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33793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终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doc

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新形势下,洞头县域经济面临发展速度下滑,发展后劲不足的压力,处于一个新的瓶颈阶段,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为此,立足现实条件,着眼未来发展,研究解决好服务业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发展机制问题,对推进洞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服务业对洞头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从发展现状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一五”前三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比同期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增强。

2008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12.8%,高出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2%,在全市位居第三,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5.2%。

在服务业总量扩张的同时,附加值逐步上升,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2008年我县服务业实现入库地税0.88亿元,占全县地税总额的58.6%。

此外,全县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1164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5%,服务业已成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随着我县一产、二产发展制约因素增多,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展,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内需不足的重要抓手。

(二)从资源禀赋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县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岸线资源、滩涂资源、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自“十五”以来,我县凭借资源优势,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港口物流业等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发展态势良好,这为新阶段加快发展服务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县大力发展的临港型工业对服务业又具有很强的需求,需要以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与之相配套,临港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我县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硬约束条件下,更应走新型工业化与加快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发展道路,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可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洞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必须予以大力发展。

同时,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围垦造地推进速度加快,但土地资源要素仍供应不足制约了第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围垦造地导致滩涂养殖大面积缩减,加之实施海洋捕捞“双控”政策,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发展。

因此,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受限情况下,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成必然趋势,也必将为支撑洞头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从功能定位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温州市“十一五”规划把洞头作为温州城市东移的拓展区,明确了洞头区域功能定位为温州的深水港区、旅游休憩度假基地和海洋产业特别是临港工业集聚地,洞头在温州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更显重要。

洞头作为蓝色海岸带的核心区域,更被确定为温州沿海产业带的“点睛之笔”,以“休闲、旅游、科技、居住”为温州引领新阶段的腾飞。

这为洞头服务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加之洞头良好的海洋资源优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使洞头成为温州最有条件承接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发展服务业正是顺应了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的大势,必将引发洞头新一轮的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县经济格局中的巨大潜力会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从现代经济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第一,服务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比投资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而服务业是拉动消费的主渠道,涉及大量新的消费增长点。

第二,服务业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对工业而言,大多数服务业属于“无烟产业”,低能耗,低排放,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第三,服务业能够扩大就业。

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较大,就业方式灵活多样,能拓宽多元化的就业空间,发展服务业对于缓解我县城镇就业压力,拓宽渔农民转产转业途径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服务业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和向工业化、城市化迅猛推进的新阶段,服务业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是举足轻重的。

同时,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速发展服务业可以为之提供多元化的高质服务满足需求。

二、当前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带动能力较弱。

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我市其他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社会的拉动力还不强。

首先,从服务业经济总量看,还非常小。

2008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8亿元,占全市GDP的0.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6%,总量仅大于泰顺县,多年来均处于全市末两位。

其次,从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看,2008年,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2%,三次产业比重为11:

34:

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2%,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县产业的优化发展,只是我县经济总量过小,在工业化程度非常低、渔业处于衰退的前提下,一种低水平的均衡。

由于我县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周边县市区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才凸显了服务业的贡献率,而服务业事实上对经济的带动能力还是非常弱的。

然后,从服务业发展速度上看,2001-2008年的8年间,我县服务业增长速度有3个年度落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有6个年度落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增速的起伏不定严重制约了服务业规模扩大。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较差,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我县现阶段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比重60%,而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30%,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高,服务行业范围狭窄,内部结构调整严重滞后,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县现有的三产企业绝大多数规模非常小,无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且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为主,竞争力不强,大多为个体经营。

此外,城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城乡的二元化发展,制约了我县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强力推进受到制约。

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化水平偏低。

“十一五”以来我县城市化水平基本在40%左右,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加之县域人口总量少,外来流动人口不足,因此,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低的人气集聚,使我县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

二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重视渔业、工业的投入,对服务业投入相对不足,造成服务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如城市公共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商贸市场少、布点不合理,这些都限制着我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三是服务业人才缺乏。

当前我县服务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既尤为短缺,又未建立有效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

四是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的情况并存。

(四)服务业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首先,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重投资轻消费、重工业轻服务业,忽视了发展服务业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在解决就业、节能减排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甚至否定服务业的作用,把服务业看作是附属产业。

其次,政策导向不明确,除旅游业、海运业外,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协助投资者在我县发展服务业。

再次,扶持力度不够,服务业做大做强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制定的规划和政策往往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互动性,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信贷安排等方面对服务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扶持资金上,对产业领域的扶持重心一直在工业上,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三、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服务业的发展对发展环境具备极强的敏感性,恶劣的发展环境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立足洞头实际,必须打破旧有的机制束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优化政务环境。

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专门管理机构,明确服务业综合部门与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在资金、编制上加强综合部门建设,发挥其统一组织、协调、指导的职能作用;在具体管理职能上划分各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权限、责任,增强其管理的有效性,形成管理合力。

建立服务业预警监测体系、统计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会,及时处理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步伐,尽快建立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即建立重大项目审批“保姆式”、项目建设“全方位”和企业投产后“经常化”三个服务体系,以切实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2、创新市场监管机制,优化创业环境。

抓住扩权强县的时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有关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和优化市场监管的政策措施,实施行业柔性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发展服务业的宽松环境。

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开办贷记卡分期付款业务和联保无抵押贷款,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

加大对保险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符合我县中小企业状况及服务业发展的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分担信贷风险的保险品种和政府补贴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保险发展模式。

3、创新引导扶持机制,优化政策环境。

进一步研究制定发展服务业具体化的优惠政策,加大县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在2008年安排1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年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资金安排,对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积极向省、市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

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把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确保服务业建设用地。

研究服务业税收优惠倾斜政策和价格改革措施,探索淡旺季差别税负政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服务业实施一定程度的规费减免等优惠。

4、创新人才建设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放宽户籍和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用最佳的服务吸引人才、最佳的环境留住人才,不断吸引创新人才落户。

积极引导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重点加强港口物流、旅游管理、金融商务等行业人才培养。

建立服务业人才资源库,对各类紧缺的服务业人才,可实行“先入户、再创业”的人才储备政策。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高度重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分类推进港航服务业、科教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等四大类功能集聚区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加快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围绕状元岙深水港发展,加快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和海运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海运龙头企业,建设集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的现代港航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状元岙港口物流基地、杨文三期物流基地及新城海运总部基地,争取设立对台贸易交易区,发展对台贸易,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

2、加快科教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按照温州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的要求,尽快完成温州科技研发基地实施规划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做好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大手笔、大力度地实施基地建设,打造温州“科学岛”,着力绘就温州沿海产业带“点睛之笔”。

加快南塘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建设,优先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并实现集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业。

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

围绕温州“科学岛”建设,抓住温州仁济学院迁建的良机,千方百计地促成项目在洞头海中湖教育集聚区落地建设,形成科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发展路径。

3、加快滨海旅游业集聚区建设。

加快海洋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大力引进旅游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努力建设连港蓝色海岸带、大瞿自由岛、竹屿生态岛、东屏休闲岛等四大旅游业集聚区,在优化管理、服务创新、资源开发、市场培育上实现新的突破,使之打造成为滨海旅游的高端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洞头旅游品牌创建水平。

近期要重点实施好洞头游艇俱乐部、垅头湾海洋旅游度假中心、东港休闲中心、望海楼、海霞军事主题公园、中普陀寺、妈祖文化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金海岸大酒店、国际大酒店及高档次、多形式的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使洞头旅游形象在短期内能得到明显改善。

4、加快现代商贸业集聚区建设。

打造新城区现代商贸业集聚区,在新城区重点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购物中心、超市,鼓励引导金融、商贸、文化、信息、酒店、娱乐等行业进驻,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特色街”、专业市场。

同时,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对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提升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三)创新招商选资方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始终将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精心包装招商项目,举全县之力,力争引进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全县服务业整体实力。

1、创新招商选资思路。

坚持招商选资二三产业并举,采取“联合招商”、“产业链招商”、“以民引外”等招商选资新理念新思路强攻服务业招商,推进服务业与工业联动的产业链招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招商选资活动。

坚持招商选资项目与产业并重,通过选项目、选产业,引进高效、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的项目,达到资金和项目的最佳配置,实现招商选资的新提升。

2、突出招商选资重点。

把引进“高、大、优”项目作为服务业招商选资着力点,建立服务业招商选资重点项目库,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服务业项目推介和洽谈活动,着力吸引一批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科教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现代商贸业、新兴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发挥产业项目的集聚效应。

并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对台经贸合作,加强与台商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使一批台资企业落户我县。

3、创造招商选资优势。

树立服务是第一招商环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服务策略,创造鲜明的招商引资新优势。

同时,对投资大、拉动效应强的服务业招商选资项目,在税收规费、市场准入、工商管理、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对服务业招商选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形成高度重视招商、社会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

(四)创新人口集聚途径,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基础,城市功能的实现途径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

现阶段洞头必须实施人口集聚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

1、优化产业布局促人口集聚。

强化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拓宽产业空间来促进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形成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双重集中,凝聚人气、商气、财气,增强城区人口吸纳力。

积极引导文化娱乐、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向新城区集聚,努力培育新城总部经济和具有滨海旅游特色的购物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大力发展总代理、总经销、专营店、品牌店、便民店等新型业态,鼓励自主创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

2、完善城市功能促人口集聚。

鼓励公建项目在新城区选址建设,并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启动县政府行政管理中心向新城区迁建,以此推动新城区的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增强新城区的发展后劲。

大力支持商业、娱乐、金融、教育等行业向新城集聚,积极发展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强新城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

推进新城市政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和城市空间环境景观等规划建设,抓好特色建筑、空间绿化、夜景工程等城市形象工程,推进新城二期沿堤景观、燕子山公园和东屏公园北入口建设,创造整洁、亮丽、清爽、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新城区市政服务能力。

加快北岙后二期围垦建设进度,尽早投入城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

3、推进户籍改革促人口集聚。

制定新城区更加宽松的人口集聚户籍准入政策和外来人员管理政策,对县外人员在本县购房居住人均25平方米以上的一律给予落户,对经县人事部门书面认定引进的人才一律给予落户,对县政府每年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新洞头人一律准予落户。

开辟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对凡在洞头有固定职业收入,且连续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领域给予最优惠待遇。

4、健全激励机制促人口集聚。

研究制定激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及外岛居民向城区移居。

推进城乡就业体制改革,取消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就业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转移进城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员在养老保险、社会救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保障上与城区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尽快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及下山移民工程,积极引导旧城旧村改造及重点建设拆迁户向新城区集聚,促进新城人口集聚。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