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745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docx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

  这是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第1篇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

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

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

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

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

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

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

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

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

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言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

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

《孔雀东南飞》:

“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

《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

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

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

“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大局的角度理解。

  如:

《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

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第2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

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

《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òu橐驼tuó孳zī勖xǜ缫丝sāo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

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

性质、方法②易:

更换③长:

治理④字:

养育⑤病:

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4.甚善。

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

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

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

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

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

同。

浩初:

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

上人:

和尚的尊称。

亲故:

亲戚、故人。

②畔:

边,侧。

似:

有如。

剑芒:

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③秋:

秋季。

割:

断。

愁肠:

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④若:

假若。

千亿:

极言其多。

化身:

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⑤散向:

飘向。

峰头:

山峰的顶端。

望:

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

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

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

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

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

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

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

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

惟有登高望远。

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

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

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现实第3篇

  一、教学任务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

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

如《封建论》、《夭对》等。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

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