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022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docx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分组、分内容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比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

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片、识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统计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等,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查找和整理历史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形成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在人民生活取得历史性巨变的同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普遍提高,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难点: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讲述他们了解的关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的一些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

导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2页

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教师可分组组织学生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

关于“衣”方面,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衣着在质地、颜色、样式、价格等方面的异同。

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和家人的服装特点,说明现在服饰的新功能。

关于“食”方面,教师可先介绍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情况。

可利用实物或多媒体(有条件的学校)展示当时使用的面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加以形象地说明。

再让学生从自己每天的食品品种、营养结构加以介绍。

关于“住”方面,可让学生从人均居住面积、装饰材料、装修程度及环境、住房分配制度等形象地进行比较。

关于“行”方面,可从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入手,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家庭轿车、电动车等的大大增加和发展普及,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巨大增长,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如果你作为国家或省、市、县、乡领导入,你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村边远落后地区,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如先进地区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从以下方面去概括、归纳:

1.经济基础薄弱。

2.地理条件限制。

3.交通不发达。

4.有的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不当,没有很好地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或没有调动当地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5.人才资源匮乏,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指导等。

第3页

“消费结构”主要包括:

生存性的食品支出消费、衣着消费、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等,教材在小字部分,提供了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商品的拥有量以及2003年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以及近年来城镇居民外出旅游的变化等相关数据,由此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和旅游消费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而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我国党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哪些重大举措,我国民族精神风貌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呢,

本目内容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让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具体来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及产生这些先进事迹的社会背景,了解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其次,引导学生发掘他们先进事迹的本质与内涵。

再次,把他们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培养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

三、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

第4页

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四、“三下乡”活动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始于1995年12月,最初只是“文化下乡”。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宣部、国家科委、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部门把文化下乡弓I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活动符合当代中国城乡实际,得民心、顺民意。

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符合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五、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年),山东聊城人,汉族。

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复员

第5页

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为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六、蒋筑英

蒋筑英(1938一1982年),汉族。

1938年8月1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旧职员家庭。

他7岁时随父母回到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954年,他的父亲因历史问题被错判劳改入狱,年仅15岁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

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学习以报答祖国,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在北大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等五门外语。

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是他的信条。

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在成都逝世。

七、徐虎

徐虎,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

作为上海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发现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电高峰,也是故障高发时阎,而水电修理工也已下班休息这一问题,于1985年在他管辖的地区率先挂出三只醒目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每天晚上19时准时开箱,并立即投入修理。

从此,晚上19时,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概念。

10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冰冻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或节假日,徐虎总会准时背上工具包,骑上他的那辆旧自行车,直奔这三个报修箱,然后按着报修单上的地址,走了一家又一家。

十多年中,他从未失信过他的用户。

十年辛苦不寻常,徐虎累计开箱服务3700

第6页

多天,共花费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他被群众誉为“晚上19点钟的太阳”。

徐虎爱岗敬业,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服务,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获上海房管系统到上海市、建设部及国家级的荣誉称号25项,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上海市委、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

徐虎的感人事迹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流传,由于出色的业绩及刻苦的学习,现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

徐虎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八、李向群

李向群(1978—1998年),汉族,1978年9月21日出生在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1985年开始上学读书,在小学组织了全校第一个学雷锋小组。

1995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经商,办了两个服装加工厂,一个汽车运输队,当起了管理运输队的“小老板”。

身家百万、事业成功的他,亲身感受了自己一家和周围乡亲由穷变富的过程,家富更知爱党,幸福更图报国,于是积极谋求参军。

1996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战士。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培养下,他认真学习,刻苦磨炼,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多次立功受奖。

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战斗中,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

8月随部队开赴湖北荆江地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抢险救灾,在抗洪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后昏倒在公安县的江堤上,经抢救无效。

于8月22日壮烈牺牲,以身报国。

李向群牺牲时年仅20岁,当兵只有1年零8个月,入党仅仅8天。

在他短短的

第7页

生命历程中,先后3次申请入党,4次参加国防施工和抗洪抢险突击队,5次舍已救人,走过了一条从特区青年到普通战士,进而成长为优秀士兵、共产党员、抗洪英雄的人生道路,他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好战士的高大形象,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

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光荣称号。

江泽民同志称赞他“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

九、红岩精神

20世纪50年代,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全国人民都知道重庆有个歌乐山,在歌乐山麓有著名的歌乐山烈士陵园,这里有白公馆和渣滓洞。

《红岩》出版之后,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歌剧、话剧,“红岩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那段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培育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是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尊严、人生价值的光辉写照。

红岩精神是江竹筠烈士惨遭敌人的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直至壮烈牺牲的精神;是叶挺将军虽身陷狱中,但革命信念坚定不移。

视敌人高官厚禄为粪土的精神;是刘国志等许多烈士“先天下人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毅然放弃富有家庭的舒适生活.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幸福自由而自我牺牲“愿把牢底坐穿”的精神。

这里凝结着革命先辈卓越的智慧结晶和身先士卒的勤业汗水,凝结着革命先烈“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奉献牺牲精神。

它是在一种逆境下的有着忧患意识的、为国为民忘我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烈火中永生”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出污泥而不染”是红岩精神的

第8页

显著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红岩精神最主要的内容。

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重庆时,对红岩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明确指出:

“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爱国奉献、自信自尊、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十、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1935年10月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至10月22日,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红军兵力、装备居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托的战况下进行的。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克服重重困难,红军终于战胜了敌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

第9页

精神。

长征精神,是_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十一、雷锋精神

雷锋,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普通的战士,他曾经表示要做“社会主义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作为部队培养起来的一个孤儿,他把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中,并且从身边小事做起,全心全意帮助他人。

他把自己微薄的津贴捐给穷苦人,还为部队战友缝补袜子。

雷锋的很多思想都记载在他的日记中。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

首先,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正如雷锋所说: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始终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

四十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

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

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十二、华西村

第10页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距无锡30多千米,苏州50多千米,面积O.96平方千米,有320户1500多人。

华西村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华西村创造了不少骄人成绩:

有投资1.2亿元。

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高95米。

7级17层的“华西金塔”;有高25米,宽15米,长1300米的巨龙建筑;有宽1米、环绕华西村一周,与全村总长17千米的华西长廊;还有全村已连续4年产值超20亿元。

村民富裕,户户有存款,少则20多万元,多达200多万元,每户人家资产都在100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现村内已设有80多个景点,集休闲、观光、会议、住宿及饮食于一身。

从1994年对外开放,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往参观考察的游客数不胜数,年过百万,成为令人意想不到的“另类”旅游景点。

华西村股票1999年上市,现任村党委书记吴仁宝为集团公司董事长。

华西村是我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村内有50多个企业,每年生产量庞大。

经济发达。

1998年企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利税超2.8亿元。

现在,年销售额达40亿元。

不仅有1000多名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6个国家或地区的轧钢、纺织、服装等行业的洋专家在华西村工作,他们为华西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