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949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7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docx

中铁二十四局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二标技术标修改

正本

 

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项目施工二标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

日期:

2015年1月25日

 

附图表:

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劳动力计划表

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横道图

施工总平面图

一、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1.工程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1.1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项目施工二标施工招标文件;

1.1.1.2施工现场情况;

1.1.1.3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房屋建筑强制性条文、建筑质量管理条例等;

1.1.2.项目概况

1)、本工程为贵安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下坝项目施工二标工程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

贵安新区湖潮乡

3)、本工程总用地面积:

202781.91㎡,其中:

二标段总建筑面积:

173816.79平方米。

包括16#~21#楼,建筑层数18、19层,建筑高度58.8m,本工程±0.00设计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230.000。

4)、本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

按抗震设防烈度6度,使用年限50年。

5)、本工程地下室位于场地的地下水位之上,根据地下室使用功能,配电房、发电机房防水等级Ⅰ级,其他部位防水等级Ⅱ级;地下室混泥土的抗渗等级P6级。

1.2.施工总体部署

1.2.1.施工安排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进场后先进行临水、临电、办公、住宿及施工现场道路的设计施工。

尽快完成临时设施的建设等施工准备工作后,进行土方的工程,同时做好降水工作。

1.2.1.1.基础及地下室、主体层施工阶段,

本阶段以结构为先导,加大人、财、物的投入,配备足够的模板、架料和设备。

安装预留预埋、防水和其他专业管线的敷设施工等将适时插入。

组织合理的流水施工,确保模板、架料科学合理的周转使用。

1.2.1.2.装饰装修与安装工程

室内装饰在楼层间形成流水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遵循先上后下,先湿作业后干作业,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

各专业安装工程随土建工程进度插入施工,互相协调配备。

安装工程施工总体按照“先内后外,先下后上,先主管后支管,先预制后安装”的原则,实行平面分区、分楼层、立体交叉作业的施工方法。

在专业施工阶段,应本着“电让水”的原则组织施工。

配合装饰阶段先进行安装施工,为装修及其他专业施工提供作业面,待各专业的安装工程完成后再进行竣工验收前的单体和联合调试。

1.2.1.3.综合调试、竣工收尾阶段

本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工程质量验证阶段,我们一方面对各专业进行综合调试,同时加紧整个工程的整套收尾,清洁卫生和成品保护,搞好安装及设备调试,引好室外管线,加紧各项交工技术资料的整理,确保工程的一次验收成功

1.2.2.施工准备

1.2.2.1.现场准备

开工时根据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职业健康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及我企业环境与安全职业卫生管理程序文件,制定科学的平面布置和管理措施,严格按公司文明标准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现场平面、空间的分配,实施动态化管理。

具体准备工作如下:

1.2.2.1.1.办理好坐标控制点,高程控制点的移交及现场复核,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现场测量控制网。

1.2.2.1.2.根据现场实际,布置封闭式围墙。

1.2.2.1.3.对施工场地临时施工道路、材料堆场等区域进行硬化,根据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搭设临建、设置好材料堆场、布置施工机械、布置临水及临电线路。

1.2.2.2.技术准备

1.2.2.2.1.熟悉及会审图纸: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和地质资料,配备必要的标准图集和规范、规程,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提出问题,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图纸会审,并做好会审记录。

1.2.2.2.2.原始资料调查分析:

通过施工地区的气象、现场周围情况、建材市场供应状况等项调查,为总平面布置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1.2.2.3.物资、劳动力组织准备:

1.2.2.3.1.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遵循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的原则,组织高效率的施工组织班子。

1.2.2.3.2.做好职工入场教育工作,按照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要量计划,分别组织工人分批进场,安排好职工生活,并进行安全、防火、文明施工和遵纪守法教育,使职工严格遵守上级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

1.2.2.4.作业队伍的准备

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进度安排,准备技术精湛、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班组。

所有班组上岗前,均先由项目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负责人结合工程特点作好详细的交底。

1.2.2.5.资金准备

为保证工程按施工进度计划正常进行,我公司设立专门的帐户,负责本工程的资金调度,并预拨一定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3.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

1.3.1.施工测量

1.3.1.1.施工测量工艺: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根据设计定位条件测设“建筑物矩形控制图”→测定轴线控制桩→测定大角桩及轴线桩→建筑物的基础放线→检测轴线控制桩→投测四大角及主轴线→测定基础细部线位→各层的标高控制→测定±0.00水准点或水平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测定四大角轴线延长线桩→以1层轴线位置为准,在四角轴线上向上逐层投测→各层以投测的大角轴线,测定其他轴线。

1.3.1.2.测量定位

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测量的主要工作是标高传递和轴线测设以及建筑主轴线的定位。

1.3.1.2.1.标高传递:

1.3.1.2.1.1.首先,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基点,用水准仪引测定出现场的标高控制点在施工过程现场周边稳固的建筑或构筑物上,并利用标高控制点进行地下部分施工过程中的标高施测和控制。

1.3.1.2.1.2.利用标高控制点,用水准仪精确测定出标高引测点在建筑物边柱或外墙上。

选几点较方便向上丈量的点作为±0.000以上层的起始标高引测点。

1.3.1.2.1.3.±0.000层以上的标高引测采用50m钢尺向上引测,引测时,用钢尺沿垂直方向从标高引测点向上量至施工层,定出两点正(+)米数的标高点,然后将水准仪架设在施工层上,以引测上来的两点标高点,一点作后视,一点作校核,进行抄平,施测出其余各点以作为施工的依据。

为方便记忆和施工,每层标高均测定出本结构楼面标高的+0.500m。

以后各施工层均用此法进行引测。

1.3.1.2.2.轴线测设:

1.3.1.2.2.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立轴线平面方格控制网。

选择有代表性的纵、横轴线形成方格控制网作为建筑物轴线控制的依据。

1.3.1.2.2.2.在施工层楼板砼浇捣完毕后,将经纬仪分别架设在各主控轴线(代用轴线)控制点上,照准各相对应的轴线后视点,将轴线设测到楼板边缘或柱顶上。

同法倒镜再标出一点,前后正、倒镜两点位置应一致,若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时,则取其中点。

当纵横主轴线均投测至施工层上面后,再将经纬仪架设在楼面上,用正倒镜法,将投测在楼板或柱顶上的各轴线的对应点连成一线,并在楼板面上弹上墨线,以此作为基线,其余轴线以此为准绳,根据设计图上标注的尺寸,用钢尺丈量出来。

1.3.1.2.2.3.在投测轴线的过程中,各主控制线和校核线闭合或误差在允许范围时,即说明设测的轴线是正确的。

若超过允许误差范围时,必须查明原因,进行重测,以保证轴线投测的精度达到规范的要求。

1.3.2.基础工程

1.3.2.1.土石方工程

1.3.2.1.1.本工程采用机械开挖方法,按设计分段、分子项、分标高采用挖土机一次挖到设计标高以上300㎜~500㎜,剩余的采用人工一次清除达到持力层要求后,及时组织验槽,并及时施工垫层,整个基础的土方开挖按其所在的地面标高和设计所需的高程进行分段开挖、分段施工。

1.3.2.1.2.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化施工时应注意:

根据土方回填平衡计算确定,需运到场外的根据建设方指定地点采用挖装机械配合自卸汽车施工。

1.3.2.1.3.基础开挖时及时安排边沟、边坡的修整和防护,确保边坡稳定。

1.3.2.1.4基础土方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测。

1.3.2.1.5.石方开挖时,边坡顶堆石高度不得超过1.5米,距沟槽边缘不少于1.0米,以免造成基槽塌方,如遇下雨,基坑内积水应用水泵及时抽出,基坑开挖石方(除留回填土之外)及时运出施工现场,避免塌方造成安全事故。

1.3.2.1.6.基槽、坑开挖到位后,经项目部自检复查,轴线位置应保证基槽、坑中心线两侧的净宽不小于基础底宽的一半。

高程允许偏差:

石方+0~-20mm,检查合格后,报请建设、监理单位验收,并在隐蔽记录上签字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3.2.2.基础混凝土施工

1.3.2.2.1.基础模板采用木模板。

1.3.2.2.2.钢筋工程:

钢筋采用现场加工,现场绑扎。

具体操作工艺及要求参考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1.3.2.2.3.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具体操作工艺及要求参考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C30;基础下素砼垫层为C20。

1.3.2.3.土方回填

1.3.2.3.1.回填材料采用粘性土,预先对土的含水率进行试验,使其含水率控制最佳含水率在允许值之内。

1.3.2.3.2.坑槽四周内不得有积水、淤泥、建筑垃圾。

1.3.2.3.3.控制每层填土厚度不超过300mm,将土铺平后,用蛙式打夯机压实。

1.3.2.3.4.每层施工完毕,进行环刀取样试验,压实系数不小于0.9后方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1.3.2.4.基础梁及底板混凝土施工

1.3.2.4.1.基础梁模板采用砖胎膜。

1.3.2.4.2.钢筋工程:

钢筋采用现场加工,现场绑扎。

具体操作工艺及要求参考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1.3.2.4.3.混凝土工程:

基础混凝土现采用商品混凝土,具体操作工艺及要求参考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1.3.3.主体结构工程

1.3.3.1.施工顺序:

抄平放线→柱绑筋→柱支模→柱浇砼→梁、楼板支模→梁、楼板钢筋绑扎→浇梁、楼板砼→养护→拆模→填充墙砖砌体。

1.3.3.2.施工测量放线:

1.3.3.2.1.施工主体工程时,将建筑物控制点由室外引至室内,首层以上各层的轴线由内控点采用激光经纬仪向上引测,所以应及时在首层楼板预埋钢板,首层楼板混凝土浇筑后,依据建筑物控制网测设外控点。

外控点应组成闭合图形,布设方案应提交监理审批。

在各楼层或施工段上形成闭合图形,投测后必须校核边长和夹角。

1.3.3.2.2.高程控制应由首层标高控制线向上引测,每次引测均应由首层开始垂直向上用钢尺量距,用水准仪抄平,同样要注意悬挂标准重物,并进行尺长和温度改正,每次引测还应由首层三个不同地方向上引测,然后在同层进行闭合校核,校核无误后进行闭合调整,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方可使用。

标高引测时应注意层高和全高误差的控制,层高允许误差±3mm,全高±20mm。

1.3.3.3.钢筋工程

1.3.3.3.1.钢筋加工:

1.3.3.3.1.1.在现场设钢筋加工场,钢筋集中加工成型。

柱、梁、板中钢筋的锚固、截断位置及箍筋等构造要求除特别说明外,尚应符合设计图中抗震等级的规定要求。

所有加工严格按钢筋放样图纸执行。

加工后的钢筋须经质检人员抽样检查。

检查应包括:

钢筋是否平直,无局部曲折,钢筋的弯钩、弯折和平直长度,以及钢筋的加工尺寸误差是否满足GB50204-02中有关钢筋加工允许偏差的规定。

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面绑扎。

1.3.3.3.1.2.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的表面应清洁、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1.3.3.3.1.3.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调直钢筋时,Ⅰ级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4%。

1.3.3.3.1.4.Ⅰ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度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1.3.3.3.1.5.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要作135度弯钩时,Ⅱ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按设计要求确定。

1.3.3.3.1.6.钢筋作不大于90度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1.3.3.3.2.钢筋接头:

1.3.3.3.2.1.接头位置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框架梁上部筋在跨中1/3区段内,下部筋在距端支座1/3范围内;楼板钢筋参照框架梁钢筋范围的为1/4。

采购时选用定长定尺,以便接头位置调整。

框架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压力焊接头,框架梁纵梁:

直径大于等于20时采用滚压直螺纹A级接头;同一构件内接头应相互错开满足规范要求。

1.3.3.3.2.2.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相互错开,从任一绑扎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范围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受拉区不超过25%,受压区不超过50%。

1.3.3.3.2.3.绑扎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

1.3.3.3.2.4.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范围内,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5d,且不大于100mm;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10d,且不大于200mm(d为受力钢筋中的最小直径)。

1.3.3.3.3.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

1.3.3.3.3.1.各部位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1.3.3.3.3.2.顶板保护层垫块按1.0m×1.0m梅花型布置,防止过疏造成钢筋紧贴模板,拆模后露筋。

1.3.3.3.4.柱钢筋绑扎:

套柱箍筋时要注意箍筋的开口应相互错开,箍筋绑扎前,要先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用粉笔画出箍筋间距,然后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进行绑扎。

根据抗震要求,柱箍筋弯钩为135度,平直段不小于10d。

柱钢筋绑扎主要控制要点为首先主筋位置要准确,根据放线结果及时将位移钢筋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主筋和箍筋均到位;其次禁止将箍筋掰开后往主筋上套,应将箍筋从上套入主筋。

1.3.3.3.5.梁钢筋绑扎:

梁高较小时,梁的钢筋架空在梁顶上绑扎,然后再落位;梁高度较大时,梁的钢筋宜在梁底模上绑扎,其侧模后装,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钢筋上,板、主次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

交叉点钢筋稠密,要注意梁顶面主筋的净距不少于30mm,以利浇筑砼。

梁与柱一侧平齐时,梁的纵筋应于柱竖筋内侧通过。

梁的纵筋的搭接长度要同时满足图纸及规范的要求,上筋在跨中搭接,下筋在支座处搭接,同一截面内钢筋搭接根数应不多于同边钢筋数的一半。

1.3.3.3.6.楼板钢筋绑扎

1.3.3.3.6.1.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

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

预应力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固定。

绑扎板筋时用八字扣,相交点全部绑扎。

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

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1.3.3.3.6.2.在钢筋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0m,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3.3.3.7.楼梯钢筋绑扎:

1.3.3.3.7.1.工艺流程:

划位置线→绑主筋→绑分布筋→绑踏步筋。

1.3.3.3.7.2.在楼梯底模上划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线。

根据设计图纸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绑扎主筋后绑扎分布筋,每个交点均应绑扎。

1.3.3.3.7.3.板筋绑完,待踏步模板吊绑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

主筋接头的数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1.3.3.3.8.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

1.3.3.3.8.1.严把钢筋进场关:

凡是进场的钢筋原材均按试验规定抽样进行复试,复试结果必须经监理审查批准。

1.3.3.3.8.2.严把审图关:

专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审图和钢筋翻样工作,若钢筋过密一定要提前放样,提前采取措施。

1.3.3.3.8.3.控制钢筋下料成型:

钢筋成型均在现场加工棚集中加工,为保证下料和成型尺寸准确,现场技术人员要亲自到加工现场进行交底,并派专人在加工现场负责监督检查钢筋的加工成型质量。

同时加工好的钢筋还要再次经过严格挑选,有效的控制下料成型质量。

1.3.3.3.8.4.锚固、接头长度要用尺检验,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1.3.3.3.8.5.坚持两次放线:

在梁、板模板支完后进行一次放线,根据放线调整竖向钢筋位置,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放线,进一步校正竖向钢筋位置,准确无误后方可浇筑梁板混凝土。

1.3.3.3.8.6.在柱模板上口加贴模定位定距箍,该箍应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构件截面钢筋位置准确,混凝土保护层均匀。

1.3.3.3.8.7.施工缝位置钢筋定位,用卡茬木方放在两皮钢筋之间和下铁钢筋保护层处,并用钢筋马凳支撑,钢筋马凳放在垫块上。

1.3.3.3.8.8.控制垫块的验收和绑扎。

在技术交底中进一步明确垫块的绑扎位置。

垫块使用前必须经过认真挑选,分规格存放,做好标识,注明规格及使用部位,绑扎时要逐一检查,确保绑扎牢固。

1.3.3.3.8.9.钢筋绑扎成型后,不准踩踏,尤其是负筋部位,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棒不准触动钢筋,并设专人随时校正钢筋位置。

1.3.3.3.8.10.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派专人负责及时调整柱钢筋的位置,纠正浇筑混凝土所产生的钢筋位移,及时清理粘在柱钢筋上的砂浆。

1.3.3.3.8.11.钢筋工程施工要严格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02)。

1.3.3.4.模板工程

1.3.3.4.1.模板施工技术工艺

1.3.3.4.1.1.柱模板:

放线→设置定位基准→第一块模板安装就位→安装支撑→邻侧模板安装就位→连接二块模板,安装第二块模板支撑→安装第三、四块模板及支撑→调直纠偏→安装柱箍→全面检查校正→柱模群体固定→清除柱模内杂物、封闭清扫口。

1.3.3.4.1.2.梁模板:

放线→搭设支模架→安装梁底模→梁模起拱→绑扎钢筋与垫块→安装两侧模板→固定梁夹→安装梁柱节点模板→检查校正→安梁口卡→相邻梁模固定。

1.3.3.4.1.3.楼面模板:

复核板底标高→搭设支模架→安放龙骨→安装模板(铺放密肋楼板模板)→安装柱、梁、板节点模板→安放预埋件及预留孔模板等→检查校正→交付验收。

1.3.3.4.2.模板及支撑体系

1.3.3.4.2.1.根据结构特点,采用两种模板及支撑体系方案,保证混凝土的内在及外观质量。

施工前要根据结构荷载和施工荷载对支撑体系进行计算和验算,以保证体系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模板工程验收严格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3.4.2.2.顶板、梁模板采用竹胶合板模板,用木方作龙骨(间距300)。

1.3.3.4.2.3.首层柱柱模采用竹胶合板模板,保证混凝土的内在及外观质量。

底下缝提前用砂浆封度,避免漏浆。

1.3.3.4.2.4.预留洞口模板:

采用竹胶合板定型制作成工具式模板,整装散拆。

1.3.3.4.2.5.楼梯模板采用竹胶合板模板。

侧模部分用木模镶补,楼梯模板安装前先在楼梯间墙上按照设计标高弹出楼梯段踏步及平台板的位置线。

1.3.3.4.2.6.模板安装完后,要全面检查,牢固稳定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构件跨度超过4m时,支模时按实际跨度的1/1000—3/1000进行起拱。

1.3.3.4.2.7.模板拆除前首先对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试压,根据试压强度决定拆模时间。

拆除模板的顺序和安装顺序相反,模板吊运拆除时要平稳准确,不得碰撞砼表面。

侧模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进行。

梁板底模,要根据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达到下表规定后方可拆除。

1.3.3.4.3.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

1.3.3.4.3.1.工程施工前期,精心设计,认真加工,严格按照本工程的要求和特殊性设计、制作和质量监控,全面保证工程质量。

1.3.3.4.3.2.模板进场前,根据模板方案、项目部的进度安排及流水段划分情况,对模板进行设计编号和使用部位编号,有次序地安排模板分批进场,保证现场施工的需求又避免占用现场更多的地方放置模板。

1.3.3.4.3.3.模板施工应完全按照现场文明施工方法,遵守现场安全施工守则,确保施工安全文明。

1.3.3.4.3.4.模板所有零配件以及架体应安装牢固可靠,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1.3.3.4.3.5.支模时,严格按照模板的施工方案执行。

1.3.3.4.3.6.施工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1.3.3.4.3.7.梁板模板施工时,要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起拱。

1.3.3.4.3.8.竖向构件吊垂线,梁及悬挑结构采用拉通线的方法,并坚持在打混凝土时不撤线,随时观察模板变形,及时调整模板。

1.3.3.4.3.9.在楼板和梁端适当位置设置清扫口,浇筑混凝土前,配置空压机配合清理模板内杂物。

1.3.3.4.3.10.控制拆模时间,留设同条件养护试块,按规范要求决定拆模与否。

1.3.3.4.3.11.为保证脱模效果,使用水质脱模剂,涂刷时要均匀。

1.3.3.4.3.12.模板工程的安装和验收严格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02)。

1.3.3.5.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混凝土主要采用商品混凝土。

1.3.3.5.1.砼施工技术工艺:

砼浇筑、振捣→砼养护。

1.3.3.5.5.混凝土浇筑施工:

1.3.3.5.5.1.浇筑的一般要求:

1.3.3.5.5.1.1.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墙、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1.3.3.5.5.1.2.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加串筒措施。

1.3.3.5.5.1.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

1.3.3.5.5.1.4.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

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大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

1.3.3.5.5.1.5.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问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1.3.3.5.5.1.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问应尽量缩短。

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问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1.3.3.5.5.1.7.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初凝前修整完毕。

1.3.3.5.5.2.柱、墙混凝土浇筑

1.3.3.5.5.2.1.柱、墙浇筑前,或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底面上均匀浇筑50mm厚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

砂浆应用铁铲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内。

1.3.3.5.5.2.2.柱墙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循环推进,连续进行。

1.3.3.5.5.2.3.浇筑墙体洞口时,要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大体一致。

混凝土振捣要均匀密实,特别是墙厚较小,门窗洞口结构加筋与连接交错钢筋较密的部位,应采用Φ25振动棒,其它墙梁部位采用Φ50振动棒,考虑到墙窗洞下墙体位混凝土封模后无法直接振捣,可事先将窗洞下口留成活口,待混凝土浇至该位置并振捣密实后再行封模和加固。

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