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544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docx

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

2007年广东高考物理科评卷分析

一、试题的设计

1、试卷的结构

全卷选择题12题,其中必做题8题,选做题4题。

非选择题8题,(全部为必做题)。

试卷总题数是20题,学生实际作答总题量仍然为18题,维持去年的答题总量不变。

2005-2007年高考物理试卷结构比较

年份

第Ⅰ卷

第Ⅱ卷

全卷

必做题

选做题

合计

填空题[实验题]

计算题

合计

单选题

复选题

2005

6(24)

4(16)

0

10(40)

[2(20)]

6(90)

8(110)

18(150)

2006

5(20)

5(20)

0

10(40)

[2(20)]

6(90)

8(110)

18(150)

2007

2(16)

4(16)

4(8)

12(40)

[2(20)]

6(90)

8(110)

20(150)

2、题型与占分

选择题:

40分(含必做题与选做题),占26.7%,与2006年相同。

实验题:

20分,占13.3%,与2006年相同。

计算题:

90分,占60%,与2006年相同。

3、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

 分   能

数 力

知 题  

识 干

第一部份选择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合计

识记理解

小计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应用

综合

力学

力的合成与分解

 

4(5中)

12

(16#)

 

 

 

 

53

65

(69#)

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和力

 

4(8中)

 

 

8(14*中)

17(19中)

功率

4(4中)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2(16中)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应用

 

 

 

 

 

16(17中)

横波的图像

4(12#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9#易)

 

8#

 

 

 

 

0

8#

热力学第一定律

4(10#易)

 

 

 

 

 

物理学史

4(1易)

 

16

 

 

 

 

55

71

电势差

4(3易)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4(6中)

1(15

(2)易)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及使用螺旋测微器

 

 

 

6(13*中)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6(13*中)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15

(2)易)

6(15(3)中)

 

18(20难)

电磁感应

 

 

 

 

 

17(18中)

理想变压器

 

4(7中)

 

 

 

 

光的传播、干涉、衍射和偏珍现象

4(11#易)

 

(4#)

 

 

 

 

(0)

(4#)

原子

氢原子光谱

4(2易)

 

4

 

 

 

 

2

6

原子核的衰变及放射线

 

 

2(15

(1)易)

 

 

 

注:

1:

*号表示该题为实验题,#号表示该题为选做题.括号内数字表示在试卷中题号.括号外数字表示该题赋分.

2:

若某题涉及若干知识单元,本表则只计其中一个主要的知识单元.

由表可看出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为:

(最后括号内的数据为考试说明的数据)

力学:

65分占43.3%(45%)

(选做第二组的为69分占46%)

热学:

8分(选做第一组)占5.3%(5%)

电磁学:

71分占47.3%(45%)

光学:

4分(选做第二组)占2.7%(与力学选做题共5%)

原子物理:

6分占4.0%(5%)

5、知识能力要求在试题中的具体体现

(1)理解能力

07高考物理试卷着重体现物理规律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综观全卷,没有很复杂的物理情景和较多的隐含条件的题目出现,但仍保持灵活的理解而非机械的记忆。

第一大题选择题中,第2题考查的是玻尔原子模型中“跃迁假设”的简单运用;第3题考查的是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电势能变化、电场中两点之间移动电荷,电场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之间的关系;第4题考查机车的运动状态与机车输出功率的关系,第5题要求考生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第9题(第一组选做题)利用气体实验定律对气体状态参量作定性分析。

客观题中这几道题的设置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第二大题非选择题的8道题目中,强调了对“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的考查,如第15题对“荷质比”概念的考查、第18题第一问对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考查都是这种体现(其中第15题的原题和图都来自教材“选修3-5”)。

在此基础上,再从“基本运算能力”角度检查考生对物理规律的基本应用,如第16题的三个设问都是考查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直接应用;第17题第一问考查的是简单的单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三问考查的仍然是在一个简单过程中能否懂得利用动能定理直接列出方程式解决问题。

(2)推理能力

07高考物理试卷把这种能力的考查巧妙地渗透在各种题型中,甚至与猜想假设结合。

如在第13题实验题中的第5个设问,要求根据选择的正确电路连线后,根据“电流表始终无示数”这个现象(注意:

题目并没有给出电压表的示数情况)分析出可能的原因,即某一部分断路或电流表短路,推断出可能性,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步骤。

第14题力学实验题中第

(2)、(3)问的设置,也毫不犹豫地把“推理能力”的考查放在其中。

相反地,在题号为第15题的计算题中,题目渗透了一个“探究实验”及相关的“实验步骤”,先询问某一步骤的目的,考生必须通过分析整个实验设计才能准确地回答.接着又要求考生根据另一步骤操作得到的现象去判断所加的磁场方向,问题虽然不深,但立意新颖。

(3)分析综合能力

强调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让“理论联系实际”在试题中不再是被动的“应用”而是主动的“解决问题”。

第13题电学实验题的出现就是这个改动的尝试:

题目设计给考生的实验,目的是测算一个“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长度”(已知使用的金属丝电阻率)然后在实验的“选电路”步骤中让考生选择正确的电路,而不是重复以往多年考查的手段(即指定电路,让考生进行按图连线),而在最后的第(5)问中,更是要求考生根据列出的电路故障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题目所要求的“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这又是对以往简单的“误差分析”的一个改进。

(4)探究能力

要求“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并且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在今年的两道电学、力学实验题(第13、14题)中,不折不扣地突出了对这种“探究能力”的考查,且一改以往那种单一的考查方法。

一题多问,以表现课标和考纲中“探究”这个亮点。

如第14题第

(2)问判断小车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的哪一区域?

第(3)问中由纸带数据要求考生推算出重物与小车的质量之比(将以往计算题结合到实验题中)。

而在第15题(计算题)插入的“探究实验”中,更要求考生对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此外,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维持去年的要求,也保留近两年的风格,即没有涉及太多的、复杂的数学知识,而强调了“有效数字”的保留(如第13题的第(4)问、第14题的第

(1)问),估算能力(如在第16题万有引力的相关运算中),提出了“结果可用根式表示”,降低对四则运算的要求,保证了考查的重点。

二、试题特色及总体评价

1、保持题型,风格上平稳过渡

(1)以往的题型保持不变,不给人以“突变”的感觉

尽管07高考物理试卷在试卷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变化,甚至取消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的卷面,而换成“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把两部分重新合为一部分这样的新貌出现,但试卷中以往的“选择题(混选)”、“实验题”、“计算题”等题型依然存在,各种题型在试卷中的功能也很清楚,因此没有让考生有陌生的感觉,也让老师们对“新高考怎么考?

”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对接下来的高中课程改革中老师们最为担心的一个环节——高考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仍然坚持力学、电学的知识和规律是考试的重点,增加其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

今年的高考题中,力学在“一.选择题”中分别出现在第4题(运动与功率、动能)、第5题(平衡与受力分析)、第8题(运动与力)和第12题(简谐波)在“二.非选择题中”分别出现在第14题(力学实验)、第16题(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第17题(力学基本规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平抛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第19题(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基本规律的应用),共8题(或7题,选做第1组选做题的考生),占69分(或65分,选做第1组选做题的考生);电学题则出现在“一.选择题”的第1题(物理学史)、第3题(静电场)、第6题(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的运动)、第7题(变压器),在“二.非选择题”的第13题(电学实验)、第15题(电场、磁场对带电粒子作用的基本规律)、第18题(电磁感应)和第20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的运动),共8题,占71分;因此,在07高考物理试卷中力学、电学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总分占140分(或136分,选做第1组选做题的考生),为历年之最!

2、总体难度降低,梯度由试卷延伸至试题

今年的高考题,总体难度有明显的下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的物理情景简单,常规题目居多

在“一.选择题”部分,除了第6题要利用给出的电学条件来对粒子运动进行分析,和第8题要利用题目给出的“压敏电阻”概念结合I-t图线来对照小车运动情况这两道题情景稍微复杂外,基本上是考生很容易就理解的题意;而在“二.非选择题”中,比较复杂的也只有两题:

第19题对B球进入电场后运动情况的分析会比较棘手,情景比较新,以及第20题要了解正电微粒按题意运动时要满足什么条件,还要分析出正电微粒在磁场运动轨迹的几何图形,才能列出方程解题。

除此以外,基本上是常见题,考生不会感到意外。

(2)题目有层次,保持一定梯度

考虑到今年是用原始分来计算考生的总分,今年的高考题在非选择题部分(包括实验题)每一道题都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设问,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行做答,而在客观上,又提高了考试本身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的录取。

如第16题关于两岩石颗粒A、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周期之比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基本的,后一个问题:

估算土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多少倍,由于加入了“估算”以及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难度应稍大于前面两问,形成了“梯度”,同样的,在第17题第

(1)问只要简单地运用动能定理就可以顺利求出B球的速度,而

(2)问则要对A球和B球形成的系统使用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第(3)问则要根据运动学中的规律来解题,形成了力学小综合题。

这样有层次的题目是近年来少有的,由于物理情景清晰,考生一般有时间都能解决,而不象往年某些题目因考生无法理解题意而无从下手。

由于从第15题到第20题每题都设置了不同梯度(第15到18题每道题都设有3问;19、20两题每题设有2问),而且这几道大题在试卷中的出现顺序基本也是按由“易”到“难”来排列,因此,分散了难点,提高了考生的得分率

3、“新”意明显,改革步伐谨慎

(1)      落实“新课程标准”设置“选做题”:

07高考物理试卷为此在“一.选择题”中,设置了“第一组(9-10小题)”和“第二组(11-12小题)”两组选择题,供选修3-3或选修3-4的两类考生选做,体现了“课标”精神“

(2)      07高考物理试卷在“理解”“识记”方面保留了06年试卷的特点,即减少了“识记”部分,增加了“理解”部分,全卷只有第11题(选做题第二组,光学)第13题(电学实验题)第(3)问、第15题(计算题,原子核与电场、磁场对带电粒子作用)第

(1)问是属于“识记”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3)      新课程精神体现在突出“过程与方法”,把分析与综合跟“探究”、“猜想”有机结合。

在第15题,命题者设计得非常好,不但在一道题目中考查了两类不同的基本知识,而且巧妙地插入了对题设中某个实验步骤目的的探究、分析,以及对某一结论的评价。

虽然问题的深度不是很深,占分也不很多,但给人的感觉却很自然。

对“科学探究与猜想”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结合能力训练得到贯彻这个实际问题有一定启发。

4、实验题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今年的力学、电学两道实验题颇有新意,摆脱了以往实验题那种“死气沉沉”而又“满脸杀气”的形象。

所谓“死气沉沉”是指题目往往脱离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单独考查其中一个环节,比如电学实验就是考仪器选择、连线,误差分析;力学实验考打点计时器就一定考速度、加速度的测量,考生往往在复习中感到厌烦,提不起兴趣,考试时兴奋不起来。

所谓“满脸杀气”是指一些“设计型”的实验所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梯度,一开始就把考生难住了,考生根本找不到切入的方法.因此很多考生在这类题面前只好大败而逃.导致这类实验题得分率奇低(这在以往年报中都有所提及.),这也是近年高考实验题一直得分不高的一个原因。

第13题电学实验题的主题是围绕测量一个“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长度”而展开的”,题目巧妙地引入了“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实验电路的选择”、“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阻定律的应用”等四方面实验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考查,而最后的第(5)问,更要求考生根据实验故障现象,设计一种方案,写出利用多用表检查故障的步骤及依据。

使此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这是在多年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开放性”题目。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同时,对困扰老师多年的“如何备好高考实验”这个难题也确有启发。

第14题力学实验题虽然考的仍然是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小车的运动,但从问题的组织、设问来看,也有新意:

题目不再仅停留在“加速度”上,而是有一定的层次,适应不同水平的考生作答,后面的第

(2)、(3)问融进了“探究与猜想”的理念。

实验题的“新面孔”不仅可以使考生重获信心,在实验部分多得分(详见后面分析),而且使高考中实验题的命题开出一片新天地,可谓“双赢”。

此外,为体现新课标的“情感与价值观”,试卷也坚持了对物理学史的考查(第1题);数学方面对四则运算要求降低等,也是今年试题的一个亮点。

三、考生答卷反馈信息

07高考物理试卷总体难度比2006年低,梢高于2005年,是一份比较基础的试题,整卷难度适中,尤其是在非选择题部分,明显地降低了难度。

考生的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令人喜忧参半。

1、“零分”与“空白卷”在试卷中的比例大幅度减少(零分比率表)

2006年

2007年

题号

题型

零分百份比

题号

题型

零分百份比

11

力学实验

56%

13

电学实验

1.7%

12

电学实验

83%

14

力学实验

23.2%

13

计算题

2.38%

15

计算题

1.32%

14

计算题

9.98%

16

计算题

6.97%

15

计算题

7.12%

17

计算题

6.17%

16

计算题

11.9%

18

计算题

9.99%

17

计算题

8.8%

19

计算题

29.9%

18

计算题

61.1%

20

计算题

56.6%

由表中可看出:

(1)除2007年第19题(即对应2006年第17题)外,各题零分百分率均下降

(2)两道实验题变化最大,分别下降了32.8%(力学实验题对比)和81.3%(电学实验题对比)

(3)最后一道计算题空白和零分比率都较高(06年的第18题和07年的第20题)

比率的下降与题目难度的下降有关,但也反映了考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和临场心理的变化。

也可能与今年使用原始分记分有关,考生不愿意轻易放弃每一道题的得分,导致零分率的下降

 

2、考生对中等难度试题的适应性较强(05、06、与07年平均分与通过率对比表)

 

题型

平均分

通过率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实验题1

5.18

4.72

8.85

58%

52%

74%

实验题2

6.05

1.30

2.41

55%

12%

30%

计算题1

6.41

9.89

8.18

40%

66%

82%

计算题2

8.43

7.08

9.73

70%

59%

81%

计算题3

10.73

7.35

8.85

83%

53%

55%

计算题4

10.65

7.54

7.89

67%

47%

46%

计算题5

5.57

7.07

5.04

35%

44%

30%

计算题6

3.01

0.84

2.49

18%

5%

14%

Ⅱ卷总分

56.03

45.79

53.44

51%

42%

49%

 

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了计算题倒数第2题、第3题(即06年的第16题与07年第18题对比、06年第17题与07年第19题对比)外,其余各题通过率都提高了。

而通过率相近的、又低于0.5的题目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物理过程比较隐蔽(指07年第19题与06年第17题)。

而在知识点方面则都是电磁感应的问题(指07年第18题和06年的第16题。

)两年的比较说明考生对这两类题目最不适应或没有足够的重视。

3、基本运算不过关

今年的高考题,无论是物理运算(推导)和数学运算(方程与四则运算)都不复杂,但在计算题的前4题(考生主要的得分点)通过率都比预期低。

根本原因还是基本运算不过关。

(1)阅读熟练但书写生疏:

如第15题第

(1)问对基本粒子的表述把粒子写成、

把粒子写成;在随后的画出粒子轨迹问题中也是错误百出(见其后“考生答案错误分析”),第16题中写错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为“F=”,记错周期公式“T=、第18题中把焦耳定律写成“Q=IRt”等。

(2)四则运算失分

今年没有较难的四则运算题,运算量也不大,即集中在第16题和第20题,在第16题不算复杂的“开方”“开立方”运算中,考生失误仍然很多。

据说14题计算加速度也有很多是因为运算错误导致失分。

(3)运算速度慢,阅读能力差

由于今年题量较大,运算速度是关键。

阅读能力差,题目阅读量又偏大,是造成卷面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

4、物理过程(图象)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在通过率比较低的第18题,考生面对的问题与去年的第16题一样都是电磁感应,但要求不一样,去年的题目考生主要在物理过程的理解有误,今年的问题主要错误则有三处:

一是对棒运动的过程没理解好,误认为棒在运动过程中“切割磁感应线”电动势发生变化,因而在第

(1)问中很可惜的丢了分,二是继续延续这个错误,以为下落过程棒受安培力,且平衡,进而用能量守恒去求热量,三是在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没有理解好定律到底在哪些条件下用哪种形式。

由本题通过率可知,大多数考生都不能“过三关”,说明对规律的掌握和过程的分析都不能达到要求。

5、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到位

今年的实验试题,充分暴露了考生的各种问题,虽然得分明显好于去年,但问题却不能忽视:

(1)对”有效数字”相关的四则运算或估算,答对率很低,在两道实验题中,都有有效数字的问题和运算的要求,可惜在这两个方面都没能掌握好,尤其是把“两位有效数字”理解为“小数后两位”,四则部分则是单位的换算(第13题),数量级的运算错误等。

(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没能掌握好,尤其是对测量数据的组成,不少考生以为把数据直读就可以了,因此出现了“0.27”“0.26”等读数,对主尺的刻度也不了解,出现许多莫名其妙的答案.

(3)对多用电表的使用不熟悉,在概念上当成分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而且在表述上也如此。

操作规范也不懂,反映出对此仪器的使用不重视.,造成第13题最后一问得分率低

(4)利用纸带进行加速度的测量,有约60%的考生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从高一就经常讲和练,但考生总是不重视,错误主要反映在考生答题时用“计算各段加速度求平均值”代替“逐差法”,或只计算一段,另外不少考生仍然把求“加速度大小”与求“加速度”混淆,用“负数”来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反映对“矢量的性质”理解不深。

6、文字表达能力仍然有待加强

主要反映在第13题第(5)问和第14题第(3)问,如不讲清楚利用多用表哪个档就接到电路进行操作;评价结论(第14题最后一问)表达不清楚等。

四、对物理教学的启发和建议

1、坚定贯彻新课标的信心,重视教材回归

2007年的物理高考试卷的问世,对全体师生来讲,最直接的意义莫过于是知道了“新高考到底怎样考?

”因为专家们的各种理论、分析,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它的可操作性,今年的高考题所呈现出的“平稳过渡”,确实起到了“安定民心”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说2007年的高考题就是不折不扣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能因为它的“平稳过渡”而得出“换汤不换药”的错误结论。

因为,高考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环节,也要通过试验、反馈和调整,才能过渡到相对的稳定。

从今年的高考题目的设置、结构我们还是不难看出“新”与“旧”的区别,不难看出新高考改革是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基准的:

比如“选做题”的出现,对“探究与猜想”在题目中的体现(第13题(5)问、第14题

(2)(3)问、第15题(3)中的第2问对结论的评价和判断)尽管改革的步子不是很大,但方向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

2008年的高考决不会走回头路,因此,我们要作好备考工作,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点,从本质上抓起,通过对07考卷的剖析来理解新课标的实施,总结经验,及早作好备考的准备。

2、坚持固守“双基”,提高“读”、“写”能力

今年的高考试题没有偏题、怪题、和太难的题,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还是老生常谈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

今年的题目阅读量大是一个事实,但从侧面反映了阅读能力的不足。

许多考生表示,题目文字多,但不难理解,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是没问题的;再者,从第13题、第15题的文字作答情况分析更是令人惊讶地感到:

阅读与文字表述能力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呼吁,还是没能解决好。

运算速度慢也是这次评卷工作提供的一个反馈,今年的题目有四则运算的只有第13题(实验)第(4)问、第14题(实验)第

(1)问、和第16题、第20题。

其中前两题只要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第16题计算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大大降低了这方面要求,可是从统计数据看,这几道题考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优势。

可见“以看代做”在考生日常复习中为数不少。

如何让考生,特别是中等程度的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是适应新课程标准下新高考的一个基本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应从高一开始就要纠正。

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各个模块的教学,把握好模块教学与系统知识和系统复习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好“有效教学”。

从今年命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必修1”“必修2”的教学尤为重要:

其中涉及“必修1”、“必修2”的占了46分!

尤其是“必修2”因涉及万有引力、机械能等,是学生学习选修系列的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废止那种为赶进度而让“必修”课程草草过场的短期行为。

此外,怎样对待“选考”?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