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811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docx

烹饪原料知识教案1剖析

《烹饪原料知识》

教案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教案一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教案二

第二章谷物类原料教案一

第三章蔬菜类原料教案一

第四章畜禽类原料教案一

第五章水产品类原料教案一

第五章水产品类原料教案二

第六章干货制品类原料教案一

第七章菌藻类原料教案一

第八章果品类原料教案一

第九章调味品类原料教案一

第十章佐助类原料教案一

第十一章地方名特原料及复合调味品原料教案一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教案一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烹饪原料的基本概念,烹饪原料的分类体系,烹饪原料的运用历史,烹饪原料知识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烹饪原料、烹饪原料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可食性的涵义,烹饪原料的科学分类体系。

理解烹饪原料学研究的内容,对烹饪工艺的科学化与工业化、创新菜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烹饪原料分类的意义和原则,烹饪原料的运用历史、烹饪原料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生物性烹饪原料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烹饪原料、烹饪原料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可食性的涵义,烹饪原料的科学分类体系。

〔教学内容〕

概念:

烹饪:

广义的说就是做饭、做菜的技术和各种饮料的加工;

狭义的讲人类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要求,把可食原料加工为直接使用成品的过程。

对烹饪最早最原始的解释

在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周易·鼎卦》中有“以木xu火,亨饪也”的记载,亨是烹的本字,用火加热之意,饪作餁,制熟之意,意为在鼎的下方燃烧木头以产生火力,用火加热,把生的食物原料制熟的过程叫做烹饪。

第一节烹饪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分类

一、烹饪原料的概念和化学成分

(一)烹饪原料的定义:

烹饪原料是指符合饮食要求、能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并通过烹饪手段制作各种食品的可食性食物原材料。

(二)烹饪原料的可食性含义:

1、必须无毒无害。

2、可供给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

3、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

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从而有助于营养素的充分吸收,真正发挥食品对人体的作用。

(三)中国烹饪原料的选用特点

1、选料广搏,种类繁多

2、精工再制,特产丰富

3、综合利用,物尽其用

4、药食同源,饮食养生

(1)碳水化合物

(2)脂肪

(3)蛋白质

(4)维生素

(5)无机盐

(6)水

二、烹饪原料的分类及命名

(一)烹饪原料分类的意义

1有助于使烹饪原料知识的学科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烹饪原料的性质和特点;

3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烹饪原料。

(二)烹饪原料的分类方法:

国内采取的一些分类方法:

1、按照原料的性质分为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矿物性原料、人工合成原料;

2、按照原料的加工程度分为鲜活原料、干活原料、复制品原料;

3、按照烹饪原料运用分类,分为主料、配料、调辅料;

4、按照商品的体系分为谷物、蔬菜、果品、肉类及肉制品、蛋奶及蛋奶制品、水产品、干货及干货制品、调味品、野味等。

5、其它分类方法,按照生物学的分类体系

①生物的分类概念及意义

定义:

生物学的分类是依照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来进行分类的,称为自然分类法。

即根据生物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生活特性等而确定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而进行系统地分类。

意义:

对于掌握同一类原料的共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生物的分类等级。

通常情况下,生物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强调:

在烹饪原料上,由于人类长期的栽培、养殖和选育,同种之下形成了许多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上发生了一些微小差异的变种或品种,但它们总的特性还是一致的。

③生物命名法---“双名制”

(三)烹饪原料的科学分类

划分依据:

利用生物学成熟的分类体系并结合烹饪原料的商品学特点及其在烹饪中的运用特点,对烹饪原料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

谷类

粮食类豆类

薯类

根菜类

茎菜类

种子植物叶菜类

植物性蔬菜品种花菜类

烹饪原料果菜类

蔬菜类

食用藻类

烹孢子植物食用菌类

果蔬类蔬菜品种食用地衣

食用蕨类

鲜果

饪果品类

干果

哺乳类原料

禽类原料

高等动物类原料爬行类原料

两栖类原料

原鱼类原料

动物性烹饪原料

节肢动物类原料

软体动物类原料

低等动物类原料棘皮动物类原料

环节动物类原料

星虫动物类原料

料腔肠动物类原料

咸味调料

甜味调料

调味原料酸味调料麻辣味调料

香辛味调料

鲜味调料香味调料

调辅原料

食用淡水

食用油脂食用色素 

辅助原料凝胶剂

膨松剂

食品添加剂 发色剂

嫩肉剂

第二节烹饪原料学的选择

一、烹饪原料选择的重要意义

1使原料在烹饪中得到合理的使用,扬长避短,使烹饪原料得到充分合理地应用,有效发挥烹饪原料的使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2为菜点制作提供合适的原料,保证基本质量,有助于形成菜点的风味特色和传统特色;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和卫生要求,避免伪劣原料混入膳食。

否则不仅无法保证菜点质量,甚至会导致食物中毒;

3促进烹饪技术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完善,使食品制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二、烹饪原料选择的原则

1、必须按照菜肴产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要求选择原料

2、必须按照菜肴产品不同的质量选择原料

3、必须按照原料本身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原料

充分考虑各种原料的性质,发挥原料固有的特点和效用。

原料的“具体质量要求”是指原料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如原料的年龄、老嫩、应该选用的部位、产地等。

影响因素包括:

①产季。

自然生长的动植物性烹饪原料的品质具有很强的时令性。

正当时令的原料口感好、风味佳,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

一旦错过最佳食用期,质量即下降。

②产地。

各地区烹饪原料的品种质量差异较大,具有大量地方特产和地方名产。

地方特产及名产的出现对于形成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菜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食用部位。

同一原料的不同部位,其各组织构成比例差异很大,造成质量差异,尤其是体积较大的动植物性原料表现得更加明显。

烹调时需根据菜肴的不同分别选择使用。

④贮存。

烹饪原料在贮存保管时可能发生变质。

在使用前可针对损伤及变质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不致造成原料浪费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

根据上述选料的基本原则,选择的烹饪原料必须具有营养价口味、质地均良好,并无有害成分以及符合菜肴产品制作的实际需要等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达到选料的目的。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教案二

第三节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别

一、烹饪原料品质鉴别的意义

1、原料鉴定的定义:

根据各种原料的性质和特性等的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判定烹饪原料的变化程度和质量的优劣。

2、地位:

是烹饪原料选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料的前提。

选料的过程就是从菜点的要求出发,结合原料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的品质鉴别的过程。

3、实质:

是根据各种烹饪原料外部固有的感官特征和内在结构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应用一定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判定原料的变化程度和质量的优劣。

4、作用:

①有利于掌握原料质量优劣和质量变化规律,扬长避短,因材施艺,制作出优质菜肴

②避免腐败变质原料和假冒伪劣原料进入烹调,保证菜肴的卫生质量,防止有害因素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5、意义:

对原料品质的鉴定,是对原料进一步了解认识的过程,也是对促使原料变化的各种因素了解认识的过程。

这不仅为合理选用原料提供了依据,不致造成原料浪费和影响顾客的健康,同时也为不同的原料采取有效的储藏保管方法提供了依据。

(二)品质鉴别的依据与标准

鉴别原料质量的最基本的依据是原料的内在品质、成熟程度、新鲜程度、清洁卫生程度等几方面:

1、原料的固有品质

1原料固有品质是指某原料特有的质地、色泽、香气、滋味、外观形状等外部品质特征,以及营养物质、化学成分、质构及组织特征等内部品质特征。

2原料的固有品质与原料的产地、产季、品种、食用部位及栽培饲养条件等有关。

2、原料的纯度和成熟程度

1)成熟适当的原料能充分体现原料特有的内在品质。

烹调中所指的成熟是指适合食用的成熟度,而非动植物的生理成熟度。

2)判断成熟度的标准:

与原料的饲养或栽培时间、上市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考虑菜肴的要求。

3)纯度是指原料的可食部分占原料的比例。

4)纯度与原料中混杂的杂质比例有关,纯度越高,原料的使用价值就越高。

5)原料中有的杂质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避免烹饪原料中出现恶性杂质。

3、原料的新鲜程度

新鲜度是指原料的组织结构、营养物质、风味物质等的变化程度。

新鲜度越高越好。

鉴别原料新鲜度的高低,一般都从原料的形态、色泽、水分、重量、质地和气味等感官指标来判断。

A、形态的变化。

B、色泽的变化。

C、水分的变化。

D、重量的变化。

E、质地的变化。

F、气味的变化。

强调凡不属于该原料本身的气味都称为异味。

4、原料的清洁卫生程度

1原料的清洁卫生程度是指原料表面粘附的污秽物、虫及虫卵、微生物等污染程度以及原料腐败变质程度以及可引起人体发生食物中毒的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

2原料的清洁卫生程度与食用安全性密切相关。

(三)品质鉴别的方法

1、理化检验

1定义:

利用各种理化仪器和试剂,通过对烹饪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测试来鉴别原料质量的方法称为理化检验法。

2理化检验的实施:

理化检验法通过测定分析原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指标以及生物学指标,再与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进行对照,从而做出对原料品质优劣的判断。

3优缺点:

结论较为科学、准确,主观因素影响小,可靠性强,具有一定权威性。

但要求相应的理化仪器设备,要求专门技术人员,有的方法检测周期较长。

4使用范围:

大多适合大型餐饮企业大批量采购时使用。

5分类:

(1)理化方法-----分析检验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2)生物方法-----检验原料有无毒性或有无生物性污染

2、感官检验

1定义:

感官检验是以人的感觉器官作为“测量仪器”的分析检验方法,即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口、手等对原料品质进行鉴别的方法称为感官检验法。

2感官检验的实施:

烹饪原料的品质可从其气味、滋味、外观形态等感官性状上反映出来,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可感知并做出判断。

3优缺点:

简便、灵敏、直观,不需专门的仪器设备,尤其是烹饪原料品质的可接受性只能用感官检验来做判断和认定。

精确度和重现性较差。

影响准确度和重现性的因素:

感觉疲劳和心理因素。

常见的有对比增强现象、对比减弱现象、变调现象、相乘作用等。

4使用范围:

是目前餐饮业最常用的品质鉴别的方法。

感官检验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烹饪原料,尤其是肉类、禽蛋、水产品、果蔬、调味品等。

5感官检验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嗅觉检验

强调:

A、可采用适当方法增加气味物质的挥发度,以增加嗅觉捡验准确度。

B、避免嗅觉疲劳的影响。

C、避免嗅觉交叉适应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视觉检验

强调:

A、视觉检验应从原料包装的完整程度、大小、形状、结构、色度、光泽、杂质比例等方面入手。

B、应在光线明亮、背景亮度大的环境下进行视觉检验,最好采用自然光或日光灯等冷光源。

C、对于可能出现沉淀及悬浮物的液态食品应适当搅拌或摇晃;对于瓶装或包装食品应开瓶、开袋检验;大块食品可以切开观察其截切面状态。

(3)味觉检验

强调:

A、味觉检验适用于可直接入口的调味品、水果及烹饪半成品的检验。

B、检验指标:

包括原料入口后的风味特性(滋味及口腔的冷、热、收敛等知觉和余味)及质地特性(原料的硬度、脆度、凝聚度、粘度和弹性);原料咀嚼时产生的颗粒、形态及方向物性;以及油、水含量感。

C、一般宜在常温下进行烹饪原料的味觉检验。

D、粘度大的原料应适当延长检验时间。

(4)听觉检验

主要鉴别原料的脆嫩度、酥脆度及新鲜度。

(5)触觉检验

在具体实施感官检验时,必须综合地运用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和触觉检验,结合多种感觉器官的检验结果对原料的质量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第四节烹饪原料的保藏

一、烹饪原料在储存保管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影响因素

(一)烹饪原料自身新陈代谢引起的质量变化

(1)植物性原料的质量变化

①呼吸作用

定义: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中的大分子能量物质在多酶系统的参与下逐步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实质:

是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氧化还原作用,把呼吸底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及热量。

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与原料保藏的关系:

果蔬储藏保鲜的技术关键以维持最低强度的呼吸作用为前提。

A、有益作用:

有利于原料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染,防止生理病害。

B、有害作用:

呼吸产生呼吸热使果蔬升温,会使果蔬迅速腐烂变质;营养成分逐渐消耗,营养价值下降,滋味淡化;缺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中间产物积累至-定浓度将导致细胞中毒而出现生理病害。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果蔬的种类、成熟度等内在因素和温度、空气成分、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等外在因素。

②后熟作用

定义:

后熟作用是果实在采摘后继续成熟的过程。

表现:

色泽由绿色向红色、黄色等成熟色转化,香味增加,风味好转,产生甜味,酸味下降,涩味减轻,质地软化。

作用:

A、有益作用:

改善果蔬食用品质

B、当果蔬后熟完成时,就已处于生理衰老期而失去耐藏性

延缓后熟的方法:

适宜而稳定的低温,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恰当比例的气体,及时排除刺激性气体(乙烯)。

催熟:

利用催熟的方法来加速果蔬后熟。

其机理是增加果蔬中酶的活性和创造缺氧呼吸的条件,如维持20~25℃的高温,在密封条件下保持适量氧气,利用乙烯等催熟剂。

③发芽和抽薹

发芽和抽薹是两年或多年生植物打破休眠状态,开始新的生长时所发生的一种生理变化,也称为萌发,贮藏物质、水分在果蔬中的转化、转移、分解和重组合,甚至产生毒素。

表现:

重量减轻,损耗加大、萎蔫、破坏正常的代谢,降低果蔬的储藏性。

影响因素:

包括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两个方面。

A、内在因素:

果蔬品种、成熟度、结构紧密度和化学成分等。

B、外界条件:

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2)动物性原料

①尸僵作用

定义:

屠宰后的肉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促使肌肉伸展性消失而呈僵直的状态,称为尸僵作用。

僵直形成原因:

由于肉中的糖原在缺氧情况下分解为乳酸,使动物肉的pH值下降,肉中的蛋白质发生酸性凝固,造成肌肉组织的硬度增加,因而出现僵直状态。

特点:

尸僵阶段的肌肉组织紧密、挺硬,弹性差,无鲜肉的自然气味,烹调时不易煮烂,肉的食用品质较差。

与保藏的关系:

僵直期的动物肉的pH值较低,组织结构也较紧密,不利于微生物繁殖,因此从保藏角度来看,应尽量延长肉类的僵直期。

影响尸僵期持续时间的因素:

与动物的种类、肉温有密切关系。

躯体较大的动物,如牛、猪、羊的尸僵期较长,而鸡、鱼、虾蟹的尸僵期较短。

温度越低,尸僵持续的时间越长。

②成熟作用

定义:

僵直的动物肉由于组织酶的自身消化,重新变得柔软并且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食用价值大大提高,这-过程称为肉的成熟。

成熟的原因:

尸僵期的肉长期处于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发生酸性溶解,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

同时,肌肉蛋白质在肌肉中组织酶的作用下产生部分分解,形成与风味有关的化合物如多肽、二肽、氨基酸、亚黄嘌呤等,使肉具有鲜美滋味。

特点:

肌肉多汁、柔软而富有弹性,表面微干,带有鲜肉自然的气味,味鲜而易烹调,肉的持水性和粘结性明显提高,达到肉的最佳食用期。

与保藏的关系:

保藏性下降。

影响成熟的因素:

肉的成熟与外界温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外界温度低时,成熟作用缓慢;温度升高,成熟过程就加快。

③自溶作用

定义:

组织蛋白酶继续分解肌肉蛋白质引起组织的自溶分解,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分解为简单物质,肌肉的性质发生改变。

表现:

肌肉松弛,缺乏弹性,无光泽,具有一定不良气味,肌肉表面色泽变暗,呈棕红色。

此时的肉处于次新鲜状态,去除变色变味部分,经过高温处理尚可食用,但品质已大为降低。

与保藏的关系:

处于自溶阶段的肉已丧失储藏性能,处于腐败前期。

影响因素:

环境温度高时,肉的自溶速度加快;当温度降至0℃时,可使自溶停止。

④腐败

腐败的表现:

自溶过程产生的低分子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微生物就大量繁殖。

首先在肉表面大量生长,并沿着毛细血管逐渐深入到肌肉内部,继而引起深层腐败。

表现为肉的表面出现液化状态,发黏,弹性丧失,产生异味,肉色变为绿色、棕色等,失去食用价值。

(二)影响烹饪原料质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性因素包括光线、温度和压力等。

1日照。

日光的照射会促进原料中某些成分的水解、氧化,引起变色、变味和营养成分损失。

强光直接照射原料或包装容器可造成温度间接升高,产生于高温相类似的品质变化。

2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料的品质。

高温加速各种化学性的或生化性变化,增加挥发性物质和水分的损失,使原料成分、重量、体积和外观发生改变,产生干枯变质。

而温度过低会在组织内产生冰冻,解冻后使质地变软、腐烂、崩解。

3压力。

重物的压挤可使食品变形或破裂,使汁液流失,外观不良。

如为瓶装原料或食品则发生破损而不堪食用。

4异味。

多孔性原料很容易吸收外界气味而产生异味。

2、化学因素

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化学变化都可使原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导致原料出现变色、变味等现象。

烹饪原料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氧化;金属物与酸性原料或食品接触可发生还原作用或使金属溶解;其中与原料保藏关系最密切的如淀粉老化、脂肪氧化、褐变等。

3、生物学方面

包括微生物和鼠虫的作用,其中微生物的危害较大。

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霉菌,某些细菌和酵母菌

微生物的特点:

种类繁多,生长繁殖迅速,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水中无处不在,代谢能力强,绝大多数为腐生或寄生的,需从其他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有机体内获取营养。

微生物一旦污染烹饪原料,就大量地消耗原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原料发生变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有利于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的条件:

1大多数微生物在温度20~35℃时生长良好,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越快;

2当湿度大或水分含量高、渗透压适宜、pH值中性、不存在其他不利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时,微生物生长良好。

微生物导致的各种变质现象:

(1)腐败

定义:

腐败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料中有机物的恶性分解。

常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原料中,如肉类、蛋奶类、鱼类、豆制品等。

大多由细菌引起。

腐败现象:

1变色。

腐败细菌生长产生的色素以及其代谢产物与原料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色素,会在原料表面或深层产生片状、斑点状、甚至呈全部分布的异常色泽,常见的如绿变、褐变、黑变等。

2变臭。

蛋白质、氨基酸等的腐败分解产物可在原料中积累大量的硫醇、硫化氢、吲哚、三甲胺、粪臭素等,使原料或食品产生不愉快的腐臭气味。

3变质。

固体原料或食品变质时,组织细胞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出现变形软化。

如肉类出现肌肉松弛、弹性差、发黏等现象;液态食品变质后则出现浑浊、沉淀,表面出现浮膜,变稠或变稀、分层、产生气泡等。

4中毒。

有毒代谢产物还会引起食物中毒。

(2)霉变

定义:

霉变是由霉菌污染原料而产生的发霉现象。

多发生在高糖、高盐、含酸或干燥的粮食、果品、蔬菜及其加工制品。

霉变现象:

1霉斑变色。

霉菌在原料或食品中大量繁殖而产生霉斑、长毛、变色等现象。

2变质。

原料组织变得松软。

3异味。

由于原料中营养成分被分解,导致营养降低并产生异样酸味或霉味。

4产生毒素。

如玉米、花生被黄曲霉污染后产生黄曲雷毒素、大米被青霉污染后形成的黄变米中含有的青霉毒素等都会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

(3)发酵

定义:

发酵是微生物在缺氧情况下对原料中的糖不完全分解过程,主要产生各种醇、酸、酮、醛等代谢产物。

对食品的影响:

1有益发酵产生的乳酸、酒精、醋酸等常常被用来制作泡菜、酸菜、酒饮料等食品。

2异常发酵则导致原料或食品变酸,产生不正常的酒味、酸味,甚至带有令人不快的气味。

二、烹饪原料常用的保管方法

原料保藏基本原理:

造成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以抑制及杀灭微生物,同时抑制和破坏原料中的组织分解酶的活性,延长原料的保管时间,达到保管原料的目的。

常用保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低温保藏法

定义:

降低烹饪原料的温度并维持在低温状态的保藏方法,称为低温保藏法。

常用低温为15℃以下。

特点:

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料的新鲜度、营养价值和固有风味。

原理:

通过降低并维持原料的低温能有效抑制原料中酶的活性,减弱由于新陈代谢引起的各种变质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防止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食品腐败。

低温还可延缓原料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发生的变化,降低原料中水分蒸发的速度,减少萎蔫现象。

分类:

1、冷藏

定义:

将原料在稍高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

常用冷藏温度为0℃~15℃。

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贮藏蔬菜、水果、禽蛋,以及畜禽肉、鱼等水产品的短期贮存,亦可用于加工性原料的防虫和延长贮存期限。

特点:

①在冷藏条件下原料不发生冻结,能较好保持其细胞结构、胶体结构及原料的质地和风味特征。

②冷藏温度下原料中的酶及由酶催化的各种生化代谢并未停止,一些嗜冷微生物仍能生长繁殖,食品原料所含化学成分仍可缓慢地进行水解、氧化、聚合等变化,一定时间后仍然可使原料腐败变质。

③原料冷藏的贮存期限较短,一般为几天至几周。

④在冷藏过程中,不同原料要求不同的冷藏温度。

动物性原料要求温度越低越好,常用0~4℃;植物性原料要防止产生生理冷害。

注意事项:

1适当密封,防止串味以及水分过分蒸发导致萎蔫干枯。

2在原料的保质期内及时食用。

2、冻藏

定义:

将原料冻结并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称为冻藏。

使用范围:

常用于对肉、禽、水产品、预调理食品的保藏。

特点:

①原料冻结后,原料所含水分绝大部分形成冰晶体,减少了生命活动与生化变化所必需的液态水分,能高度减缓原料的生化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保证原料在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②冻藏适合较长期贮藏,长的可以年计。

③快速冻结可较好地保持原料品质。

注意事项:

①尽量选择较低的冻藏温度贮藏原料。

②避免长时间、频繁地打开冰箱而造成温度波动,引起原料内冰晶的成长现象。

③可采用密封的方法缓解原料表面失水、串味和变色的现象。

④解冻可采用缓慢解冻法、微波解冻法和烹调解冻法。

(二)高温保藏法

定义:

利用高温(80℃以上)杀灭原料上粘附的微生物及破坏原料的酶活性而延长原料保存期的方法称为高温保藏法。

原理:

由于微生物和酶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弱,当温度超过80℃时,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即减弱并逐渐死亡,可防止了微生物对原料的影响。

同时高温还可以破坏原料中酶的活性,防止原料因自身的呼吸作用、自溶等引起的变质,达到保藏的目的。

分类:

可分为巴斯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高温高压灭菌法几种。

①巴斯德消毒法

将原料在62~63℃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以杀灭原料中致病菌的方法。

适合于啤酒、牛奶、酱油、醋等原料的消毒。

只能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不能杀灭耐热性强的芽孢。

常结合冷藏进行10天以内的短暂保存。

现代的高温短时杀菌法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法,一般用于牛奶和果汁杀菌后的长期贮存。

②煮沸消毒法

将原料置于沸水中煮沸的消毒方法。

杀菌消毒效果较巴氏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