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改 浅 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7592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课 改 浅 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 改 浅 论.docx

《课 改 浅 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 改 浅 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 改 浅 论.docx

课改浅论

课改浅论

(邴家湾学校 杨淑敏)

 一、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目标和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我国当前的教育正处在困境之中,这就是过于强调基础知识,淡漠了技能教育、情感教育、世界观教育。

不给学生活动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抹杀了学生的天性,致使我国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

  案例1、南方某神童9岁上完初中,13岁上完名牌大学,17岁获得博士学位,但最后有由高一级学校劝其退学。

  案例2、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一般品牌大学的大学生一年的知识结构相当于美国名牌大学四年所学的内容。

但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什么不承认我国清华、北大生,就是因为我国的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经验太低。

清华、北大在世界名牌大学中排名250名以后,而美国排名在250名以前的大学就有100多所。

又如:

初中毕业学生不会计算土地、土方、用料等。

  以上几个方面都充分反映了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的注入式教学,是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扼杀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美国却很少,而中国却至今尚未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相反美国却是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也有在美国就读的中国学生。

我们借着这一点想一想,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上领先,却输在终点上?

这充分说明我们把学生教成了习惯于墨守成规、重复书本、擅长做标准答案的机器人。

所以他们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一天天萎缩,发展的后劲随着智力成熟度的递增反倒日渐减退。

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如何正确认知课程和课程改革

  1、什么是课程?

  对课程的理解,有的说课程是经验,有的说课程是生活,也有的说课程是知识,但这都是历史性的。

而现在对课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课程它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例如学校的艺术团、科技团、兴趣小组等,都包含在课程之内。

但这都是徘徊在课程边沿的,没有真正地打开僵局,没有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人将现在的教育教学比喻为是学生在戴着脚镣、手铐跳舞,方法好的、头脑灵活的还能跳出个样来,否则就是乱鬼跳神。

这些都是制度的约束、教师的强求、评价的单一、课本的局限所致。

  

(2)它是不同孩子发展的不同途径;过去我们将孩子看成同一个人,但实践证明:

孩子的个性、天赋、思维、爱好都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案例1、上海市一所学校的一名学困生,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一个排污方案,被政府采用。

案例2、上海市立交桥的发明就是一名学习成绩不起眼的小学生。

 (3)课程是孩子的精神营养餐;人们的健康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吃各种蔬菜、水果和杂粮。

音体美、《社会》、《品德》、《语文》、《数学》等各门功课就是学生学习上的营养餐,所以我们要全面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各种知识的养分,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去界定课程。

  2、要走出课改的几个误区

  我们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就要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

一提起新课程,我们部分同志就丢掉了以前的经验和方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千百年来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方法,也是成绩卓著的。

俗话说: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就看我们用没用在地方上,这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接受。

我国教育史上的孔子,一生云游四海,周游名山大川,教化出了许多震撼全球的名流。

又如过去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也可以用来鞭策自己,鼓励学生。

其次一味地模仿和做作在课堂上也屡见不鲜。

新课改倡导教学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营造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氛围,有些教师就机械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但形同虚设,在合作、探究时不考虑合作的价值和所讨论问题的意义,使学生丧失合作、探究的信心。

再次,教师把课文当“宪法”,不能脱离课本的束缚,不能让学生进行畅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是担心答案不标准,担心完不成任务,不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

  三、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给现行的教育模式以强烈的冲击。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它最大限度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方能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改。

  1、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如何面对学生)

“为了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全面发展有个性,和谐发展有特长。

所以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只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要及时组织、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参谋。

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勤于探究,使教学的重心从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爱学”、“乐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说: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不断追求和探索,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情况来转变自己的角色。

  

(1)由传输型向指导型转变

  

(2)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

  (3)由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

  (4)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现在提倡综合课)

  另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严以律己,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和鼓励学生。

教师的期待和鼓舞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

  例如:

美国的教育专家到某学校去调研,随意指定10名学生将来前途无量,后来确真如此。

  3、教师角色分类:

  新课程把教师分为三类:

普通的教师只做讲解;优秀的老师让学生去理解;真正的教师能点燃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能,并和学生一同进步。

过去有人将教师分为:

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三流的教师不务正业。

我们要对自己进行分类定位,看自己属于哪一类,看自己到底是一个教书匠,还是一个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

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古人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试干”。

的确难能可贵,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燃尽了自己,我们知道:

能原有限,生命短暂。

新课程中的教师不能只做蜡烛,而要做一盏“长明灯”,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发展。

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夺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更主要的是学,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4、做课程的开发者(如何面对文本)

  一提到课程改革,我们就意识到课本变了。

课本是教课书?

不是,因为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教材,新教材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及人格健全的一种文本。

教材也是教师、学生用来不断感受、挖掘、体会、感悟、探求、创造等以及丰富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范例,它是一个导向。

现在的考试命题就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命题灵活度大,趋向生活。

所以,不能把课程改革中的课程与课程表中的课程、教材划等号,教材也不一定是教科书,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课程实验的执行者,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如何学会用新的教材来教。

这样,教材就有了它的广泛性,要把它看成资源,去开发,去利用。

对待学生也是如此;也要把它们看作是不同的资源去开发,以前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或更多的水。

如今是让我们教会学生怎样寻找水源。

如果我们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所谓的经验,只不过是学生的长官、警察、国际裁判、典型的教书匠。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学设计

  自主是相对于他助而言的,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被教材牵着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在一种束缚的情况下学习。

而自主课堂是以问题为核心,无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所以,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智力因素,同时,自主课堂应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独特性。

另外,自主课堂还要最大限度的做到“四个调动”,即调动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调动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面对面促进性的互动,其原则是人人参与,整体互动。

合作小组通常是将小组分为4—6人,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同学的个体差异性,将不同的性格和爱好的学生合理搭配,担任不同的角色,分工负责,使每个人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

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也有利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另外,小组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合作伙伴负责。

  合作学习常出现的几种弊端:

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要以问题为动力。

有的教师理解片面,注重了合作的形式,不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就让学生盲目的合作,甚至有的问题毫无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受到挫伤,这时,就会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质疑和排斥。

另外,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合作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就及急于小结或进入下一环节,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和思考,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合作,强制学生背台词、答案,使得合作很不自然,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不能开发同学们的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更不应成为垄断性的学习。

所有的工作或任务不应由一个人或个别人来完成。

否则,大多数同学就会丧失参与的主动性和合作的积极性。

  探究学习,也叫研究性学习,在探究学习中,首先要有探究的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和动力,所以教师在设疑时应简捷、明了,同时也能让同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

学生围绕问题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寻找答案和规律,从而取长补短。

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去研究,从而达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另外,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开放途径可以向生活开放、向经验开放、向空间开放、向课前课后开放。

(例如:

向生活开放:

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

在计算面积、体积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自丈量;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进行购物。

向空间开放:

在感知“左右前后”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

向课前课后开放:

课前查资料,课后看结果。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松愉悦的吸取知识,同时还可以打破课内外的界定。

让学生懂得在任何一个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地方。

  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理论学习,注重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和经验交流,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以发展为本、以创新为本、以能力为本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强化科研兴教,教研兴校意识。

按照“一法为主、多法并举、博采众家之长、采用百花齐放”的原则,大胆实践和创新。

对于卓有成效的教师,树立为学科带头人,教研教改能手;对于成绩突出的班级确立为示范班。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大胆的实践“六个转变”,即:

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变课堂为学堂、变传授为探究、变师问为生问、变回答为交流。

另外,我校还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培训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研活动。

  

(1)每周定期进行课改研讨,总结、反思本周的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及研讨活动。

并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

  

(2)在“一学”、“二编”、“三说”、“四做”、“五看”、“六评”、“七写”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

即:

“说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评好一节课”。

  (3)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课后反思或一篇心得体会,每期写一篇优秀论文、一份优秀教案。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邴家湾学校 金安绪)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位置上,让他们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对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尝试和探索,颇有收益。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指导预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1、通过观察进行预习。

在进行图形教学时,我布置看和说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里面有哪些东西是你喜欢的,用完整的句子说出图意。

由于课本里的图画生动活泼,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都喜欢看。

所以每次的预习作业学生都完成得很好,为第二天的新课学习作了铺垫,也为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

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看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复习原有的知识来预习。

虽然学生通过自学学到的知识较为表面,但也初步接触、感知了教材内容,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

如在教学1—10各数的认识时,在初学阶段也即学习数1、数2,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

“看看图中画的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在学习数3、4、5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

“看看课文里哪些东西是数量是3,是4,是5?

”当教到数6、7、8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

“6、7、8这些数与前面的数比,谁大谁小?

为什么?

  3、通过操作进行预习。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经常让学生在摆中学,在玩中学。

这样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教学8的分解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怎样分?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分解式。

学生边摆边看边说,效果很好。

学生不仅能完整地说出分解式,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改革教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通过直观形象激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

简单、抽象的教学方法,他们难以理解,更难吸引其注意力,因此必须遵循其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我根据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好动、好新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新型的、有趣的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以教师有趣、生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搭积木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喜欢搭积木,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节课。

直观形象的学具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来配合教学,并指导学生适当地操作学具,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筋等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在小组上交流、讨论,然后再把结果演示出来,体验自主学习取得成绩的喜悦。

这种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讲到长方体6个方面的特点时,我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贴了彩纸的长方体说:

“你们先给长方体穿上衣服,注意观察衣服的颜色。

”学生拿出彩贴纸贴在自己的长方体模型上。

这些彩纸是三种颜色的,怎么贴相对的两个面的彩纸的颜色都一样。

我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有的用两个长方体比一比,有的撕下彩纸比一比,还有的用尺子量一量。

经过这样贴贴、看看、比比、说说,学生明白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2个面一样大。

接着我又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再得出结论。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讨论获得了直接经验,加深理解了所学内容,同时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享受成功喜悦的场景;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学习树立更大的信心。

  三、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大纲指出:

数学要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低年级学生的知面窄,但所学知识也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这一精神,我改变平时布置作业的传统作法,不以繁琐的作业和死记硬背来巩固,而是巧妙、合理、灵活地运用知识点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在课后观察,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开拓空间,既减轻了负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后看看家里的东西说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给爸爸妈妈听,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

 

论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邴家湾学校  魏翠俊)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

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

应试教育”。

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

吴敬梓〈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

历史告诉我们:

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

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二、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

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

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意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

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句倶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和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

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方式。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通过对“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

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

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动技能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

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动技能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

  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

  三是创办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美寓真   情寄实

——谈《穷人》中的美

(邴家湾学校  郑建伟)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佳作,读后使人心动而叫绝,产生这种感情的根本原因就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来记述普通穷人的平凡琐事,反映穷人的质朴情感,从而真实可信地表现穷人的善良和勤劳的品德,使读者感受到自然而高尚,实在而非凡的美.

课文以桑娜为主线来表现穷人的美德,让我们也以桑娜为中心来欣赏课文的真情实感及所表现出来的美:

1.人美,在于普通的真。

  课文中共出现三个穷人,以桑娜为主人公,但并没有忽略其他两个穷人美德:

渔夫:

渔夫是桑娜的丈夫,“丈夫不顾惜身体,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可见其勤劳,当听到西蒙死了,他非常焦急“恩,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当考虑到家庭生计问题后又说: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来宽慰妻子,一个“熬”字把渔夫善良的本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西蒙:

西蒙是同村的一个寡妇。

两个孩子“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可见其勤劳:

“她临死时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生怕冷着,可想而知,西蒙在临死时唯一牵挂的就是两个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