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933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docx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模板

附件3: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住房城乡建设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六月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1

一、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2

课题:

**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与综合示范2

二、宜兴市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10

课题1:

产业集中区排水系统优化与减排控污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10

课题2:

城市核心区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20

课题3:

城镇化新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28

三、滇池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36

课题:

内草海水系水质改善及低环境影响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36

四、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43

课题:

城市水污染治理监管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43

五、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项目48

课题: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48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53

六、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集成与能力建设项目54

课题1:

饮用水全流程水质监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54

课题2:

城市供水系统监管技术与业务化平台建设示范58

七、重点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62

课题1:

应急供水技术研究与重点区域应急能力建设示范62

课题3:

江苏省域城乡统筹供水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70

课题4:

**市水源优化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74

课题5:

村镇安全供水技术体系构建及重点流域规模应用77

八、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80

课题1:

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80

课题2:

城市供水管网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5

课题3: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去除原创性技术研究与应用88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

一、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

课题:

**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与综合示范

(一)指南说明

该课题是“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下设课题之一。

**市城区地处巢湖流域中东部,滨临巢湖。

巢湖(东半湖)为**市唯一的饮用水水源,但流经**市新区的入湖河流双桥河受上游工业尾水污染、面源污染、新区发展压力,河道水质差,对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影响很大,目前**市水源水质Ⅲ类水体全年达标率不足50%,制约了巢湖城市的发展。

环城河、陆家河等城区水系污染严重,水系不连通,上游无补给水,水质为劣V类,水环境与水景观达不到规划要求。

同时,**市经济建设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老城区排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接、破损严重,污水收集率不足60%,现有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和建设水平与城市建设不协调,严重影响城市雨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加重了当地地表水体的污染。

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不足,污水处理效率低,目前正面临扩建和排水标准提升。

水体污染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在**市取得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城市排水和河道治理的成果,“十二五”**市启动了城市水环境的大规模工程建设(亚行贷款支持),急需科技支撑,因此进行综合集成示范意义重大。

**市地处重大水专项的重点流域—巢湖流域,水是**市的“魂”,本课题通过提升雨污收集系统的效率和污水处理效率、建设生态型入湖河道及城市水系、建立雨洪防治及水环境系统的综合管理体系,总体整体提升**市城市水环境质量,将为**市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城市污染控制系统提供集成技术和工程示范。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实现全面整体提升**市城市水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围绕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雨污混接系统的污染控制、城区雨洪调蓄与管理、溢流污染削减技术、中心城区河道水系连通与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效率提升和雨污水协同处理、入湖河流双桥河水系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开展研究与示范,形成**市水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与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巢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与全面的改善及功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障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2、主要研究内容

(1)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效率提升与内涝防治关键技术

针对**市城市水环境改善需求以及城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展城市排水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规划完善、初期雨水径流与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排水系统雨污混接识别改造与功能提升、内涝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污染物收集控制率和城区内涝防控水平,实现**市排水系统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安全可靠的目标,达到考核指标①和②的要求,同时开展相关工程示范。

(2)城市河道水系连通与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中心城区水系功能不明晰、连通不顺畅、上游无补水、污染严重、水质不能满足景观水体要求等问题,开展城市河道多功能综合与水系规划、水系连通与水质水量综合调度、城市河道及岸带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中心城区景观水体多水源补水与水质改善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市中心城区河道水系连通与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支撑体系。

达到考核指标③和④的要求,并开展相应工程示范。

(3)城市污水厂雨污水协同处理与氮磷深度去除技术

针对**市城市污水处理截污和治污体系功能提升的技术需求,在全面分析巢湖城区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现状水质和能效物耗水平的基础上,以最优化雨、污水管网运行为目的,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内的管网建立数字化模型,根据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的需要对泵站进行优化调度;研究低碳源条件下的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电极生物膜反硝化技术,实现自主调控的生物脱氮技术并同时提高除磷效果,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实现节能降耗。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开展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污泥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实现污泥高效脱水和生物质能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巢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整体运行水平。

达到考核指标⑤和⑥的要求,并开展相应工程示范。

(4)双桥河及河口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技术

针对巢湖水源功能区内受污染入湖河流-双桥河流域污染特点及存在问题、双桥河入湖段为**市新区建设的主要区域,以河流水质改善、河道景观与生态功能提升、入湖负荷削减为目标,在全面调查双桥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水系构成、人口分布、污染来源、可利用土地现状、行洪需求等基础上,进行流域尺度上的河流水污染系统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开展双桥河流域污染的源头控制,农用雨洪储用系统,河流行洪与排污功能的分离,河床和河岸的生态修复以及河口的强化净化,沿河新区建设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等技术集成与研究,结合示范工程以及依托工程的实施,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使双桥河流域的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巢湖污染治理提供成套技术思路和技术支撑。

达到考核指标⑦和⑧的要求,并开展相应工程示范。

(5)**市水环境系统综合管理

围绕“十二五”**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总体需求,开展巢湖水环境污染溯源研究和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的监控及预警技术研究,进行**市水质修复、水量调控适用技术集成、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数字化技术研究。

在1-4技术研究和示范基础上,集成**市水质修复和水量调控适用技术总体集成方案,达到考核指标⑨和⑩的要求。

3、考核指标

(1)总体指标

到本课题实施阶段末期,双桥河出口断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到十三五末期,双桥河出口断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饮用水源地对该河口的要求;环城河水系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旱流污水收集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初期雨水收集量不小于5mm当量降雨量,老城区雨季溢流COD负荷在现有基础上平均削减20%。

(2)具体指标

①提出河湖密布地区城市排水管网雨污混接及管道破损的检测与识别技术方法,编制排水系统评估指导手册,完成巢湖主城区的雨污水管网调查评估,编制排水管网雨污混接识别与修复技术导则;提交**市排水(雨水)系统专项规划和防涝专项规划,提交**市内涝防治预案及行动手册,绘制**市中心城区内涝防范风险图;在**市建成区选择典型区域,完成排水系统完善与改造工程示范(示范区域4km2),应用集成技术,指导**市“十二五”城市排水建设并达到旱流污水收集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的目标。

②提出**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溢流污染削减技术及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市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控制技术导则;提出**市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规划及实施方案;在**市建成区选择典型区域,开展雨天溢流污染削减技术应用示范(示范区域4km2),示范工程区初期雨水收集量不小于5mm当量降雨量,雨季溢流COD负荷在现有基础上平均削减20%以上。

③提出巢湖中心城区河道面源污染控制与多功能综合整治工程技术方案;研发出中心城区河道滨岸带改造及修复成套技术、水体原位修复成套技术,确定工程应用技术经济指标,建立环城河20000m2滨岸带修复示范工程和5000m2河道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套技术验证和示范工程运行,主要污染物指标削减20%以上;环城河水系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总氮小于8mg/L,透明度平均达到0.5m或水深三分之一以上。

④提出**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提出**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与多途径补水及水质水量优化调度方案,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总氮小于8mg/L(80%保证率);集成多级渠-塘系统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完成多级渠-塘系统示范工程,示范面积15000m2,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

⑤开发管网与污水厂联动优化运营及远程监控技术、构建GIS平台搭建与污水管网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泵站优化调度远程监控中心,达到老城区雨季溢流COD负荷在现有基础上平均削减20%的目标;提出满足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要求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提出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技术方案及优化运行措施,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GB18918-2002),总氮小于10mg/L;提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过程控制集成技术,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GB18918-2002),吨水能耗不高于0.35kWh,建立6万m3/d规模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改造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

⑥建立集污泥调理、脱水和污泥输送等过程为一体的自动控制系统,脱水污泥含水率不大于50%;建设污泥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工程,规模为20吨/天(以含水率80%的污泥计),有机物降解率不小于40%并实现土地利用,示范工程连续稳定运行半年以上。

⑦形成双桥河全流域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方案及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报告;研究双桥河上游居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工程服务居民不少于200户,污水收集率大于90%,收集后污水的处理工艺主要指标达到一级B标准;农业径流污染控制工程示范汇水面积500亩以上,面源污染物削减20%以上;提出新区5km2低影响开发(LID)控制性规划及实施途径,在20ha面积上实施工程示范,示范区域面源污染削减20%以上。

⑧形成适合双桥河全流域可持续性的雨洪管理模式1套;形成河道、河口生态修复与水质保持集成技术1项;建设河道生态修复与水质保持示范工程1.0公里,在双桥河河口段全程建设河口生态修复与水质保持示范工程,规模达到1.3公里,到课题实施阶段末期,双桥河出口断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80%保证率)。

⑨编制**市水质修复和水量调控适用技术集成方案,构建基于**市水质改善目标的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数字化平台,集成**市水系水量水质模型、水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库和水质监控预警数据库与预警功能模块,实现对各入湖河道的汇流水量及污染负荷、水质日常监控和预警分析,具备城市水系、污水、雨水、洪水之间的调度能力。

⑩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0项,技术标准5项,科技论著1部。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650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1倍。

6、其它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备在相关领域开展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前期成果。

鼓励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相结合组建团队。

技术优势突出的单位可针对本课题中的单项任务进行申报。

二、宜兴市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

课题1:

产业集中区排水系统优化与减排控污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一)指南说明

该课题是“宜兴市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下设课题之一。

宜兴市地处江苏南部,总面积为2038.7km2(不包括宜兴太湖水域),区内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宜溧山区,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湖滨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位于太湖上游,在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011年宜兴市9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虽然全部达到“十一五”目标,但是水质状况仍然较差,其中7条河流全年期属于IV类水质,社渎港属于V类水质,仅大港河达到了III类水质标准。

9条主要入湖河流氨氮和总氮的超标情况最严重,高锰酸盐指数的超标率为78%,总磷的超标率为56%,溶解氧的超标率相对最小为44%。

宜兴市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和入湖负荷减排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减排压力巨大。

宜兴市域污水处理设施分布较为分散,14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除太华镇污水送入张渚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外,其余各镇污水各自分散处理,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小。

宜兴市域排水管网的建设管理仍需加强,工业废水偷排入网的情况尚未杜绝,排水管网由于受水污染物的酸碱腐蚀和受压沉降等影响而产生变形破损,排水入流入渗情况比较严重,排水管网大多采用重力流,易产生淤塞,引起过流不畅、溢流及产生有毒气体等问题,2009年城区及各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约为24万吨/天,现状污水集中处理率近50%。

城区及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处理设施总规模18.25万吨/天。

此外宜兴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处理能力为7.5万吨/天。

总污水量中,工业废水量所占比例较大,尤其乡镇更为突出,综合来说,工业废水量约占总污水量的70%左右,其中主城区和产业集中区域的污水产生量占一半以上。

目前市域已建、在建污水处理厂均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包括AAO、AO、CASS、曝气生物滤池、SBR等不同工艺类型,新建、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已建污水处理厂在进水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运行相对稳定,出水水质可以基本达到一级A标准。

市域内已经建成的11座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均经重力浓缩或机械浓缩脱水后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进行填埋,现状每天产生的脱水污泥总量120吨左右,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产生的污泥量也会相应增加,为污泥寻找新的处理与处置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宜兴紧邻太湖,河网密布,现状污水处理厂出水大多就近排放,进入水体,回用率低,内河水质不断下降。

课题以宜兴市产业集中区为主要示范区。

环太湖河网地区是我国工业活动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区,宜兴市的主要工业生产活动集中在东北部区域,其中坐落着以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密集区。

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主要由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行政商务配套区三部分组成,已形成了光电材料产业、光伏太阳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

目前,开发区已有各类企业719家,具备典型的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园区的特征,既包括正在提升和转型的纺织印染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包括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产业集中区域不管在用水需求,还是在污染排放等方面,所可能诱发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很大。

而随着产业的升级、改造、转型,对城市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产业集中区内产业集中、工业企业密集、工业污水类别较多且冲击影响较大,内河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区域污水处理厂分布分散,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不够,区域污水收集系统与污水处理厂缺乏联合调度能力,工业废水的冲击影响问题突出,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稳定达标难度较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回用率低,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措施不足,污水处理厂自控水平较低、排水系统综合监控管理水平不高。

因此,需要基于城市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系统运行过程与特点,研究管网安全运行与监控技术、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建设、稳定达标与优化运行技术,最终形成完整的厂网联动运行体系,通过城市综合示范,大幅度削减城市水污染负荷、显著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为了实现宜兴市产业集中区“减排修复”总体目标,达到水污染负荷全过程控制和城市水环境质量全方位改善,亟待结合宜兴市“十二五”计划实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开展产业集中区排水系统优化与减排控污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针对宜兴市东北部产业集中区上游来水污染负荷高、区内工业和生活污染源集中的问题,以根治区内主要污染源,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全面升级提标,杜绝社渎港和太滆南运河出口断面水质恶化为目标,研究工业和生活污染源并重的排水系统优化与减排控污技术路线及集成技术方案,结合宜兴市“十二五”规划在区内实施的重点工程,开展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实现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工业与生活污染的全面控制和削减,使区内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产业集中区减排控污的完整技术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根据宜兴市水环境改善的总体目标,结合产业集中区的水污染特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产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与优化运行技术研究与示范

产业集中区内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污水水质特点差异大,工业废水不规律排放对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冲击影响大,针对不同工艺类型(A/A/O、A/O、SBR和曝气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厂的特点,全面测试分析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达标情况、存在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及成因,在污水处理全工艺流程系统性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工艺类型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的处理功能强化技术和全过程优化运行技术,探索性研究微生物絮凝剂技术、SPR高浊度水处理技术和加盖式-生物滤床-污水处理升级改造集成技术,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与优化运行的工程示范,有效应对工业废水的高负荷冲击,提高处理系统的整体效能,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和优化运行。

(2)产业集中区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针对高比例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进水中难降解COD组分较高、碳氮比偏低、含难生物降解有机氮等问题,研究以有机物深度去除和高效脱氮为特征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与优化运行管理控制技术,在处理出水水质全面优于一级A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出水总氮浓度的大幅度降低。

同时开展再生水利用的工程示范,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3)产业集中区污水厂污泥协同干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含高比例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特性及潜在风险,以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和资源利用为目标,在总结分析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实际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工业余热或其他热源的污泥高效干化技术、利用污泥或淤泥制备超轻高强陶粒技术及污泥喷雾干燥自然焚烧技术,结合区域内的污泥综合利用与处置途径,提出此类污泥干化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方法,达到全面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效果,实现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建立污泥干化和安全处理处置技术的示范工程,研发出污泥协同干化装备并实现实际工程应用,为该技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4)产业集中区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联动运行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产业集中区内污水收集、输送与处理设施的布局特点,针对工业废水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冲击、雨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等问题,研究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区域联合调度、优化运行与污水处理过程动态调控技术,开展污水处理厂进水预警、应急处理、污水处理厂动态控制和厂网联合调度优化运行的工程示范,强化雨污水溢流的有效控制与净化处理,有效提高污水系统的收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效能。

(5)产业集中区管网安全运行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产业集中区工业废水排放特点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对污水管网系统安全运行及后续污水处理工艺效能的影响,研发不同类别工业排放污染溯源、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预警与排水管网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开发污水管网安全运行及健康风险控制的技术方法与措施,提出污水管网安全运行的监控体系建立方法、核心内容及预案,开展排水管网监控预警和安全运行的综合技术示范,有效提升排水管网安全运行效能和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缓冲能力,降低健康风险,保障设施与人身安全。

(6)城市污水系统综合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识别城市污水系统重点监控单元及综合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城市污水系统综合监控技术体系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具备预警预报、监视控制、协同调度、信息处理、效能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功能,通过综合监控体系的建设与示范运行,实现城市污水系统的统筹监控管理与高效信息化运行,显著提升城市污水系统的整体安全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3、考核指标

(1)技术层面,针对宜兴集中污水处理厂,分类提出污水处理完整工艺过程的系统测试、工艺过程诊断、达标要素分析、优化运行管理及功能强化成套技术方法,编制污水处理厂一级A稳定达标及优化运行技术导则及技术指南(操作手册);示范层面,技术研究成果在示范区内应用,形成一厂一案的稳定达标及优化运行改进方案,完成不同类型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与运行优化,各厂出水水质一级A稳定达标,运行能耗、物耗与现有运行水平相比减少5%,示范应用污水处理厂累计总规模达到10万m3/d以上。

(任务一)

(2)技术层面,针对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开展现场中试研究和生产性运行测试研究,提出针对难降解COD组分、难生物降解有机氮组分、色度组分以及碳氮比偏低情况下的污水有机物与氮磷高效去除工艺技术方法,形成稳定达标、符合再生利用要求的完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及设计运行参数,技术成果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工程设计与优化运行;示范层面,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规模6万m3/d以上,出水水质在一级A稳定达标基础上,TN<8mg/L;再生水示范工程规模2万m3/d以上,要求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河流)IV类水标准,TN<6mg/L,TP<0.2mg/L,编制运行管理操作手册。

(任务二)

(3)技术层面,提出工业余热或其他热源利用的污泥高效干化技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污泥干化能耗<0.9kWh/kgH2O,干化后污泥含水率不高于40%,形成工程实施及设备配套方案,提出干化污泥的综合利用与处置途径;示范层面,污泥干化示范工程规模不低于100t/d(按80%含水率湿污泥计),完全采用国产化技术设备,形成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模块化污泥干化成套装备1套并工程应用,产品质量和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形成干化污泥综合利用与处置实施方案。

(任务三)

(4)实施宜兴市域范围的厂网联动及污水处理厂高效稳定运行示范,技术层面,通过提高管网收集率,以及厂网联合调度、污水厂动态运行控制,实现实时区域联合调度、优化运行与污水处理过程动态调控,解决或消除工业废水冲击污水厂运行、雨污水溢流污染问题,初期雨水基本不外排,污水系统对COD和氨氮的消减能力提高10%以上,出水稳定一级A达标;示范层面,厂网联动范围覆盖宜兴全区污水设施、污水处理厂数量不少于10座、处理能力合计不少于8万m3/d。

(任务四)

(5)全面实施管网完善与改造工程,要求城镇污水管网集中收集率由2012年的68%提高到80%,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率由2012年的90%提高到95%;提出不同类别工业排放污染溯源、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预警与排水管网安全防护技术,编制污水管网安全运行及健康风险控制的技术指南(手册);提出污水管网安全运行的监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