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3451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docx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重点字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4)悉如外人。

悉:

都。

(5)具答之。

具:

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

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

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

沿、顺着。

向:

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

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

计划.(13)未果,寻病终.未果: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

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2)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走投无路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够。

五、知识内容

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意思: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意思: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意思:

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交代桃花源人躲避在此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3.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子在溪水的发源地就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些光亮。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桃花源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到。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安闲快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详细的给(桃花源人)讲了自己在外面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1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竟然迷路了,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

六、课文问答。

(1)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第二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

答:

自然环境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

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

为何桃花源人叹惋?

答: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为何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扰他们平静安宁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6)文中哪里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未果,寻病终”。

(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

(8)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答:

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

作者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9)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价。

答:

武陵人(渔人)充满好奇,有私心,不守信用的人;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人。

(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

答:

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

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是一种空想。

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1)怎样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

答:

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秘,实际上作者是在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精神寄托.

《陋室铭》

1、解题: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3、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

一是自然环境清幽。

(景)二是交往人物不俗。

(人)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事)

4、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并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是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8、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无文化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9、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的手法

10、陋室,真的陋吗?

不陋原因:

惟吾德馨

1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优美的自然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往来客人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主人的高雅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

惟吾德馨

13、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

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觉其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5、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不论是居于陋室还是身处豪宅,最重要的是居住的人能有“德馨”。

16、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17、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

映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4、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5、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6、立意(中心)作者以莲自喻,借爱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委婉批判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0、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3、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相同点:

1、主题:

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立意:

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3、表达方式:

都大量运用描写。

不同点: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2、句式:

《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3、线索:

《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

14、《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1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17、莲——君子——爱:

托物言志,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大道之行也》

一、出处:

《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

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①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奉养。

②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抚育。

(3)一字多义:

①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②独矜寡孤独(老而无子人)予独爱莲…...:

(惟独)

③乱盗窃乱贼(造反)避秦时乱(战乱)

④兴谋闭而不兴(发生)水波不兴(起)

三、特殊字词注解

①讲信修睦:

修:

培养。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老而无妻的人。

矜:

通“鳏”。

寡:

老而无夫的人。

孤:

幼而无父的人。

独:

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

残疾人。

④男有分:

分:

职分:

指职业、职守。

⑤女有归:

归:

指女子出嫁。

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恶:

憎恶。

⑦是故:

即“故是”:

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⑧谋闭而不兴:

闭:

杜绝。

兴:

发生。

⑨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指造反。

贼:

指害人。

作:

兴起。

⑩外户:

泛指大门。

四、衍生成语:

1、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矜(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3、夜不闭户

五、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有。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都是在构想一个无战乱,无剥削,人人和睦相处,老幼受关爱,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具体体现。

3、请你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要点1):

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当时不能实现。

2):

但我们要努力去实现(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讲求诚信,尽力工作等)

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答: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9、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男有分,女有归。

10、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1、本文中选择人才的标准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德才兼备)“故外户而不闭”用成语概括是(夜不闭户)

12、请你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①虚构的、不能实现的、不存在的②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③对现实会的反抗和不满。

七、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老而无夫的、幼而无父的、老而无子的人及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第一课新闻两则

1、字词:

Wúdíkuìjiānxiázhănzàiè

芜湖荻港溃退歼灭管辖崭新永载史册鄂

Yùsuíèxièdàngdāngsàisāisèsāi

豫绥靖阻遏泄气上当锐不可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二、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真、快、简)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两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新闻结尾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第二课芦花荡作者: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仄歪:

倾斜、歪斜。

转弯抹角: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文体常识积累: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是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人物描写手法: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高涨的爱国热情。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第三课蜡烛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

Wēiyǎojūgōng

颤巍巍舀鞠躬

3、词语解释: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

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

符合。

颤巍巍:

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四、文体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五、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作者:

维克多·雨果,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长篇小说.

1、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 恍(huǎng)若琉(liú)璃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 劫(jié)掠缀(zhuì)满绸(chóu)缎

三、语释:

制裁: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4、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本文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1、作者: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sùmùmiùchōngjǐngyìwānyánhǎnghūlùdào

肃穆荒谬憧憬屹立蜿蜒恍惚杀戮悼念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1.有关战争的格言与名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孙子)兵民为胜利之本。

(毛泽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兵者,诡道也。

(孙子)

2.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南征北战、硝烟弥漫、长驱直入、坚苦卓绝、战火纷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用兵如神、四面楚歌、全民皆兵、马革裹尸、纸上谈兵、也其不意,攻敌不备、有勇无谋、坚壁清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运筹帷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有关战争的诗词唐王昌龄《出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维《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