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726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8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1、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糖等。

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了解质量单位

1.抱一抱老师和同学,初步感知轻重。

2.知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质量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教师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一)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1)根据学生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交流物品的质量。

    

(2)观看课件,观察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3)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4)全班汇报:

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5)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

克(g)。

(6)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1)小组活动:

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对比试验:

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

(3)提炼方法:

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提取1克黄豆?

(4)质疑交流:

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

(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二)认识天平

1.看一看:

(1)出示天平。

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2)介绍砝码。

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

演示利用天平称3克一角硬币的过程。

3.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3克一角硬币,感受3克有多重。

4.估一估:

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认识千克

1.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

预设1:

1000克;预设2:

1千克。

2.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1)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重量。

再掂一掂老师带来的一袋洗衣粉的重量。

(2)交流,结果一样重。

(3)教师小结:

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

1千克=1000克。

(4)说一说生活中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设计意图:

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重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生活中还认识哪些称?

学生说一说:

电子称、弹簧秤、磅秤、盘秤。

课件一一展示。

2.认识盘秤。

(1)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2)课件演示盘秤上500克,1千克指针指的位置。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估量的经验。

2.教材“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启发孩子从物品的轻重方面加以识别。

3.教材“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借助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集体讲评时指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操作,进一步形成以1克或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标准估量,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积累估量经验,并在练习中使学生明确克和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升华提升

课件出示,生活中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

【设计意图:

进一步感知克和千克的关系。

克和千克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效果分析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教师做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这里主要体现了两个层次:

①从已知推出未知;②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认识也逐步清晰。

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活动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估计1枚鸡蛋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

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

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要注意学生的把控。

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而理解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日常生活中通常将“质量”成为“重量”,因此,“质量”这个词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

为避免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尽量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有多重”替代“质量”,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质量”概念。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总体概述。

因此,除了引出质量单位可与千克外,还呈现了得到物品质量的方法:

可以通过看包装上的标示来获知;没有外包装的就得用秤来称量。

同时,教材通过5个苹果重1千克的称量,为例3用估量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

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

为此,教材借助1个2分硬币的质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1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计作好准备。

为了准确、方便地测量物品的轻重,人们发明了测量质量的工具。

天平就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品的工具。

教材借助让学生称1克黄豆的活动,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介绍用天平称重的方法;二是通过1克黄豆的数量及掂1克黄豆的活动,锦衣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

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

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净含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由于克与千克的关系时单位制内的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教材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

之后,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两袋盐,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掂一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二是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

  认识千克之后,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常用的3种以“千克”作单位的秤,以达到4个目的:

一是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二是了解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三是了解每种称都有它的称量范围,如果超过了,就容易对秤造成损坏,导致不准;四是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做一做”编排了两道相互联系的习题。

其中第一题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重1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重在巩固学生所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通过让学生估重再称重的活动,达到如下教学目的:

一是以第1题中形成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标准估量,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二是通过称重对自己的估计结果进行调整,积累估量的经验;三是为学生进一步估量积累丰富的、可以作为估量标准的素材,以逐步使学生形成估量的策略,为例3的教学作准备。

  “你知道吗?

”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用到的其他秤,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质量单位,教材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我国常用的连个质量单位“斤”和“两”,以及它们与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材编排“量的认识”时“学以致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是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克和千克第一课时评测练习

一、仔细想,我会认真填。

1、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  )做单位.量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常用(  )做单位.

2、1个2分钱币大约重1克,1000个2分钱币约重(  ).

3、1袋精盐重500克,(  )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4、1000克=(  )千克,1000克又叫1(  ).

5、  5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200克+800克=(   )克=(    )千克

     8600克=(    )千克(    )克 

二、我把“>”、“<”或“=”送回家。

3千克○3000克   900克○1千克     2千克400克○2050克

6千克○5999克   1000克○1千克     5200克○5千克20克

三、我能从重到轻排列。

600克、1千克、400克、3千克、3001克

(    )>(    )>(    )>(    )>(      )

四、数学小赛场

苹果每个重200克  桃子每个重125克 肥皂每块重250克

(1)(    )个苹果重1000克     

(2)(    )个桃子重1千克

(3)(    )块肥皂重1000个1克

(4)商店便利袋最多能装5000克物体,小梦妈妈三种商品都要买,猜一猜,她会怎样买?

和千克观评记录表

克和千克

班级

二(3)

节次

1

教学过程评价

主要优点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

教师通过学生交流,称1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

情感丰富了!

合作意识增强了!

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

课中的掂、猜、称、想、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存在问题

回答问题环节有的孩子放不开,不敢大声说话。

改进建议

老师要多引导、多鼓励。

观评课人:

金彩

克和千克课标分析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1克与1千克的直观感受,揭示克与千克的关系。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等生活中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引出质量单位“克”及符号“g”,然后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直观形成1克的质量观念。

2.借助测量质量工具,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例如,在例2的教学中,在学生感受1千克实际大小的基础上,将1千克直观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再通过用不同的秤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西红柿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西红柿,为学生形成1千克的质量观念提供形象具体的支柱。

3.通过“他们说得对吗?

试一试”、“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

”等有趣、多样、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法,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活动。

4.结合“你知道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在第103页“你知道吗?

”的教学中,除了介绍教材上的素材外,还可以用有趣的形式简单介绍质量单位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度量意识,并感受到使用国际通用质量单位的好处。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估量的方法,培养学生估量的意识与能力

1.通过让学生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一估物体的轻重,初步体会估量的方法:

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

2.通过不断地让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一个或一些物品为标准估一估,然后通过实际测量,在不断反思、调整估测结果中,进一步掌握估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例如,在103页“做一做”第2题的教学中,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估量物品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估量的方法,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分享估得比较准的估量方法——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再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估得不准的原因,进而修正估量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估量的能力。

3.通过解决“估计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等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估测方法,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积累估量的经验。

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称量经验,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然后运用“4个苹果1千克”或“5个苹果1千克”等质量观念,利用“除法”估算出结果,进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寻找生活中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判断给定物品的质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灵活进行估量,逐步形成估测策略。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