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6833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docx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课程

综合组 井子骥

课程是课程论的核心概念。

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来的。

校本培训是实现校本培训目标、执行校本培训课程计划和落实校本培训任务的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专业化人才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含义,二是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结构,三是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开发。

第一节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的含义

一.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的概念

对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课程的理解:

第一、校本培训课程依托于大的政治经济背景,植根于学校现有物质文化环境,也吸收校外文化成果。

与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课程注重理论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校本培训课程则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注重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体现学校明晰的办学理念、较详尽的发展规划,突出学校特色。

同时,也充分吸收校外文化成果,特别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教育成果。

第二、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教师是组织者、参加者、受益者。

校本培训课程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校本培训课程尤其注重教师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教师论坛、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自修反思、情境体验、岗位练兵、观摩教学、结对帮扶和总结提高等。

因而,校本培训课程注重教师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是教师的反思、“觉醒”过程。

第三、校本培训课程是用来研究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以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为核心,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根本目的。

追求实用是培训的关键。

校本培训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在新课程已经展开、我国当前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过大,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国情,适应多层次学校发展和教师的需求。

二.校本培训课程的特点

1.针对性

 校本培训课程是针对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不外乎三个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

我们对教师素质的衡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应该是我们教师素质保证的基础。

2.自主性

校本培训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课程。

校本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

校本培训课程要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主导,以高素质、专业化和富有教育创新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反映教师的实际,给教师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因此,校本培训课程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尊重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充分尊重教师的需要,为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开辟广阔的空间,为教师展示自我和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3.实践性

校本培训课程是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主的课程。

首先,课程内容是以教师的现实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开发和利用的,而并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

校本培训课程强调引导教师开展丰富多才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教师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其次,培训形式主要体现在实践中学习。

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教师的亲身经历,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兼容性

校本培训课程是立足校本实际基础上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课程。

在课程目标上,校本培训课程考虑教师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于时代对教师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与时俱进,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发展为总目标。

在课程内容上,校本培训课程面向教师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教师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广博和包容性。

5.原创性

校本培训课程强调教师参与,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

客观的说,校本培训课程的价值体现,是在教师亲历过程中才得以实现的。

教师参与培训,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通过对过程中体验进行反思,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精神世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在校本培训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是原创的。

三.校本培训课程的价值

1.关注教师发展,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行了级别划分,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奖励。

这三个级别是:

(1)教员指初入社会的文理学院毕业生,没有或很少经过教育专业训练但愿意从教的人士。

(2)专业教师,他们拥有硕士学位,不仅是学科专家,同时也是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专家,他们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3)终身专业教师,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证明是合格的专业教师并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以授予他们以最高级别的教师职称和证书。

2.关注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服务

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因此校本培训课程既要为教师发展服务,也要为学校发展服务。

校本培训课程除了根据教师发展确定校本培训课程的方向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半学理念、发展来规划校本培训课程。

使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3.关注教育教学中的个案,为教师解决问题排忧解难

校本培训应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核心的培训。

常见的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一是教师所教专业知识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果教师专业知识有欠缺、不深刻或老化,就有可能在教学中出现问题;二是对学生的思维认识问题。

对学生如何学习的认识,只影响到我们的教学。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就难以因材施教。

三是教学管理问题。

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在哪里,是教师学习的首要一步。

那么教师如何认识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呢?

第二节  校本培训课程的结构

一.校本培训课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专业化成长校本培训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课程目标、实施目标的步骤与时间、校本培训课程开展的形式和检测效果的手段与方法等。

各构成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任何一个构成要素的改变,都会影响校本培训课程整体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开发校本培训课程务必注意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1.课程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围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学校师资队伍而努力。

在构建校本培训目标的过程中,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

总体目标相对比较宏观、抽象,如建设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水平,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等等。

而具体目标则必须具体、可操作,并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具体目标是总目标分解出来的,并不是每个具体目标都针对每个个体,但每个个体都能与具体的培训目标相对应。

这样可以使每个教师都能参加校本培训,同时,又能实现满足个体不同需求的不同培训。

目标可以是年度划分,这就是校本培训的阶段目标。

具体目标更可以按照教师的不同类型和要求而划分,在培训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

2.实施课程目标的步骤与时间

建设优质的学校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培训不可能是短暂的,也不可能即时产生效果,培训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培训目标上要采用分步走的思路,要有时间上的保证。

强调步骤与时间,就能突出培训的有序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师培训的活动不单是知识的学习,或者技能的训练,培训活动效果的转化需要教师的实践。

3.校本培训课程开展的形式

通过评估学校及其教师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及其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明确校本培训的内容。

但如何将这些内容用恰当的培训形式体现出来,则是校本培训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般说来,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如讲座、讨论、课堂观摩与评析、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校本培训的形式。

(1)讲座法。

这是在所有教师培训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它不是校本教师培训中的最佳方法。

所以在使用讲座法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时,要注意适当性,不能过多和过杂。

讲座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考虑,有后续的活动或者要求。

(2)自学法。

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实现

“四个学会”的同时,其自身首先应该做到这“四个学会”。

因此,教师是学习者,教师培训并不只是培训者讲和受训者听的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中教师本人的自我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

所以,在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中,要考虑将自学作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自学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不仅扩大了对培训的理解,也使校本培训中教师不离岗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作为培训形式,自学也并不是教师随意的自学,而是有一定规范的自学,这在培训实践中要有明确的界定。

(3)观摩与考察。

观摩与考察对于扩大教师的视野、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及在与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我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观摩与考察作为校本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突出观摩与考察的有准备性、有针对性和有后续性,必须将它们与观光或者游览等活动严格区别。

(4)研讨会。

校本培训中采用研讨会形式,并不一定要强调研讨会的形式规范,而是要突出研究与讨论的气氛与特点。

在校本培训中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将教师的自学、论文撰写和观点交流等更好地结合起来。

研讨会可以以教师的自学为基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讲座与研讨会同时进行。

(5)行动研究。

基于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在大力倡导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今天,将行动研究作为校本培训形式更有实际意义。

从目前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情况看,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师培训中的行动研究结合在一起,则更可以体现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的优势。

行动研究可以是教师个体式的,也可以是教师群体性的。

4.检测效果的手段与方法

强调效果的检测是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一环。

一般意义上说,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展校本培训,但是,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开展校本培训。

所以,将校本培训看成是当前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则学校要开展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的校本培训,其前提是,学校有开展校本培训的机构能力。

从管理上说,学校是否存在这种能力,有待于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机构对它进行专门评估与鉴定。

这里不作展开。

所以,这里所说的检测效果是针对校本培训内部而言的。

在校本培训的方案中,必须说明,对各种校本培训活动效果要采取检测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参与检测的人员、时间、内容与方式等。

可以由非受训的人员来承担检测任务,也可以由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自己承担,检测的时间可以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全过程,但重点是要关注人员投入的动机与态度、活动开展的过程、活动所取得的实际结果等。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课程的基本类型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有关“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的论坛的重要议题就是“教师必须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解决好和教与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1)为什么而教?

(2)教什么人?

(3)在什么地方教?

(4)教什么?

(5)怎么教?

(6)用什么去教?

(7)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

(8)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

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的选择和编排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方案和培训计划。

由于校本培训课程受教学目的的变化和制约,以及传统教育观和学习观差异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培训课程进行不同的分类,因而,校本培训课程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但一般应设置如下内容:

 

案例:

教师专业化校本培训课程内容分类示例

类别

课程名称

培训形式

考评方式

学时/学分

为什么而教

(职业素养)

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

研讨与交流

考试

6学时/1学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什么人

(教育对象研究)

新的学生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6学时/1学分

新的教育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6学时/1学分

科学的德育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6学时/1学分

新的评价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6学时/1学分

新的教育价值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6学时/1学分

在什么地方教

(教育环境研究)

重庆教育现状

调查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区情教育

调查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重庆直辖后的教育

调查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什么(新课改学习)

新课标的学习

学习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参观课改实验区

观摩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用什么去教

(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手段学习)

新课程理念

研讨与交流

考试

10学时/2学分

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与交流

考试

10学时/2学分

课件制作

学习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

(评价机制和手段研究)

新的评价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新的人才观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班主任工作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学生特长教育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

(教师发展行动研究)

新课程示范

学习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学反思

总结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学督导制度学习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师教学计划与总结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师徒结对制度学习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师校本培训制度学习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骨干教师读书活动

学习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名师培养策略

研讨与交流

考查

10学时/2学分

教师专业化发展各类课程综合举例如下:

(1)为什么而教(师德修养)

①师德修养类课程的含义

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承前启后的中介和纽带,是一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倾向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师德具有崇高性、典范性、自觉性等特点。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思想、人格品质、敬业精神、知识水平、创新品格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声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师德修养类课程包括教师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

②师德修养类课程举例

例: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课程

目的要求:

本课程属于师德修养类。

旨在帮助教师学习“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精髓,运用“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内容:

了解思想的理论来源: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再发展。

掌握“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强调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前提、以人为本是思想的核心。

有机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教学思考:

专题讲座与研讨相结合。

全体教师必修。

6学时,1学分。

(2)用什么教(新理念研修)

①新理念研修类课程的含义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念。

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这个事业在21世纪将对人类社会、时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已经开始实施。

如果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是对其旧教育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有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将走样、变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阻碍,最终必将回到老路上去。

所以,必须首先抓好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理念研修类课程包括新教育观、新学生观、新教师观、科学发展观、新评价观、和谐社会建立等内容。

②新理念研修类课程举例

例:

新的基础教育观

目的要求:

本课程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培训加强对广大教师进行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内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对基础教育定位的区别;基础教育的社会性,基础教育的本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21世纪基础教育新价值取向应定位在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以初学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教学思路:

专题研讨。

全体教师必修。

10学时,2学分。

可作为考查课。

(3)教什么(新课程研修)

①新课程研修类课程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课程门类多,课时多、难度大、分量重,加重了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这种为应试服务的单一的课程体制和教材内容,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村金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同意,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新课程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青少年儿童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新的理念、能力、热情和动机,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新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等等。

新课程研修类课程包括新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新课程与教师行为转变,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新教材研究,等等。

②新课程研修类课程举例

例: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

目的要求:

本课程属于新课程研修类。

旨在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全面认识和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和特征,指导学生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内容:

新课程的学习理念;新课程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以及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与特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案例研究分析。

教学思考:

专题讲座、研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全体教师必修。

6学时,1学分。

可作为考查课。

(4)怎么教(新技能研修)

①新技能研修类课程的含义

当今社会赋予未来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教师要胜任就需要新的能力。

对与教师的新技能尤其要强调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一,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常言道: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的工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人与人的交往最根本的是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个体人格的影响力。

因此,教师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尤其重要。

这里的他人,首先是指学生。

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

教师是一个群体,每个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教师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社区各有关机构中人员的关系,都是形成教育合力和进行有效工作必不可少的。

总之,教师的工作是为人、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共同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工作,故理解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第二,管理能力。

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推卸地承担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责任。

管理能力首先是按教育目的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其次是作为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

第三,教育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强调有关研究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以往对教育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

科研和创新能力在此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教师的研究与创新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也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教育研究和创新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教师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这使教师更富有创造性的内在魅力。

同时,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未来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

第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虚拟大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经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发展潮流。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必须加快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步伐,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②新技能研修类课程举例

例:

新课程与教师技能转变

目的要求:

本课程属于新技能研修类。

旨在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对教师技能的新要求,提高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自觉性。

课程内容:

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表现。

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为教学行为策略和理性认识方式。

首先是合作,其中包括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其次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教师应该有能力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专业性的评价,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