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350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docx

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

2019年高考老师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0)

一、单选题

1.(2019·甘肃一模·24)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2.(2019·江西名校学术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25)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3.(2018·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26)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 

王夫之 

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4.(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27)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反映了()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5.(2019·山东菏泽一模·28)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6.(2019·四川达州一模·31)《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

这说明()A.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B.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C.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 D.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

7.(2019·山西一模30)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

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

这一举措()

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8.(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13)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部分)示意图。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

9.(2019·甘肃一模·32)有学者认为,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的部分演说家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

由此可知,这些演说家的活动()

A.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自身的堕落

B.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民的非理性心态

C.造成公民与演说家间的恶性互动

D.促使城邦理性精神和公民精神逐渐消解

10.(2019·广东一模·34)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入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11.(2019·福建厦门一模·35)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

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

据此可知()

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            

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

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            

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

1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35)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许多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了长期的贸易协定,代替了原来以一年为期限的短期协议。

这说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扫清

C.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影响巨大    

D.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2019·福建厦门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

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

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

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

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

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

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

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15分) 

14.(2019·广东揭阳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9世纪中期历史大事:

1825 

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禁令;欧文开始“新和谐公社”实验 

1831—1835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里昂工人起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梁发《劝世良言》问世。

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正式停止 

1836—1840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3—1848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海国图志》出版。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欧洲革命;首批中国移民抵达旧金山 

1851—1855 

1851年伦敦 万国工业博览会;太平天国运动。

1854年日本黑船事件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 

1861—1865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开始。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1866—1870 

1866年第一次跨大西洋电报通讯;1867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0年普法战争 

1871 

德国统一,巴黎公社革命 

上表为19世纪中期历史事件简表。

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实关联,史论结合,叙述合理) 

15.(2018·宁夏银川二模·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工矿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封建把头制,其中搬运、煤矿等行业尤为严重。

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了废除搬运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以后在煤矿、纺织等企业中相继废除了此类制度。

国营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把一批有经验的工人提拔到管理岗位上。

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厂矿交通等企业民主改革的指示,提出“我们必须发动与依靠工人群众,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工矿交通企业内部残余反革命势力系统清理,并对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

同时强调“对于曾经压迫过工人,但并非反革命的老技术工人、专家,必须在运动中予以保护,根据团结为主的原则,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当作工人阶级内部问题来解决。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国营企业民主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营企业民主改革的作用。

(8分)

 

 

16.(2018·江西上饶二模·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

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触。

一一整理自《国家公祭日》【资料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9分) 

17.(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西汉宣帝(前91年一前49年)亲政后视“霸王道杂之”为必须遵行的“汉家制度”。

因出身微贱,知道百姓对贪腐官员切齿痛恨,所以他在诛杀一批地位很高贪污官员的同时,还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对郡守级官吏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

他曾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诏令分给“流民还归者”公田,贷给种子与食物,并不要他们出算赋和给徭役。

他的“厉精为治”取得了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兴”君主。

但宣帝为了打击霍氏集团的权力,任用外戚、宦官,统治后期贪图奢侈逸乐,“颇修汉武故事,官室、车服盛于昭帝”,也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埋下祸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宣帝的历史功过。

(7分)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给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西汉前期“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百分之二十的利率,可以得知其商业资本比较活跃,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可知《旧唐书》与王夫之对唐太宗的形象都是尊重历史事实的,故A项错误;《旧唐书》与王夫之都是根据相应的历史史实对唐太宗作出评价,而非没有确切的定论,故B项错误;“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可知《旧唐书》中对唐太宗的评价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形象,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与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有关,故C项正确;据材料,对唐太宗不同的历史叙述在于所占的立场不同,而非揭示历史的本质,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由《红楼梦》多次被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可知,A项的表述有问题,排除A项;《红楼梦》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其真正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而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的描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这是文学发展的世俗化问题,没体现文学创作动力问题,排除B项;“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是建立在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如总结性科技巨著、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图书;“萌新”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的基础上的文化如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教士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但材料强调文学的世俗化趋势,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外国棉布1867年—1876年进口交易量增加,交易价格有所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外国棉布的价格一降再降,低价洋布的输入,在中国市场洋布代替土布,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体现了外国棉布在中国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故选C项;图片没有体现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排除A项,图表没有体现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排除B项;图表没有体现中国农业,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良在近代中国已无出路,因而士大夫阶级开始日益倾向革命,故选C项;根据所学,严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而非革命派,排除A项;根据常识,士大夫阶级并不等于广大国人,排除B项;“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这种说法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苏区政府生产钨砂及进行钨砂贸易,增加了中共苏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选C项;中共苏区通过土地革命,给农民土地从而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A项;中共苏区生产钨砂主要用于贸易以获取利润,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B项;中共苏区生产钨砂主要用于贸易以获取利润,并不是用来制造武器弹药,因而与提高红军战斗力无关,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1957年和1952年相比,重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是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到1952年,国民经济就得到了全面恢复,故B项错误;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1958年的大跃进,故C项错误;1957年和1952年相比,重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表明国民经济布局没有逐渐优化,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雅典的部分演说家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可知在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下,雅典公民会出现集体丧失理智的现象,从而助长了公民的非理性心态,故选B项;材料强调演说家活动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而非对自己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部分煽动性的演说家与无耻公民间的恶性互动而非所有的演说家和公民,排除C项;“公民精神逐渐消解”表述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乡绅则将其土地收入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英国资本活跃于地产、商业、公债等领域,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商人与地主的投资意向问题,不能体现商人与地主的联手,排除A项;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英国商人与乡绅都属于英国社会上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英国商人与乡绅资本流动问题,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

”这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太落后,因此,苏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涨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A项;“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苏联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趋势发展迅速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长期的贸易协定,这本身就说明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

13.【答案】

(1)原因:

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不足;城市及商品经济发展(行会等组织的推动)。

(4分)表现:

出现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化认同。

(6分)

(2)不同:

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

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8分)评析:

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衣抑商政策,江南市镇自治没有发展出独立于传统政权的政治力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践、公民意识的形成,从而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得出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不足,据材料一“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得出行会等组织的推动。

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

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得出出现诸如行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功能主要有规范工商业活动,管理当地社会公共事务,市镇成为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一“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得出江南市镇自治是在政府统治之下有限的自治,分散而不统一,主要依托宗族力量;据材料二“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得出英国城市自治主要依靠新兴的市民阶层,据材料二“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

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

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

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得出英国城市自治是一种充分的自治,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二小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方面分析,江南市镇受专制政权、小农经济、宋明理学、重农抑商政策等的影响,英国城市自治受启蒙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公民意识等的影响。

14.【答案】参考答案略

【解析】材料是按时序排列的19世纪中期历史大事,通过对这些史实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抽象后即可掌握这一阶段的具体特征和总体特征。

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工业革命。

在这个根本原因的作用下,首先是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全球掀起工业化的浪潮;其次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再次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引发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第四是工业资产阶级为商品输出进行的侵略扩张引发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近代化运动。

以上几个基本特征全面显示了资产阶级力量的急剧增长和封建制度的没落,据此即形成了本阶段的总体特征——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如果以文明史观解读,则是工业化、民主化、全球化几股潮流的蓬勃发展。

15.【答案】

(1)自上而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广泛发动工人群众;清除反革命势力与改革旧制度并举;区分类别,注重团结。

(答出3点即得7分)

(2)清除企业封建残余,增强工人主人翁意识;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新政权;为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奠定基础。

(答出4点即得8分)

【解析】

(1)据材料“政务院通过了废除搬运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以后在煤矿、纺织等企业中相继废除了此类制度”,得出自上而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据材料“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把一批有经验的工人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我们必须发动与依靠工人群众”得出广泛发动工人群众;据材料“对工矿交通企业内部残余反革命势力系统清理,并对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得出清除反革命势力与改革旧制度并举;据材料“对于曾经压迫过工人,但并非反革命的老技术工人、专家,必须在运动中予以保护,根据团结为主的原则,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当作工人阶级内部问题来解决”得出区分类别,注重团结。

(2)材料中未对影响进行分析,故我们要联系所学,可以运用利益分析法来思考:

清除企业封建残余,增强工人主人翁意识(工人);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企业);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经济);为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奠定基础。

16.【答案】

(1)背景:

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

(6分)

(2)意义:

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得出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据材料“12月13日确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