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149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8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docx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03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全球通史》中描述:

“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新皇帝”指的是(  )

A.汉武帝B.秦始皇C.汉高祖D.汉光武帝

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3.下列人物与其主要文化成就的搭配,符合史实的是(  )

A.祖冲之﹣﹣《史记》B.孔子﹣﹣罢黔百家、独尊儒术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D.顾恺之﹣﹣《兰亭序》

4.以下史实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③大秦人到访中国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③①②D.②③④①

5.如图中的条款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是(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使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

C.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

D.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倡导“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民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张伯苓C.吴玉章D.马寅初

7.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  )

A.抵制日货运动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D.“四二一”学生运动

8.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如表所示表格空白处的内容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A.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B.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C.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D.洗雪了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

9.“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此材料表明农村改革(  )

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②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

③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为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0.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耻辱。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最能体现洗雪民族耻辱的历史事件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B.新中国的成立

C.民族自治区的设立D.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11.“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退出一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

12.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八一九”事件爆发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3.如图所示人物中,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  )

A.

B.

C.

D.

14.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C.中共七大的召开﹣﹣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5.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

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世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

C.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D.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深感内忧外患形势的严峻,决心励精图治,改变秦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经过激烈的辩论,秦孝公信心十足地支持商鞅的主张。

公元前359年,孝公正式拜商鞅为左庶长,在他的主持下,变法雷厉风行地展开了。

商鞅变法的政治宗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治、富、强、王。

主要内容有:

编制户籍,实行连坐之法;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田纺织;重奖军功,制定二十级爵位;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设置分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在政治上,基本上废止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在经济上,也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取得了国富兵强的明显效果,从而成就王业。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

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商鞅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

(2)商鞅的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3)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目的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4)秦国在这次变法后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5)这次变法全面有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填图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17.

(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抗战时期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2)仔细观察该图,据图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内外因素。

18.观察如图,请将下列战役发生地的地名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①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

②苏德战场转折性战役。

 

四、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7分,第24题6分,共1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的叛乱者平定下去,俄国人就会继续推进,西方列强也会继续受到鼓舞,俄国比日本或西方列强的威胁更大,俄国既想获取商业让步,也有领土要求……左宗棠坐镇甘肃兰州,为赢得这场战役而殚精竭虑。

他的策略是“缓进速战”。

到1876年初,他做好了出击准备……猛攻之下迅速进入新疆,不久便征服了新疆。

除了伊犁仍为俄国人占据外,整个新疆全部收回。

清帝国恢复了对新疆的统治……经过近半年的谈判以后,沙皇终于同意将伊犁全部交还中国。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热战,还是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这种作为战争思维逻辑产物的同盟模式都颇为盛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包括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和制约,中苏两党、两国迅速走近,“同志加兄弟”式的同盟合作模式很快就得到落实。

﹣﹣摘自张海星《中苏(俄)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当前启示》

材料三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而且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我们不仅是政治关系好,在经济方面也是有升温趋势的,因为我们在诸多领域都有多项合作。

中国始终遵循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和俄罗斯发展关系。

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受到影响,不受第三方的压力。

我们还会继续推进中俄关系向前发展。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答记者问《中俄不仅政治关系好经济合作也在升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对中国的威胁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结合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完成对领土主权的收回采取的手段有哪些?

(2)对比材料一、二,归纳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俄(苏)关系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二指出促使中苏两国形成“同志加兄弟”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4)综上,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发展了西域的社会经济,同时,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强大的汉朝以更光辉灿烂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统一于祖国大家庭里的古代新疆,经济文化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较快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洪涛《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从当时形势和历史传统来看,收复新疆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任务。

满人政治家文祥认为:

“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破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驶入北路,蒙古诸部落皆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实施纲要》明确规定:

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收复新疆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任务”。

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在收复新疆后实施的行政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4)综上,请你谈谈为什么国家历来都重视民族地区的管理。

 

五、简答题:

本大题共2分,每小题6分,共12分.

21.探究战争,反思战争,对构建和谐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请回答:

(1)观察如表,它反映了哪一场重要战役?

请指出这一战役的历史意义。

交战时间

1916年2月21日﹣12月19日

交战双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双方指挥官

埃里希•冯•法金汉、菲利普•贝当

参战兵力

法国:

75个师,约1,140,000人

德国:

50个师,约1,250,000人

伤亡情况

法国:

400,000﹣542,000人,其中156,000人阵亡

德国:

355,000﹣434,000人,其中143,000人阵亡

(2)列宁说:

“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请用史实来说明列宁的观点。

(3)2017年是《联合国家宜言》签署并发表75周年,这一文件的签署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日德两国同是当年的法西斯侵略国、战败国,共同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两国政要对这段相同的侵略历史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遮遮掩掩,企图翻案,后者承认历史错误,虔诚忏悔,对此你有何感想?

22.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

请回答:

(1)充足的粮食储备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它由谁主持修建的?

(2)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佛教是何时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的?

如图1所示的文物展示出释迦牟尼佛至尊至上的神态,这尊佛像凿成于哪一朝代?

该文物为代表的相关考古发现,对探究佛教的传播有何作用?

(3)如图2所示的文物因历史悠久、水下碑文众多,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请指出这一文物所涉及的资料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全球通史》中描述:

“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新皇帝”指的是(  )

A.汉武帝B.秦始皇C.汉高祖D.汉光武帝

【考点】3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全球通史》中的描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新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后,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选B.

 

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考点】PJ:

阐述见解题;43:

三国鼎立的形成;45: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

【解答】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表现是:

圆周率、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明显错误.

故选A.

 

3.下列人物与其主要文化成就的搭配,符合史实的是(  )

A.祖冲之﹣﹣《史记》B.孔子﹣﹣罢黔百家、独尊儒术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D.顾恺之﹣﹣《兰亭序》

【考点】3O: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以人物与主要文化成就的搭配为依托,考查历史人物的主要文化成就.

【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配搭正确,符合史实.

故选C.

 

4.以下史实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③大秦人到访中国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③①②D.②③④①

【考点】3K:

纸的发明和改进;3J:

汉与欧洲的往来;44: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49:

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史实发生的时间,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考查了课本的基础知识,依据课本内容分析选项可知,①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②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③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④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宦官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献给和帝,人称“蔡侯纸“,所以④③①②是正确的排序.

故选C.

 

5.如图中的条款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是(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使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

C.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

D.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8B:

《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以图示条款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知识.

【解答】据图中内容可知,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所以C是正确的观点.列强侵略势力的延伸是通过通商口岸的开放来表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深入内地最远的是重庆.

故选C.

 

6.倡导“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民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张伯苓C.吴玉章D.马寅初

【考点】EI:

中国近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倡导“教学做合一”为依托,考查陶行知.

【解答】倡导“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民教育家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倡导“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故选A.

 

7.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  )

A.抵制日货运动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D.“四二一”学生运动

【考点】AF:

全面内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四•二一”运动.注意解题关键词是“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最后一次”.

【解答】“四•二一”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学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次运动从教师发展到学生,从校内发展到社会,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是一次很成功的学生运动,通过运动的斗争实践教育团结了广大学生,为迎接解放作好了思想准备.

故选D.

 

8.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如表所示表格空白处的内容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A.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B.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C.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D.洗雪了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

【考点】C6:

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

【解答】题目给出的表格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取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B.

 

9.“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此材料表明农村改革(  )

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②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

③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为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考点】D2:

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在农村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改革适应了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没有表明我国在农村改革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A.

 

10.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耻辱。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最能体现洗雪民族耻辱的历史事件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B.新中国的成立

C.民族自治区的设立D.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考点】E4:

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理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中国人民洗雪了民族耻辱.

【解答】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推动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澳门的回归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港澳发展.

故选D.

 

11.“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退出一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

【考点】L4:

苏俄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6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故选C.

 

12.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八一九”事件爆发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考点】N3:

苏联解体.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原因,注意题目强调的是根本原因.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故选D.

 

13.如图所示人物中,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  )

A.

B.

C.

D.

【考点】KC:

近代科学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达尔文.他指出一切物种都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之中,是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发展的.

【解答】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B达尔文.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故选B.

 

14.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C.中共七大的召开﹣﹣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考点】AC:

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召开.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中共七大的召开与土地改革顺利完成无关.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