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朵杏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07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 第一朵杏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 第一朵杏花.docx

《2 第一朵杏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第一朵杏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 第一朵杏花.docx

2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

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

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

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

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

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

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

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

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课时

目的:

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

(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教学反思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

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

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

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

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

但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

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

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

比如:

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

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

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

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

(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桢 一 丝 不 苟

教学反思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

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