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353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9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docx

高考真题五年汇编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

1.B2.C3.D1.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

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温室效应的知识,需要掌握地膜覆盖的保温作用、阴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等知识。

2.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本题易错选A选项,要注意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的区别,两者概念不同。

3.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根据农作物的地区分布进行区域定位,新疆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

4.(2015广东文综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D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5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6.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5.A6.C5.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6.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7.D 8.A 7.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

而40°N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0℃,因此排除A、B、C选项。

8.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

9.(2014安徽文综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B.Q3、Q4、Q2、Q1

C.Q3、Q1、Q2、Q4D.Q2、Q3、Q1、Q4

解析:

C 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故C项正确。

(2014天津文综卷)读图,回答下题。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10.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B.上海

C.首尔D.北京

解析:

D 解答本题,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即可获得风向)。

由图可知,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题组2气压带、风带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2018全国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1题。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11.A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

重庆纬度较毕节高,B错误;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对两地影响相差不大,C、D错误。

(2018全国2)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12题

12.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检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12.D恩克斯堡岛处于70°S和80°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该岛常年盛行东南风,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应与盛行风向相反,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2017江苏地理卷)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

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

hPa)形势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14.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A.晴,西南风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D.阴,东北风

解析:

13.A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天气,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部地区受强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面气旋东部,暖锋锋面附近,受暖气团缓慢北移影响,可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

14.C本题主要考查反气旋天气,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戊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戊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戊地吹东南风。

(2017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5—17题。

15.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16.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17.芒种至小暑期间,(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解析:

15.B由图可知,进入5月份,图中30°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B对。

清明节之前,32°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10毫米,A错。

秋分前后,35°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50毫米,C错。

7、8月份,35°N以北许多地区降水量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伏旱现象。

16.A根据雨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上,河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A对,B错;我国东部降水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C错;由图示信息无法比较该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D错。

17.C芒种至小暑期间,即从6月初到7月初,该区域气温普遍较高,A错;芒种至小暑期间,塔里木河流域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较大,故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的概率较小,B错;该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故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C对;该时期南极大陆进入严冬,气候严寒,不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D错。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8—19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图1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图2天津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18.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

19.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解析:

18.B天津市北部地势最高,从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在此被迫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故B正确。

19.C图示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应是天津市区,这里人口密度最大、生产生活活动最为集中,人为释放废热最多,故C正确。

(2015重庆文综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20.“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解析:

A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时空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2015重庆文综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1.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

上图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

A.台风雨B.地形雨C.对流雨D.锋面雨

解析:

C 本题考查降水的类型。

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22.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解析:

 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

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吹来,为西部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答案 D

(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23—24题。

2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B.6月C.9月D.12月

解析:

23.A 该地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首先是因为温度条件(4~6月气温逐月上升),其次是因为降水条件(4~6月降水逐月增多),降水增多,土壤中用于蒸发的水分增加,而该地风力大小无法判断,故排除③;随着降水的增多,云量也相应增多,排除④。

24.B该区域的水分亏损月份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3~6月份,水分累积亏损最多的为6月份,故B项正确。

(2014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

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25—26题。

25.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26.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

解析:

25.B从图上可以看出,①点位于60°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②点位于15°N附近,7月吹东风,风速为5m/s,1月吹西风,风速约为10m/s;③点位于赤道附近,赤道是无风带,风速为0;④点位于45°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

因此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②。

26.D洋流受盛行风的影响,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洋流由东向西流动;中纬度盛行西风,洋流由西向东流动,这与图中低纬度吹东风、中纬度吹西风的分布规律相似。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27—28题。

27.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B.温度

C.光照D.地形

28.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B.林地

C.城区D.乡村

解析:

27.B该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其东西部均为平原地形;冬季降雪量东西部地区相差不大;纬度相同,光照条件也相差不大;图示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气温低于东部地区,故积雪量大、积雪深度大。

28.C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该地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最可能是城区。

(2014安徽文综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

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图2,完成下题。

29.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

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

故A项正确。

(2014上海地理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30—32题。

30.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31.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

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D.东北信风带

32.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甲站-乙站-丙站B.甲站-丙站-乙站

C.乙站-甲站-丙站D.乙站-丙站-甲站

解析:

30.D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

31.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位于低纬度,降水多是受低压带的控制,故选A。

西风带在中纬度;信风带控制干燥。

32.B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

(2014海南地理卷)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33—34题。

33.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D.植被较好

34.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盛行西风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解析:

33.B 由图可知甲地处低纬度,全年气温均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

34.B 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2014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5—36题。

北京西山地形剖面示意图

35.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36.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35.A从材料中“北京西山”可知该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其降水受我国夏季风影响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东南坡,该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

而乙丙丁三地位于山地背风坡,且位置逐渐偏向西北,故降水逐渐减少。

36.A板栗喜光、喜暖,乙丁两地均位于山地阴坡的山腰,光照和热量条件均不好,丙地位于山顶附近,热量条件差,故三地均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板栗。

(2014浙江文综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37—38题。

37.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38.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37.B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是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是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38.D①地位于北纬30°附近,应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其最高气温不超过20℃,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其地势较高,为高原和高山气候;②地位于北纬40˚附近,为温带气候,结合其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可判断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9.(2016上海地理卷)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

读图回答问题。

图1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图2北美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解析:

先根据北美洲的气候分布,判断出A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为地中海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然后结合三类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从气压带、风带、地形以及沿岸的洋流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A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

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西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气候: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

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侧,呈现为地中海气候。

C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美大陆的主体部分。

原因是北美大陆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势平坦,东西较宽,且受西海岸暖流的影响,该气候带西北缘有向北延伸的趋势。

因此,该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40.(2015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

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解析:

 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

答案: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41.(2014四川文综卷)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下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解析:

 本题以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为切入点,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N所处的海域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多阴雨天气,风浪大;M所处的海域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与N地相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海面风浪小。

答案:

 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题组3天气系统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42—43题。

42.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43.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42.B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