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43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四 尊重事实,深度分析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1.(2011·山东)《没有天堂》(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

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解析 首先要准确把握有关金星的几个文段的意思,进而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2009·海南、宁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

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吧?

您能打赤脚在烂泥污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乡间山清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你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矶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2.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

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

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

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要注意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本题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文章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重要语句。

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

1.《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考点有什么样的要求?

答案 “鉴赏评价”层级包括三个小考点: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如何理解“鉴赏评价”中的三个小考点?

答案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评价”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要尊重文本事实,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且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

“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就是能够把握各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态度、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倾向、价值取向。

对此,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能找出它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考查一般涉及评价文本中含主要观点的句子,评价文本中耐人寻味的句子。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

而“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

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加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文本的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如思想情感、文体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

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地非一般性地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本说一说文本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者:

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

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

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也可以说是宏大的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的题材靠拢吗?

这是否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方向?

迟子建:

其实,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的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

很多读者写信告诉我,在这之前他们压根没听说过这个民族。

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

在我目睹的事实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某些文化和原始的东西正在丧失,一些有味道的东西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了。

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

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下去,没有被割断。

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割。

评论家把它看做一个宏大的题材,或许是一种误解。

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

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而这本书是一首挽歌。

(节选自《迟子建访谈录》,有删改)

1.记者与迟子建在评价《额尔古纳河右岸》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记者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属于宏大的题材,而迟子建认为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不属于宏大题材。

原因是两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同。

记者从静止的角度看待历史,认为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应属于宏大的题材。

迟子建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和现实是不能分割的,一百年前的生活,现在依然还在延续,所以这篇小说依然是“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不属于宏大的题材。

知识储备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

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和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要善于从上述方面入手,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把握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传记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

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性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人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或左支右绌,概括全面,要点突出。

2.新闻访谈

在访谈中,“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在消息、通讯、特写中,文本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所采用的材料中,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3.调查报告

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问:

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不应该品德高尚吗?

他们不应该是天使吗?

答:

哪个职业的人不应该是天使?

政府官员不应该是吗?

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份责任比救死扶伤轻吗?

法官的判决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媒体的报道或广告事关人们是否可以了解真相,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些人的名誉、尊严甚至命运,这份责任轻吗?

大巴司机的行为决定了几十个人的安全乃至几十个家庭的幸福,这份责任轻吗?

农民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如果医生应该是天使,谁又可以不是?

问:

你的意思是?

答:

我并不否认道德的巨大作用。

但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相信这样的信条:

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

我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道德或良心做某件事,但是我相信他的利害得失会诱使他做某件事。

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医生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

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规范的医生过的却是清贫的生活,而一个损害患者利益、拿回扣、收红包的医生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你怎么指望医生像天使一样工作?

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什么?

是那些行为增进社会福祉的人过着更为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大家做道德高尚的人。

(选自《书摘》,朱恒鹏《折翼的天使——医生怎么了》,有删改)

2.以医生职业为例,说说文中画线句“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的信条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及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社会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这为解决同类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2)影响:

正面影响是使人们以一个新视角认识社会现象,进而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同类社会问题的方法;负面影响是倘若无限放大不正常现象的“合理”性,可能导致一些从业人员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乃至道德沦丧。

知识储备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首先应确立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

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

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 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

”某高校网站BBS上的这段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

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饮食40~60元/天,洗衣服10~20元/周,杂七杂八的花费120元/月,上网开销一个月也要几百元,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流动资金出去玩。

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要上千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的话甚至不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钱。

“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但自己在一些网站从事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

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得到的值是980。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能让孩子既够用,又不浪费?

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而儿子也非常开心。

但是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了——因为儿子的生活费。

她原本计划一个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

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维持,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

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

“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总不能让他受苦啊。

湖南省长沙市的李先生则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

他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

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的生活费。

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

“女儿报了1000元,我挺开心的,觉得报的数比较合理。

”不过随后李先生补充说,如果女儿的生活费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原文有删节)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具体、翔实的数字,介绍了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整体上的消费状况;有根有据,说服力强,能够让读者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应联系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和题干要求,紧扣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储备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感情、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表现特色等方面。

文本类型不同,高考关注的特色也有区别。

传记,关注的多是其叙事手法以及传主形象的塑造艺术。

新闻,关注的多是其文体特征、结构形式以及背景材料。

因为新闻中的背景材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常常可以烘托主题,深化认识,加深人们对新闻价值的了解。

访谈,关注的多是双方问答的技巧。

科普文章,关注的多是其科学严谨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

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报告,关注的多是材料的典型性和主体部分的安排。

把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角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姆斯特朗走了,但人类探索精神不会终结

《南方都市报》社论

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他就是登上月球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那个人。

他的去世把人们的记忆重新带到40多年前。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队友乘坐的“阿波罗”11号顺利登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因此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探月计划亦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个宇宙探索行动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冷战”趋于白热化,登月计划系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在“冷战”阴影之下,世界各地反战浪潮此起彼伏,美国国内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的威胁带来的是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彼时,“垮掉的一代”代替了“迷惘的一代”,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注脚。

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不能遮蔽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探索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当时美国国民的自信心,亦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了人们对人类共同体的认知。

作为人类的一分子,40年后回忆以下诸多细节,仍然让人激动万分:

阿姆斯特朗和队友在月球上存放一个容器和一块不锈钢饰板,上面写着“来自行星地球的人于公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是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两人在月球上停留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碑放在月球表面,以缅怀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及“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观看此次月球着陆实况的观众多达5.28亿人;而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了迎接宇航员的回归,苏联也主动关闭了同波段的广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不仅激励了美国,也激励了整个世界”(史蒂芬·迪克语)的壮举,除了在抽象的文明层次有着巨大意义外,在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上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继而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历史上探索未知世界的诸多壮举,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书写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

如此不难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表达悲痛之后,称赞“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且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而显然,今天全世界瞩目的这位逝者,此时他不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今天我们看阿姆斯特朗们当年的壮举,那种向太空进发的精神,无疑符合了时代的激情。

有必要重温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社会背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间充满了对抗,战争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美国国内弥漫着悲观情绪,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价值式微,年轻人张扬个性,主张“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靠“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这样的句子作自我激励的年代,也是一个把守望当做职责并呼吁“救救孩子”的年代(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仅是美国,环顾世界各地,亦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结,年轻人敢于担当,充满抱负,甚至孵化出无数政治乌托邦理想。

今天看来,其中不乏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经历,但背后那种充满想象和敢于实现的劲头,恰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与当初代表人类高歌猛进不同的是,如今阿姆斯特朗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是他“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

阿姆斯特朗无法摆脱宇航员的光环,作为个人,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其终点,但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伴随生命的始终,这种激情不会也不应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终结。

(2012年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请简要谈谈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从文中筛选整合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看似全面而准确,但暴露出两个问题:

一是对题干中的“现实价值”未理解到位,“现实”不仅包括了当时的现实,更是指今天;二是对答“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题缺少深入的认识。

这种题目讲究“出入”,“入”是指进入文本把握,“出”是指跳出文本,站在当时社会背景或今天的角度把握。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年轻人缺乏理想,缺乏激情,安于现状,讲求务实,不敢担当,而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正激发了人们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新。

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姆斯特朗的探索精神,将永远成为激励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实用类文本涉及的题材通常针对性强,与民生、世情、文化、经济、当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某些阶层的价值取向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对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正是高考考查关注的内容之一。

为此,要把握好评价的角度:

(1)文体。

文体不同,其价值和影响不同,考查角度也不同。

传记,要求评价的多是传主的功过得失以及可以获取的人生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