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556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docx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

TheHeroComplexofXinQiji’sPoetry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摘要

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英雄豪气。

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辛词的英雄情结:

一、初出茅庐英雄气二、最是宏伟英雄志三、华发苍颜英雄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关键词:

辛词;英雄情结;豪放词风

Abstract

AsapatrioticCimakeroftheSouthernSongDynasty,XinQiJiwasfamousforhisvigorousandunconstrainedstyleaswellasthestrongheroisminhisCi.Ithadsignificantrelationwithhislegendexperiences,hismagnificentaspirationofeageringtheuniteofhiscountryaswellashisgriefandindignationsentimentsunrealizedloftyaspirations.HisCiistheesrnestyellingoutofthedeepsoulofahero.Thewholepassagefocusesonthreeaspectstodescribetheheroismcomplex:

Firstly,hiscompletelyinexperiencedheroism;Secondly,hismagnificentheroismambition;Thirdly,hisheroismgriefwhenhewasold.Anotherworthtobementionedisthathisheroismcomplexhasalsobeenconfirmedinhisunconstrainedstyle.

Keywords:

XinQijiCi;heroismcomplex;unconstrainedCistyle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国势衰微,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

然而在这样的世道中,却有人勇敢擎起抗金大旗,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他就是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他是一个词人,但他并非有意作词人,而是在事业受挫后把英雄的忧愤寄之于词。

准确的说,稼轩词不是歌者之词,不是词匠之词,甚至也不是同于苏轼式的词人之词,而是英雄之词。

黄梨庄说: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英雄壮志难酬,心中难免郁积,发而为词,形成不可遏制的典型情绪———英雄情结。

杨济舟说:

“正是由武变文的角色错位才成就了辛弃疾的英雄情结,且贯穿在其大量的词作中。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看附着在稼轩词中的这股英雄情结的成因、表现及其难掩的悲愤。

一、初出茅庐英雄气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祖父辛赞虽然“被污虏官”,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人。

他虽然在金朝做官,但是回到家里时,常常抒发对金人统治的不满情绪,表示有机会还要效忠宋朝。

辛赞在闲暇的时候,还带领年幼的孙儿辛弃疾凭吊汴京的皇宫,回想故国往日的太平景象。

辛赞还常常带领辛弃疾登上高耸的城楼,险峻的山川,一同观望祖国的壮丽山河,指画攻守形势。

这些都激发了少年辛弃疾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情,为他日后在词中塑造大量的爱国英雄形象奠定了基础。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迁都开封,然后大举南侵,杀得宋军节节败退。

这一举动激起中原百姓同仇敌忾之心,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抗击金兵。

年方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余人的队伍。

后来辛弃疾把自己的部队并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中,自己担任军中的掌书记。

耿京义军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当时济南有个叫义端的僧人也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辛弃疾推荐他加入了耿京的军队。

然而没多久,义端窃取了耿京的印信投奔金营。

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

辛弃疾曰:

“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耿京同意了。

辛弃疾快马加鞭,终于在前往金营的途中追上了义端,一刀把他斩落马下。

这一壮举使他愈发得到耿京的信任。

后来由于抗金形势的变化,辛弃疾劝说耿京率部与南宋朝廷联合作战,并受命去进行商洽。

然而在他完成使命回来复命的途中,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经将耿京杀害,并裹挟一部分人马投降了金人,当上了济州知府。

辛弃疾闻讯大怒,立刻上马,带着五十名敢死队员,直闯济州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

生擒张安国后,他带领上万名悔悟了的士兵星夜兼程赶回淮河以南的南宋疆域。

关于辛弃疾的这一壮举,与他同时代的人洪迈在《稼轩记》中写道:

“(稼轩)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马,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

”我们可以说这一段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在辛弃疾的一生中虽是短暂的,但却是很有意义的,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文人,一个以词名,一个以诗名,但辛弃疾更多的却是一种“真枪实刀”的干劲!

战场上的厮杀,智勇双全的才干,让我们看出了他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英雄气概。

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

常言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们也常说“文如其人”。

辛弃疾少年英雄,驰骋疆场,他的词中才充满了浓郁的英雄豪气。

进一步说,正是由于这英雄的气概、难舍的赤子情怀、心系故国的忠肝义胆,凝聚在一身,表现在词作中,形成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情结。

“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郁,不能无所泄”这放在辛弃疾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二、最是宏伟英雄志

高尔基说过,英雄的事业需要英雄的语言。

辛稼轩的宏伟志向则通过他数量丰富的英雄之词得到了体现。

现存稼轩词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词是《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虽是一首祝寿词,却不同于宋代那些流于应酬,满篇夸张恭维的词作,全词通篇燃烧着作者火热的爱国情感。

词的上片,热烈赞扬赵彦端的风采和才干。

“带得无边春下”一句实际上是盼望赵彦端为国家大干一番,留下不朽的业绩。

下片则从祝寿筵席上的欢乐气氛生发开去,表达了对“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抗金事业的神往,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必胜信念。

“闻道”三句既是对赵彦端的期望,也是对抗金大业的期望。

结拍二句,祝愿友人在未来的北伐事业中受到皇帝重用,大展雄才。

辛弃疾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书》这一首祝寿词里也说: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层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上篇纵论国事,一开头就痛斥南宋当权者偏安误国的罪行,点出了平戎万里的事业只能由真正爱国的人来承担。

下片转到祝寿的题面上来,表面是对韩元吉的赞颂,实际上是以国家大事相期,以“整顿乾坤”的宏伟抱负共勉,充分反映了词人本人对抗金事业的必胜信念和顽强乐观的战斗性格。

那怕是自己正处于被迫归隐的思想苦闷时期,他的这种战斗性也未曾稍减,甚至在为别人祝寿的场合,也要充分表露战斗的锋芒。

这首词,既对南宋统治着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与批判,又正面地重申了自己的爱国信念,思想意义十分突出。

辛弃疾还有一类词是通过登临写景或咏古抒情来表现爱国情感,英雄之志的。

如登建康赏心亭有《水龙吟》、《念奴娇》,登江西造口有《菩萨蛮》,登京口北固亭有《永遇乐》、《南乡子》。

辛弃疾在这些词作中,借景抒情、移情入景,多角度书写祖国河山的秀美来引发人们对故土的怀念,对祖国分裂的忧愁和愤恨。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含泪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六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到这一年为止,辛弃疾到南宋已经整整十二年了。

当初他满怀爱国的热忱,率领抗金义军过大江。

十二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盼着南宋朝廷积极抗金,直捣黄龙,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可是腐朽的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丧尽国格,千方百计打击排斥主战派。

建康是辛弃疾首次南下晋见高宗的地方,这次旧地重游,又到建康,辛弃疾心情无法平静。

此词就是在此情此景中爆发出来的一首抒愤之作。

上片主要写景,但并非纯客观地写自然景物,而是写有我之景,即融进了作者深挚之情的主观化景物。

“遥岑”三句,极力渲染悲伤的气氛,“落日”三句极写黄昏之境的悲凉。

“把吴钩”三句,则有融情之景完全转入写人情人事,满怀愁绪。

下片重在抒怀,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伤,对年华流逝的怅惘。

最后三句,十三个字一气贯注,令人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之深。

夕阳西沉,孤雁哀鸣,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辛弃疾看“吴钩”拍“栏杆”以表达欲上阵杀敌的愿望。

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热忱无处施展,满腹悲愤无人倾诉。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同时,这类词中还常出现“西北”、“神州”、“长安”等字眼,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土统一的一片深情。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以一颗赤子之心,同情陷于金兵铁蹄下的中原人民。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北望的是沦陷的古都,“可怜”一词,声泪俱下,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充分表现了他羁留后方,不能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苦闷心情。

英雄的志向是远大的,但也因此决定了他所承受的内心苦闷远远多于常人。

然而,辛弃疾始终坚信,全民族的抗敌意志是不可阻挡的,正义的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这种百折不挠的赤子情怀,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恰好是一种永恒不灭的英雄志向。

在很多词中,辛弃疾还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像“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的李广……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自己满腔的爱国志向和英雄情怀。

他也常常激励友人要有所作为: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潛赋》)。

在另外一些词章里,他更是直抒胸臆,英雄豪情壮志扑面而来: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一位手持长剑的英雄,要一扫万里阴霾;“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是英雄就要建功立业;“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真英雄就当勇挑“补天”重担。

英雄的使命,就应当是建功立业,为全民族的利益而战。

由此看来,辛弃疾本人确实堪当一位大英雄。

时人刘过对辛弃疾十分崇拜,在《呈稼轩》一诗中写道:

“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

只欲稼轩一题名,春风侠骨死犹香”。

刘过因为崇拜稼轩其人而学其词,他的名作《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为岳飞鸣不平,激昂慷慨之气,也神似稼轩。

英雄气势惠泽后世,也算是稼轩的一大功劳。

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是孤单的,尤其是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朝廷,上至皇帝,下至臣子,安于现状的人多了去了,仅凭一人之力又怎可能力挽狂澜呢?

词人寄希望于驰骋沙场,收复失地,而这种希望的不断破灭,长期的苦闷压抑,又使他怒气郁积。

“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转关情。

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

“说剑论事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

空有将相之才,却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从1182年辛弃疾43岁起,直到宋宁宗开禧三年68岁病逝于江西铅山,二十余年间,除了53岁到55岁一度出任福建安抚使外,曾两次遭弹劾罢官。

这是辛弃疾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然而英雄异常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感,是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

即使是失意落魄,闲居在家,他也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

辛弃疾此时的心态既不是从容平和,也不是悲戚哀怨,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激情的飞扬。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

老境竟何似,只与少年同”(《水调歌头》),这首写于归隐期的词,正好说明了辛弃疾并没有消沉下去,他更注重内心的自由,生命的激情。

且看他48岁时为爱国挚友陈亮所赋《破阵子》词里抒发的豪情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通过对青年时期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的深情回忆和对北伐胜利的无限向往,抒发了满腔的爱国豪情。

尽管最后只能发出一句“可怜白发生”,但词人的报国之志不能因此泯灭。

梁横在《把栏杆拍遍》中说:

“我敢大声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的这些英雄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为朋友祝寿的,有登临怀古的,有鼓励友人奋发的,有直抒胸臆的,甚至也有假借男女恋情表现英雄情怀的(如《摸鱼儿》)。

辛稼轩一生志向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对英雄的渴望成为牵绊他一生的情结。

三、华发苍颜英雄悲

英雄离不开战场,须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辛弃疾满怀壮志,却在统治者打压下,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对于他这样的爱国英雄来说是莫大的悲剧了。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是辛弃疾退居带湖期间,写于一个凄凉的风雨之夜的佳作。

词的前段共四句,着力描写深山茅庵里夜景的寂寞荒凉。

这是怎样一个孤寂恐怖的环境啊!

放肆的老鼠,公然围着床吱吱叫着;蝙蝠竟飞进了屋中,在灯下翩翩飞舞。

这样恶劣的环境叫人如何入睡呢?

更糟糕的是,又逢上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松林间阵阵秋风夹着雨点不断袭来,吹打着破败的茅庵。

窗间的纸给吹破了,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连破纸也不甘寂寞,用它的自言自语来控诉对凄风苦雨的怨恨……后一段四句,抒发作者在这风雨之夜触发的政治感情。

“平生”句概述自己大半生的活动。

“归来”句感叹自己蹉跎不得志。

作者写此词时已年近五十,故有华发苍颜之悲。

这两句分量极重,感慨极深。

辛弃疾少壮之时一腔热血,南北奔走,为抗战事业竭尽全力;而今却被迫归隐林下,一事无成,不知不觉进入暮年,抚今追昔,一时万箭穿心,不知如何是好。

这两句词就是这种悲怆心情的提炼与凝结。

这首词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英雄志士的悲伤与凄凉。

辛弃疾生于一个冷落英雄、扼杀英雄的时代。

岳飞精忠报国,却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陈亮献《中兴五论》之经略,却终身布衣;陆游心系中原,却报国无门,在凄风苦雨中做着他的“铁马冰河梦”……朝廷的懦弱无为造成了英雄的悲剧。

统治者消极抗战,贪图享受,将一个有武将之才的人放在了文官的位置上,所以辛弃疾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将“栏杆拍遍”,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他的晚年词里,多的是这种英雄失路之悲。

《满江红·江行》:

“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微卷头先白”;《鹧鸪天》: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功业未就,日薄西山,故国沦陷之仇恨,流落江南之飘零,使他的悲伤一发不可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志士,面对理想的不能实现,只能掬一把清泪,对酒当歌……

将英雄之语化着婉曲之调的《摸鱼儿》更是很好地体现了辛弃疾的苦闷与悲

愤: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何处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通篇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自己的哀怨,表现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悲愤

和忧虑。

它用艺术象征的手法来表达隐曲的心事。

上片写残春的景象和惜春的心情,暗寓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种暗寓是通过惜春、留春、怨春这三层抒写来表达的。

从起句到“何况落红无数”是第一层,极写伤春惜春之意,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对时光枉逝,抗战恢复的大好机会被横加葬送的现状的悲愤。

“春且住”二句是在无可奈何之中强作留春之语,暗暗透露出对身世和时局的不甘心。

下片用几个古代人事比说今日自身受猜忌遭冷遇的处境。

“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赵之不免凶死来诅咒朝中当权的佞幸小人早日灭亡。

作者南度归宋的目的,是要通过北伐收复失地,谁知朝廷一再冷落排斥他,不令掌兵权,多年来都让他担任一般地方官。

这让他失望至极,不免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

清人周济评曰:

“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相传宋孝宗看了这首词以后非常不高兴,由此可见作者所流露的怨恨显然是针对腐朽黑暗的朝廷了。

辛弃疾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上有昏庸无能的君王,中有压制人才的奸臣,

下有嫉贤妒能的群小,在层层的压抑、排斥、打击中,辛弃疾被闲置了18年。

对于满腹经纶、智勇双全的英雄来说,空有宝刀在手、壮志在胸,却无用武之地,是此生最大的悲剧。

这种情感的长期郁积,有时竟发出悲怨激越愤愤之语:

“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

辛弃疾词是一种解不开的爱国之情、英雄之悲、壮志难酬凝结交织而成的,表现出的是崇高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还通过追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浪淘沙》(不

肯过江东)写项羽的悲剧;《贺新郎》(逸气轩眉宇)写屈原的悲剧;《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写伍子胥的悲剧;《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写李广的悲剧。

所谓志趣相投,英雄重英雄,“正是在对这些失落英雄的惺惺相惜中,作者自身的悲剧得以映现,历史的悲剧与现实的悲剧二而实一,总是英雄志士的长歌当哭,浩叹无极。

在《八声甘州》这首词里,辛弃疾借李广闲居终南山的一段故事,暗喻自己

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处境,是借李广的悲剧抒发不平之音。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

要短衣匹马,移往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上片通过选取飞将军李广一生经历中的灞陵遭辱,射虎没石,终身未封侯三

事,抒发了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悲哀,同情古人亦是悲叹自己。

下片前三句,化用杜甫的诗句,表明自己要像李广一样打猎终此一生,借古讽今,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爱国志士进行抨击。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轻喻重,表明自己的忧愤之情像雨丝一样无边无际。

辛弃疾还有一些闲适词,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委婉曲折表现壮志

难酬的悲愤。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直抒胸臆,表达悲愤之情;“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报国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借酒浇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以英雄自居,却又无人赏识,满腔悲愤。

闲居时的忧愤痛苦无法言表,既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又不能“退则乐天”,所以注定了辛弃疾失意悲苦,寄情于词。

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说: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

恩格斯说: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

悲剧性冲突。

”整个南宋时期,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人心所向的历史必然要求。

然而这种必然要求却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且最终这种要求成了无法实现的理想。

这种时代的悲剧,奠定了辛词悲壮的时代根据,也造成了辛弃疾个人的悲剧。

那“壮岁旌旗拥万夫”,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年华正是他最有作为,也最豪情天纵的锦瑟时节,然而生不逢时,他也只有“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念奴娇》)。

开禧三年(1027年)九月,辛弃疾带着壮志未酬的悲愤,“大呼杀贼数声”(《康熙济南府志·稼轩小传》后离开了人世。

英雄的郁郁不得志,空负管乐之才却不能尽其用,成了稼轩一生的写照。

“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泪沾衣。

落日浮沉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这是词人无可摆脱的悲剧宿命。

武侠大师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由

此看来,辛弃疾已经不单是一个以写爱国词而闻名的词人,更重要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侠者之气。

英雄和大侠是分不开的,换个角度,辛弃疾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侠士。

一个懦弱无力的朝廷招致了一场社会性的灾难,却激发了辛辛弃疾骨子里潜藏的侠气:

他吹响号角,讴歌千古英雄;他以笔作战,直指南宋妥协投降的黑暗势力;他激励友人,力图恢复……这一切源于辛弃疾的民族意识、爱国传统,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英雄崇拜,它们是孕育英雄情结的历史文化基因。

他的英雄气概也与他的生平经历,气质和文才武略密不可分。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永远不忘民族国家,永远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章尚正说:

“凡功烈英雄,必有几分狂放之气。

”辛弃疾将这种豪放突出地表现在词作中,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

词人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关联,作品中常出现阔达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何等的意境,何等的气魄。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此的大手笔,使词的气魄更显宏大。

“万壑千岩归健笔,扫尽平山风月”(《念奴娇·赠夏成玉》)更是体现词人报国之志、英雄气概。

辛弃疾和苏轼都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但相对于苏词的豪迈旷达,辛词让人感受到的是那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想要挽狂澜于即倒,盼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

他的《贺新郎》中写道: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这种独居高处,俯瞰众生的豪情注入词中,为其词的豪放风格奠定了基础。

反过来,这种豪放的词风为他英雄情结的体现提供了依据。

英雄带着遗憾走了,留给世人的是那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情。

读稼轩的词,体会他词中的英雄情结,激发自己对英雄的崇拜之情,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去探寻的。

参考文献

[1]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M].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