,“假设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④“你〞、“你们〞、“你们的〞,“假设入前为寿〞?

鸿门宴?

,“更假设役,复假设赋〞?

捕蛇者说?

;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假设〞?

诗经·氓?

作为实词的“假设〞有“顺从〞的意思,如?

诗经?

“曾孙是假设〞。

〔一〕动词,像,好似;如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那么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假设"“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假设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阐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假设何】怎么样。

 

【假设定】心中有数,沉着不迫。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以万人假设一郡降者,封万户

假设民,那么无恒产,因无恒心

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量词,座。

用于房屋

〔三〕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通“许〞。

可译为“左右〞“大约〞。

〔四〕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构造。

“所〞字构造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构造,那么所字构造起定语的作用

某所,而母立于兹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父去〔分开〕里所,复还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9.【为】

〔一〕动词。

 读wéi

〔二〕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wèi

1、表被动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为了、为着〞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给,替〞。

4、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三〕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四〕语气助词“为〞可兼表疑问、祈使、感慨等语气。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祖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

〔三〕语气词

〔四〕作助词.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且焉置土石?

犹且从师而问焉

割鸡焉用牛刀

然那么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慨或反诘之意。

12.【以】

“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局部,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

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教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

拿,用,凭着〔借〕,根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

把。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同“于〞,可译为:

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

因为,由于。

5、表示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带着〞“率领〞。

说明: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        〔成语〕

②夜以继日        〔成语〕

③秋以为期        〔?

诗经•氓?

〔二〕连词。

用法和“而〞 有较多的一样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三〕助词

1.说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

2.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五〕名词。

译为:

缘由,原因。

 〔六〕通假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2.把……作为或制成。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方法用来……〞“没有什么方法用来……〞

余船以次俱进。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汉军乃觉之,会骑将婴以五十骑追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授命以来,夙夜忧叹

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13.【因】

本义阐析:

“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

答:

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

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

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

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

〔一〕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根据、方式。

可分别译为按照,根据 ;依靠,凭借 ;趁着,趁机,趁势,就着,顺着 ;通过,经由,由,从 ;因为,由于。

〔二〕连〔副〕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

于是,就;  因此。

〔三〕用作名词:

原因,缘由,机缘。

〔四〕动词

1、凭借、依靠、根据

2.沿袭,继承;接着,继续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于今无会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因循守旧

14.【于】

一、“于〞是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二〕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三〕介词。

表示比拟,相当于“过〞。

一般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超过〞。

二、助词,动词词头,无义。

【于是】 复音虚词,它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一样。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相当于“于+此〞,可灵敏译为“在这〞“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这〞“从此〞等。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于是余有叹焉。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业精于勤、荒于嬉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5.【与】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动词。

 1、给予,授予,交给,赠给。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答应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慨或疑问等。

【孰与】【与……孰】表示比拟与选择,译为:

“跟……比拟,哪一个……〞

 【孰假设】【与其……孰假设】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假设起而拯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骞叔之子与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6.【那么】

本义阐析:

金文“那么〞字的左半局部,原先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那么,由此可以懂得“那么〞字有“标准〞、“准那么〞之意。

另外:

“那么〞字的“准那么〞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那么〞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

〈论语〉十那么?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已经〞。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假如、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那么〞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姑且成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那么〞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照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立即

〔三〕量词。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四〕动词。

1、效法。

 2、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乃、是、就是〞。

〔五〕名词。

准那么,法那么。

〔六〕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那么是】只当是。

居那么曰:

“不吾知也!

以身作那么。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惟天惟大,惟尧那么之。

非死那么徙尔

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者】

〔一〕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假设〞“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二〕语气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者项庄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言之,貌假设甚戚者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18.【之】

〔一〕代词。

〔二〕助词

〔三〕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四〕动词,到,到达,去,往,到……去。

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又间令吴广之次〔行军途中驻地〕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 

2022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复习2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

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完毕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

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

“诸位将军假如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考虑〔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施行,所以抵抗敌军可以获得成功。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

〞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

其所据何〔3〕为?

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

然何〔5〕人能忘情耶?

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3.乎

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

“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

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

假设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那么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解析: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慨,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表比拟,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译文: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

示儿?

,乃〔1〕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解析: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想,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

5.其

狐谓狼曰:

“羊肉其〔1〕鲜乎!

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

“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

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

〞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假如。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译文:

狐狸对狼说:

“羊肉一定很鲜美啊。

假如你有意品味,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

“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

〞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

“羊屡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

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

你一定要容许我。

〞凶狗笑着说:

“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

〞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慎重。

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6.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假设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那么李唐且〔3〕亡,必矣。

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那么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解析:

〔1〕副词,暂且、姑且。

〔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译文:

7.假设

“假设〔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

〞奇哉!

假设〔2〕人之思,假设〔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假设〔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假设〔5〕龙之一爪也。

假设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假设〔7〕柳子厚那么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

〔1〕连词,表假设,假如。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似。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

8.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别人可及?

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解析: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