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5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理想有关的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

赏析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

“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

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

“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

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

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

“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

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

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

“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

“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

“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

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

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

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

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

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

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

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

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

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定风波·

三月七日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⑴定风波:

⑵沙湖:

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

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

放声吟咏。

⑺芒鞋:

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

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

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

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

方才。

萧瑟:

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

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万里觅封侯: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

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

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

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

梦醒。

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

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

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

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

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

寻找。

戍:

防守。

暗: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

貂皮裘衣。

秋:

白。

空:

白白的。

料:

预料。

赏析: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

南郑属古梁州,故曰。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

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

“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

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

“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

“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

“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

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

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

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沁园春:

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

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

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

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

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

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

满江。

漫:

满,遍。

舸(gě):

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

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

指一切生物。

霜天:

指深秋。

怅寥廓(chà

ngliá

okuò

):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

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

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

旷远迷茫。

主:

主宰。

沉浮:

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百侣:

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zhēngró

ng)岁月稠:

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

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稠:

多。

恰:

适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

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

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

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qiú

挥斥,奔放。

《庄子·

田子方》:

“挥斥八极”。

郭象注:

“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有力。

方:

正。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

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

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

游泳。

遏(è

阻止。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空阔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

指菊花。

不似:

不类似,不象。

廖廓:

空阔远大。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

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

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

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

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

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

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①冰:

形容极度寒冷。

②丛中笑:

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③犹:

还,仍然。

④俏:

俊俏,美好的样子;

(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⑤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

(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毛泽东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

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进行的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

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

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

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变得更加丰满高大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