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085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报任安书》 导学案教师版解析.docx

《报任安书》导学案教师版解析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厥有()愠色()倜傥()()

惕息()诎体()剌谬()

答案:

nǎngquēchuíjiànyuánqīngqiǎngyǒuzhě

zāngbìléixièjuéyùntìtǎngtìqūlà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同“_______”)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同“_______”)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同“_______”)

8.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同“_______”)

答案:

1.诎屈2.关贯套上3.枪抢撞击

4.罔网法网5.摩磨6.底抵7.失佚8.责债

(三)一词多义

望若望仆不相师()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门望族()

答案:

动词,怨恨,抱怨/动词,盼望、期望/名词,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念头/形容词,有名望的,有声望的

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答案:

动词,赴死,就死/动词,完成/动词,靠近,引申为承受

幸幸勿为过()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答案:

动词,希望/形容词,幸运/形容词,侥幸/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动词,宠爱

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季布为朱家钳奴()

为十表,本纪十二()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然此可为智者道()

何辞为(《鸿门宴》)()

答案:

动词,当作/动词,做/动词,写成/介词,因为/介词,被/介词,对,向,给/

语气助词,表疑问

师若望仆不相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孔子师郯子(《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答案:

动词,效法/名词,老师/动词,从师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对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的称呼/名词,军队

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并诗》)()

胜友如云(《滕王阁序并诗》)()

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答案:

副词,尽,全/动词,禁得住/形容词,优美的/形容词,才华出众的/名词,胜利/

动词,战胜/动词,超过,胜过

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

答案:

副词,却,竟然/副词,才/动词,是/副词,于是

(四)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的活用

(1)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2)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3)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4)乃赋《离骚》(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5)太史公牛马走(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

(6)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

(2)囚禁(3)受膑刑(4)创作

(5)像牛马一样(6)像乐师、优伶那样

2.动词的活用

(1)太上不辱先(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

(2)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

(3)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的为动用法)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受辱

(2)使……思(3)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

(1)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

(2)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答案:

(1)固执鄙陋的意见

(2)轻视

(五)古今异义

1.意气①勤勤恳恳②

①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ɑ.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产生的情绪

②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勤劳而踏实

答案:

①情意②诚恳的样子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答案:

立身处世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答案:

妻子和儿女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决心努力

答案:

抒发愤懑之情

5.下流多谤议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ɑ.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答案:

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答案:

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答案:

因为我平素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答案:

《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答案:

至于为义理所激发而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4.韩非囚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囚”译为“被囚禁”。

答案: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

5.重为乡党所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答案:

深深地被同乡邻里耻笑。

6.与蝼蚁何以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答案:

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

7.安在其不辱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

答案:

哪里有不受屈辱的呢?

8.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应为“或于泰山重,或于鸿毛轻”。

答案:

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9.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应为“而文采不于后表也”。

答案:

文章不能在后世显露。

10.其次不辱理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应为“其次不辱(于)理色”。

答案:

其次是不在道理和脸面上受辱。

11.藏之名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应为“藏之(于)名山”。

答案:

把它藏(在)名山之中。

12.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句式,“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答案:

恐怕同我内心的想法有矛盾吧?

(七)名句积累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2.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法》修列。

3.《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__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不知所如往。

答案:

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孙子膑脚3.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6.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精读细研】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摧残?

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遭受耻辱后司马迁为什么仍“隐忍苟活”?

答案:

 

3.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

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

司马迁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人的事迹,并且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先贤,他们也是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他们才德杰出,命运坎坷,但他们并没有消沉,而是发愤有所作为,为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甚至不朽的东西。

作者正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从这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者,也流露出作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

答案:

(1)情感:

①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如: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②表现了作者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如: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③表现出作者豪迈激荡的情感。

如:

“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④表达了作者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情感。

如: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形象:

我们看到了司马迁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

 

【达标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望:

怨恨,抱怨

B.幸勿为过过:

责备

C.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比:

比较

D.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

引退

答案:

选C。

比:

并列,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灌夫受辱于居室至于鞭箠之间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思垂空文以自见

答案:

选A。

均为助词,的。

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

D项,介词,以此来;连词,表目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B.及罪至罔加

C.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D.则仆偿前辱之责

答案:

选C。

A项,“失”同“佚”;B项,“罔”同“网”;D项,“责”同“债”。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孙子膑脚

B.太史公牛马走

C.请略陈固陋

D.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答案:

选D。

A项,名词作动词,受膑刑;B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C项,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重为乡党所笑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B.韩非囚秦

C.藏之名山

D.客有吹洞箫者

答案:

选B。

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意气勤勤恳恳

C.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答案:

选A。

倜傥:

古今意义相同,指卓越不凡。

B项,意气:

古义指情意;今义指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C项,下流:

古义为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指a.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D项,口语:

古义指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2)《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起草尚未定稿,就正好遭遇这场灾祸,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却没有恼怒之色。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

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

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

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

失去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答案:

D2、4、7均为适逢;1、3聚集、会和;5应当,和现代汉语中的“会”相同;6会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    )

A.①择善而从之                  ②渔父莞尔而笑

B.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

C.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①范增曰:

……因击沛公于坐    ②(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答案:

C

4.下列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

B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答案:

B司马迁接受腐刑后并未不以为辱,此外腐刑并不是其著书的动力,著书是其接受腐刑的支撑。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课本)

7.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

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

“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

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注】①先辈:

对乐秀才的尊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贽:

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

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

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

跟从

答案:

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辱:

谦辞,承蒙。

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答案:

选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译为“还是”。

D项,前一个“所”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