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71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docx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共29页文档

专题讲座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汪忠(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梁平(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级教师)

第一讲

汪忠: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南京第十八中学的梁萍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专题二的内容。

专题二的内容主要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有关内容地跟大家做一些介绍。

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分成两个大部分和大家交流。

第一部分就是,课程标准十年的成果与问题。

在这段,我们谈到课程改革的启动,要谈到素质教育走进了课堂。

我们还要谈到,目标已经基本达到。

但是还要努力。

第二个大部分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通过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第一部分就是修订的主要内容。

第二增加了重要概念。

第三是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的教学见习。

第四,是增加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的评价见习。

对这四方面我们将做一些解读。

一、课程标准实施10年的成果与问题

2019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教育变革。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部课程改革发展中心的统一规划,2019年9月首批国家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十年来,全国广大生物学教师不辱使命,探索创新,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梁平:

汪老师,课改已经进行10年了。

这10年来,我们各位教师,不仅积极参与,也在努力实践。

这期间,也取得一些不菲的成绩。

其实我们的老师是非常关注课改的。

那么您作为一些课改的专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10年来,课改的一些基本状况?

汪忠:

好的。

梁老师说这个问题呢,我们都知道。

一线教师都非常关注。

课改10年来究竟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们分三个小部分,和大家一起交流。

1.课程改革——启动扎实发展健康

课程改革的启动是非常扎实的。

发展也是非常健康的。

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于2019年秋季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正式启动。

为了保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有效地进行,教育部要求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精心规划,调动各方面力量,以民主、开放、科学的方式,富有创造性地、高效率地组织和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建设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需要的优质课程。

目前,生物新课程实验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实施了10年。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自2000年以来,生物学科专家和生物学科教育专家、生物学教研人员、生物学一线教师对本次课程改革作了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精心规划,调动各方面力量,以民主、开放、科学的方式,富有创造性地、高效率地组织和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年会,专题研讨和发动、宣传《标准(实验稿)》和新课程实验教材,与会教师达400多人。

生物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均与会作专题发言和分组研讨。

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又在杭州召开全国年会,再次研讨和评审新课程教学实录,与会代表达200余人。

生物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与会进行研讨。

由国家、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

各级各类的教师全员培训和跟进培训也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全面开展。

各实验区的培训主要内容是《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和研讨,并在教材出版社的主持下深入进行《生物》新教材的参与式培训。

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及《生物》实验教材的主编们都分赴大江南北和实验区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和探讨。

自2019年秋起,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和研讨《标准(实验稿)》的热潮。

在这一阶段,全国面向中学生物教育的期刊杂志,例如,《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和《中学生物教学》纷纷承担起发动、宣传、研讨的责任,开辟专栏,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研讨《标准(实验稿)》和《生物》实验教材的研究文章和教案数不胜数。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为新课程的健康实施付出艰辛的努力。

例如,国家级实验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为组长的“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

该文件强调了“指导思想和任务、组织与推进、工作要求”多方面。

其中工作要求一项明确提出“安排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保证实验工作的支出;加大实验区在课程设置、选用教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等方面的自主权;合理规定实验区教师的工作量并制定有关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集体和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奖励”等。

生物课程改革和生物新教材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部采取的教材立项、审批和编著的新措施,在推动课程改革和教材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各出版社和广大生物教育界的努力下,各种版本的《生物》新教材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好评。

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生物学教师的共同努力,生物课程改革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由于启动扎实,新课程培训卓有成效。

2019年和2019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两次实验区大规模调查表明,《标准(实验稿)》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梁平:

汪老师,这十年来,其实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例如像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课程。

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还有自主的学习方式等等。

课上我们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理解,更关注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形成。

尤其是,我们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对课程的目标的理解,有了积极的认识。

也说明了,我们一线教师非常认同这次课改。

汪忠:

好的,刚才梁老师,也代表了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从他自身的角度,谈了他一些感受。

确实,他的感受就是广大生物教师的一些感受,教育部的调查表明广大教师对《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调查:

您认为《生物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有关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

□A很好地体现□B较好地体现□C一般□D体现得较差□E没有体现

选择A、B的教师分别为1191人(43.8%),1357人(49.9%),即共计93.7%的教师认为“很好地”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

例如,调查:

《生物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您认为:

□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选择A的教师为1296人(47.6%),选择B的教师为1132人(41.6%),即共计89.2%的教师认同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由于广大教师对《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生物课程改革进展迅速。

2.素质教育——走出文件走进课堂

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的第二部分是有关素质教育,走出文件,走进课堂的问题。

伴随新课程、新教材走进学校,教师、学生和领导普遍欢迎这样的变革。

新课标、新教材又带来了新课堂。

教师们觉得有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重大的、根本的变化已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步地发生。

对于生物学教学而言,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科学素质教育。

伴随《标准(实验稿)》的普及和实施,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场所。

10年来,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的主要表现体现在:

第一、生本教育已经成为共识。

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已经得到认同。

例如,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共同探求真理、交流合作,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构建和发展。

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生本教育的主要体现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教学实录片断,一起来理解这样的变化。

前面两个案例,是《花的结构》的实录片段,老师这个片段是20世纪90年代时期的,第二个片段是课改后的。

【片段】“花的结构”两个实录片段

汪忠:

那么这个实录片断我们看到,无论从教态、板书、教学语言、运用教具、教学的逻辑性等等,都应该是很可以的。

但是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个状况。

而不是我们说的,师生之间不再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这样的一种体现。

那么新课程就是改变了一些。

汪忠:

第二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课改之后的一小段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师生之间,已经不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

教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关系。

共同探求真理,交流合作。

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构建和发展。

最主要是学生是这个学习中的自主者。

当然我们说,生本教育这个表现,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我们再看一个案例,是“一次性筷子与森林消失关系”的讨论这样一个片段。

【片段】“一次性筷子与森林消失关系的讨论”实录片段

汪忠: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次性筷子和森林消失的之间关系的一个讨论。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出学生,已经成为课堂主人。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就是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的一个实录案例。

【片段】“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的区别”实录片段

汪忠:

这个案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有关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的问题。

前面一个案例是讲的一次性筷子,与森林消失的关系讨论问题。

这一类的讨论,在我们目前的课堂中,是经常发生的。

教师努力地在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实就是在重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两个课堂中,所有的课程资源有哪些呢,大家回想一下。

在这两节课中,他们所用到课程资源,不外乎是教师、学生的经验,以及主要的还是课本。

应该说,这两节课中,我还有许多可以进行探讨的问题。

那么老师可以再仔细去研究一下。

第二,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共识。

《标准(实验稿)》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实验、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推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方式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方式受到广大初中学生的欢迎,也成为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许多教材中,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了解,知道鼠妇是一种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的小动物。

他们对光、触碰等刺激,能够产生运动或蜷曲成球的反应。

然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去进行探究。

当然这里面,包括首先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然后才能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再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然后再得出结论。

再例如,许多教材也都安排,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这样一个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草履虫对糖或者盐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反应,来完成这个探求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然后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结论。

那么广大初中学生,他们对探求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例如在这个实验中,我就曾在一个真实的课堂中看到,有的初中的学生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教科书的指导,把盐或者糖放在这个两个水滴的一端,而是放在了这个两水滴中间这个水流通道上,放在这个中间,这些大胆的、积极的创新的尝试,有时会使我们的教师大吃一惊。

而这些其实都是应该感到鼓舞的,因为学生真的参与了。

第三,全面评价已经成为共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之一是如何评价。

例如,首批实验的南宁市、柳州市和玉林市也分别发布相应的“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在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实行参考其他结果,如成长记录、特长等”。

这对素质教育走出文件、走进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了许多国外的一些好的做法。

例如,美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转变提出了很明确的一些要求。

他们不太强调了许多方面,也更加强调许多方面。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转变的要求

不太强调

更加强调

对所有学生同等看待

因材施教

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上

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对科学知识、观点和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上

通过讲授、教科书和演示传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视课程为法定,不越雷池一步

根据实际情况做某些改动

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知识

为开展科学讨论和辩论提供机会

单元结束,对学生进行事实性知识测验

不断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自己承担

与学生一起分担学习责任

支持竞争

扶持能相互合作的班集体

独立工作

同其他教师合作

在这中间我们就看到,有关于评价的方面,比如我们这这上面红字里面表示的。

单元结束,对学生进行试行性知识的检测。

他们改变为,更加强调不断地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大家注意了,是不断的评价。

也就是不仅仅是评价他的理解能力,而且是要不断地,也就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评价,而不是单元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一些试行性知识的测验。

再比如说,新西兰的一些学校一些改革的方式。

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这是新西兰的一所学校。

这是他们在上一节生物学课。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眼的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这样一个教学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是基本相似的。

我们从这张画面上可以看到,学生拿到一本书,就是教科书,在他的左上侧,是一本参考书,这本参考书,是在教师的书柜上,学生自己去取。

还有就是一张学习的指导卡。

那么这张卡呢,其实是一张复印的、教师编制的一个学习过程的指导卡。

指导卡上上半部是一个眼球的结构的内容,下半部是关于光线是如何从外界到达视网膜形成视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们让学生学的第一部分是让他理解眼球的结构。

他们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查阅书,然后把眼球的结构,写在这张指导卡上。

很快学生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探讨这个视觉形成的过程。

我们看到指导卡下半部,是一张一张小的卡片,这些小的卡片,实际上是当光线通过眼的时候,眼的一些结构和其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小的卡片剪下来,按照光线从外界进眼,到达视网膜的这样一个过程中。

把这个小卡片依次排列起来。

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是怎么评价的呢?

教师是让学生排好之后,教师就去检查他们。

是不是完成了,完成得是不是正确?

然后两个学生之间,有没有矛盾?

或者两个学生之间,他们是怎么互相评价的?

等等。

然后呢,判断他们是不是已经通过了这样的学习的过程。

如果通过了,这两个学生就没事儿了。

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去,自己做做剩余的作业也好,看看其他的书也好,教师的评价目标达到了。

没有完成或错误的学生,老师再让他们再仔细看一看,比如某一部分,你们看看这部分,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同时,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教师也改革了评价的方式。

在这个学校中,我们也看到后面的办公室,还有许多这样的模型,这些模型也是学生自己制作的。

而教师就是根据这些模型,来判断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否已经掌握了。

给予相应的评价。

比如,这里出现几个模型,都是有关皮肤结构的模型。

那么老师,根据学生所做的,这个皮肤结构的模型,他的正确与否来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

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评价方式。

这些评价方式都已经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中也受到了重视。

很多老师也尝试这样的评价。

素质教育取得许多标志性成果:

形成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优秀教学案例;积累了丰富的文本的、电子的、网络的生物学教学资源;构建起一套“以校为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等。

这些成果的最终收益者是广大的初中学生,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科学素养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片段】草履虫

3.目标达成——未有穷期尚需努力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改革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师资培训等。

从实验区传来的信息是令人振奋的,从许多案例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是令人振奋的。

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团评估后,提出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中所说的:

“我们深感实验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学校的广大干部和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广大教师正在迸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已经初见端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形成,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多年未见、我们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观念超出我们的预料,这些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文化正在向我们走来。

”同时,评估团也指出:

“我们也看到实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

也就是说,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从一个案例来看一看。

这个案例是一个传染病的有关教学案例。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对这部分内容,有两条要求。

一条是,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第二条是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这是课程标准的原文。

那么这位老师是这样来安排这节课的内容的。

他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常见传染病以及病因。

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就是预防措施,认识艾滋病并学会预防。

他认为本节的难点是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的设计,都有一个很准确的判断。

他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都非常清楚。

应该也设计得非常好。

例如,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

比如说概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比如能力目标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行为的能力。

他认识到一些能力目标的重要性。

当然这个能力目标,略微过于宽泛,不是非常的明确。

还是可以改进的。

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他有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他也能认识到,但是如何再具体?

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看开始的一段。

在开始的一段里,先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学生回忆近年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全人类的疾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这些疾病的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等。

然后她展示幻灯图片,比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等等所导致的一些疾病。

然后她开展活动,分小组交流辨析难点。

学生回报自己,以及家人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病的名称,尝试着将一些病的名字与病原体名字联系起来,比如狂犬病跟狂犬病毒联系起来。

然后,她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来谈其他的一些教学内容,比如说传播的途径,还有就是有关艾滋病的问题等。

都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活动,老师们可以课后再慢慢的看。

那么从这节的大体设计,我们可以至少先看看。

可以说,无论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应该都还是比较好的。

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等。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教育。

那么课前教师还精心备课,课前小组,还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基础。

这需要我们老师再去细看她的教学案例,然后才能体会到。

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课的录像。

【片段】传染病

汪忠:

这是一个教学录像片断,我们看到了,关于常见传染病的一个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提到了传染病类型分为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传染病以及体表传染病。

她在讲述常见传染病的时候,也提到了尤其感冒这样的一些呼吸道的传染病。

谈到了蛔虫病这样一些消化道的传染病,也谈到乙型肝炎等血液传染病。

他也提到,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这样的体表传染病。

但是我们看到,她没有像教材那样,谈到其中的淋病。

我们看到,回过来我们再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到,“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后面没有括号,包括蛔虫病。

而在细菌性传染病后面,课程标准提出来包括淋病。

在病毒性传染病中,也提出了包括艾滋病。

可见课程标准希望教师能够通过传染病的学习,不仅了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一些传染病,同时也关注那些诸如淋病、艾滋病这样一些病。

从这样一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些想法。

我们教师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仍然需要改变。

我们的教学方式可能改变了,我们的课程理念也可能改变了。

我们的学习内容也改变了。

但是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改变。

这就是包括像是我们在谈到有关性病的内容的时候,教师都是在极力在回避的。

我们当然不是说,性病一定要讲。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课程标准对这类疾病的关注,这也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思想,这节课,我们看出一些问题是需要来反思的。

例如我们刚才谈到性病的问题,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完成。

当然完成的方式,可以创新。

可以去研究。

但是它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我们应当去实行。

再例如从教案中可以看到,当有的学生例举家人所患传染病的时候,少数学生在旁边,小声议论和讥笑,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对于这类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应该要慎重。

包括遗传病的调查,有时候会涉及学生的隐私,这些活动可以改为社区的一些调查。

所以我们说,有地方需要改进。

这个课程目标还是需要努力去实现的。

这里是英国的一种生物学教材,就谈到了性传播疾病,其中就包括梅毒、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如何避免性传播疾病、治疗性传播疾病等等。

这节课我和梁平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到这里,大家休息一下,我们再开始第二节课。

专题讲座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汪忠(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梁平(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级教师)

第二讲

汪忠:

老师们,上一节课我们和大家交流了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果和问题。

我们说,课程改革取得了超出人们预想的成功。

当然问题也仍然存在。

从上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问题,其实我们知道,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办法去很好地研究怎么来改变它。

所以说,课程目标也含有许多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课程改革取得了超出人们预想的成功,但是问题仍然不少,目标达成未有穷期。

尚需努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例如,生物学科应逐步列入各地中考考试科目。

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考不考《生物》的地区,《生物》课程难以受到重视。

广大生物学教师迫切希望在重视学业成绩测评的基础上将生物学列入中考考试科目。

同时,为保证评价改革稳步推进,应对命题人员进行培训,促进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适切性。

例如,生物学教学条件建设应逐步达到教育部标准。

教学条件是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除了与课堂教学所需教学资源外,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