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1229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使用人

课题

诗两首

课型

新授

周次

1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科室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

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三、感知诗歌《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四、合作探究

1、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

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

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使用人:

课题

诗两首

课型

新授

周次

1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科室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

生共同点评。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5、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

.“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

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

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使用人:

课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型

新授

周次

1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科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读探究

1、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

诗人在想像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2、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

生齐读1-16行

3、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

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

生齐读17-26行

4、拓展延伸:

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五、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爱国、追寻、坚强、乐观的心,诗中才会涌动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和对解放区必胜的希望。

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一生都在追寻。

如果我们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开出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了娇妍的花的梦,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六、作业布置     

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轻抚

沦陷区爱追坚乐解放区

国寻强观

心痛希望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使用人:

课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型

新授

周次

1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科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播放这首歌)。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利用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作者简介的部分,帮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

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

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

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

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合作探究:

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

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1、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①我是干瘪的稻穗,()

②我是失修的路基,()

③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2、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六、师生小结: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使用人:

课题

外国诗两首

课型

新授

周次

1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科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研读《祖国》

(一)整体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

(多媒体播放)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内容。

教师提示: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字词理解】

虔(qián)信:

恭敬而相信。

镶嵌(xiāngqiàn):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多音字:

慰藉(jiè):

安慰,欣慰。

(藉jí狼藉)

颤(chàn)抖: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颤zhàn颤栗)

宿①sù(宿地)②xiù(星宿)③xiǔ(住一宿)

2、学生自由读,质疑。

(预设:

诗歌第一节内容很难理解,学生或许会有许多疑问:

“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鲜血换来的光荣”“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指什么?

为什么“都不能激起我心中慰藉的幻梦”?

等。

此时,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从而明确作者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的含义了。

【设计意图:

因为本文内容较难理解,必须结合创作背景助读。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恰当的出示资料,能帮助学生较快的理解诗意。

(二)品味赏析:

1、品味朗读,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你从中有何感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研讨赏析,小组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最后归结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

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

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无可替代的爱国情感。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设计意图:

通过品味诗歌的画面,领略诗人对祖国的爱,是真实的,本色的,不等同于沙皇集团的那种虚假的爱国。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2、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一)多媒体展示辅读资料:

休斯的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使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抑扬顿挫之声。

【字词理解】

深邃(su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