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6555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x

第一单元备课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的蒸发、石蜡融化、玻璃破碎等。

伴随现象: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外形和形态的改变。

宏观上:

没有生成新物质

微观上: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不变,只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2.化学变化

定义: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铁生锈、食物腐败、木条燃烧变成灰烬等属于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宏观上:

生成了新物质

微观上:

构成物质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3.判断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生成沉淀或气体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例如: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但这一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只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停止通电后还是原来的灯丝;无色的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干冰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都没有产生新物质,都不属于化学变化。

所以,要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a.无新物质生成的爆炸,如自行车“爆胎”、蒸汽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b.发生在有限空间的急剧燃烧引起的爆炸,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c.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爆炸,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如原子弹爆炸。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生成其他物质的同时,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也改变了,所以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的熔化。

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定义:

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微观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没有改变时呈现出来的性质,与分子的聚集状态有关。

一些物理性质: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沸点——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水在101kPa、100oC时沸腾,水的沸点在该压强下是100oC;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性质确定:

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体现。

微观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改变时呈现出的性质。

3.区分判断

要准确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必须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如“纸能燃烧”必须让纸燃烧之后才能说明“纸能燃烧”,发生了这个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这个性质,所以它是化学性质。

4.注意: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例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为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水就会沸腾。

实验证明,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强变小,这时水的沸点就会降低。

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把101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区别:

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即物质本身具有发生某种变化的能力,一旦条件具备时就能发生这种变化,描述性质时通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变化则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某种运动过程。

如“铝箔能燃烧”是指铝的性质,“铝箔燃烧生成了氧化铝”是指铝已经发生了的变化。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如:

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是由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决定的。

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用作燃料主要是因为乙醇能燃烧。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与物质的价格、来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等因素有关。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是为了弄明白某个问题所做的一切活动,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1.化学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找到了一些分离物质的一般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科学探究式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观察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4.化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5.实验观察的步骤和方法

变化前:

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相关现象

变化后: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并与变化前进行比较

6.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

形态:

包括物质的状态(气、液、固)等

外观:

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喷泉等

能量:

包括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热、声、爆炸等

7.排水集气法

先将集气瓶装满水,以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然后将需要收集的气体通入集气瓶中,种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叫做排水集气法。

不与水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片,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向下盖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后,毛玻璃片时从一侧“推向”另一侧,而不是“盖住”,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气瓶中没有气泡,也就是将空气排尽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满的标志是“气泡从瓶口溢出”而不是“没有水”。

8.物质的鉴别

不同的物质,其性质往往不同,这是区分和鉴别物质的基础。

一般优先采用较简单的方法,如观察颜色、闻气味,比较密度及溶解性等。

如不能区分时再运用它们各自的特性来加以区分。

比如二氧化碳和氧气因都没有颜色和气味,从外观上不易将它们区分开,但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的特性是能帮助燃烧,是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因此,可以根据各自的特性加以区别。

叙述的顺序是:

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方法一: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旺的一瓶是氧气,木条熄灭的一瓶是二氧化碳。

方法二:

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一瓶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一瓶是氧气。

9.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

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是本质现象,因为此现象有助于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

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

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不能用结论“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来代替“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当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时,要明确哪种因素真正起了作用,就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而改变这种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对实验结果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成为控制变量法。

【物质燃烧一般有3个明显的现象】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的产物;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燃烧或固体、液体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

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为:

一光和火焰,二热,三生成。

例如,镁带燃烧的现象为: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石蜡燃烧的变化

石蜡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2.“黑烟”和“白烟”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汽冷凝得到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能够被点燃。

3.“光”和“火焰”

“光”是指固体直接燃烧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火焰”指气态或液体或固体转变成气体在燃烧时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有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组成的火焰。

4.“烟”和“雾”

“烟”是由粉末状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微小的小液滴聚集而成的。

5.“现象”与“结论”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结论”,“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雾”是“现象”,现象是观察到的也就是能看到、听到、嗅到、感觉到的,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

我们看到出现水雾,知道生成了水,看到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推测生成了二氧化碳。

6.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方法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据此可以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氧气,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气体中氧气含量越高。

2.结论:

与人体吸入的空气相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更少的氧气。

3.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人体吸入空气后,空气中的氧气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多,氧气比空气中少。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规则】

1.“三不”原则

不能把鼻孔从到容器口取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闻药品的气味时,打开药品的瓶塞,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2.“节约原则”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所需用量来取药品,若实验中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的处理

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药品从试剂瓶中取出来后可能已经变质,放回原瓶可能会污染瓶中的药品),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

1.粉末状或小颗粒的固体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往试管里装固体药品时,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可概括为“一斜二送三直立”。

2.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时,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到试管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底部。

可概括为“一横二放三慢竖”。

注意:

用过的镊子或者药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也有的保存在滴瓶里。

1.取用较多量的液体药品时,用倾倒法。

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手拿试剂瓶时,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容器口,使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塞子上的药品腐蚀桌面或桌面上的杂质污染药品;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是为了防止液体洒落;拿试剂瓶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的液体药品留下来腐蚀标签;倒完液体,要立即盖好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是为了防止液体挥发或变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药品放置有序,以备下次使用方便。

2.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时,用量筒量取,量筒的精确度是0.1mL。

使用时应遵循“一选二平三不”,一选”:

正确选用合适量程的量筒,应该量一次,选最小,即在一次量完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量程小的量筒;“二平”:

读数时量筒要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不”:

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器,不能取热的溶液或稀释浓硫酸(量筒是计量容器,如果装热的溶液,加热药品,作反应器等都可能使读数不准确,而且容易破裂造成实验事故)。

“先倒后滴”:

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剩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所需刻度线。

仰视时读数小于实际体积;俯视时读数大于实际体积。

3.取用较少量的液体药品时,可以用胶头滴管滴加。

取液时,胶头滴管既不能伸入试管内,也不能碰到试管壁上,应垂直悬空在试管的正上方,避免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取用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试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清洗,也不能交叉使用),以备再用。

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精确度:

0.1g

2.托盘天平的组成:

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以及调节天平平衡的平衡螺母。

3.使用口诀:

天平放平调零点,白纸烧杯防腐蚀,左物右码易读数,砝码游码归原处。

4.称量前(调零):

将托盘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应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称量时:

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记录砝码和游码的质量和。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若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称量完毕:

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

5.天平原理:

即杠杆平衡原理:

F1*l1=F2*l2,应用到天平中为:

m物*l物=m码*l码,称量前必须对天平进行调零,目的是使l物=l码,再次称量物体使天平平衡,则m物=m码。

6.天平读数:

m左=m右+m码

7.天平基本应用:

a.称量物体:

左盘放好物体,通过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b.固定称量:

即先加好砝码,调好游码,通过加减药品使天平平衡,此时不能再调砝码、游码。

8.注意:

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同种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进行称量。

【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

1.构造:

灯帽、灯身、灯芯

2.使用前两查:

检查灯芯是否平整,是否被烧焦;检查灯内酒精量,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多则酒精易受热溢出,少则蒸汽易引火爆炸。

3.使用时: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支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盖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4.酒精灯的存放:

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灯芯上留有水分,灯内酒精浓度太低,下次使用时不易点燃。

二、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

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后三者加热时需垫石棉网)

固体: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三、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一定要用干燥的试管,如果试管不干燥,向试管中装固体粉末时容易使粉末粘在管口和管壁上,影响实验效果;如果外壁有水,加热时水向低处流,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骤冷炸裂试管。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给试管里的固体和液体加热都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均匀受热后可以再药品处集中加热,给液体加热时,均匀受热后,也要不时上下移动试管。

四、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加热时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1/3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o角,可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体的回流,受热均匀。

若试管竖直加热,不仅受热面积小,而且会由于试管底部温度过高,出现液体爆沸喷出。

试管口不应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烧的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实验台。

注意:

给试管里的固体和液体加热都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均匀受热后可以再药品处集中加热,给液体加热时,均匀受热后,也要不时上下移动试管。

 

【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方法(以试管为例):

倒掉试管内的废弃物,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再注入水振荡,连洗几次。

若容器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可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洗净标准: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涤干净(形成均匀的水膜)。

3.洗净后的试管等仪器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地方。

【仪器的连接——“润,转”】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左手拿橡皮塞,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注意: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免刺破手掌),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胶皮管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瓶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

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查找原因,直至不漏气才能进行实验。

用手紧握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气体的体积增大,如果装置不漏气,则气体从导管口逸出,有气泡产生且放手后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