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47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docx

新编成语故事精心整理大纲版式

新编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

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庄王说:

“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

”楚庄王说:

“您就说吧!

”伍举说:

“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

”楚庄王笑笑说:

“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看看周围的情形。

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yún至xiāo];虽然不叫,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

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

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

楚庄王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现。

三人成虎

魏王[wèi至wáng]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hán至dān]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páng至cōng]陪去。

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

“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

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

“我不相信。

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

“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

“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

“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

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

“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

”庞葱说:

“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

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

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

”魏王点头说:

“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

”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

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为虎作伥

有个人被老虎吃掉了,变成了鬼。

他做了鬼还非常怕老虎,自己愿意给老虎当差。

老虎捉人吃的时候,他就跑在前头,挡住人的去路。

老虎把人咬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脱掉,让老虎吃起来又方便,又痛快,他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帮助老虎杀人。

“为虎作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伥”是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

故事当然是迷信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有人把坏人当作主子,专门帮助他干坏事儿。

跟“为虎作伥”意思相同的成语有“助纣为虐[zhù至zhòu至wéi至nüè]”。

“纣”是商代最后一个王,是一个暴君。

“为虐”是残害百姓的意思。

 

孟轲来到魏国[wèi至guó],魏惠王常常请他进宫去谈话。

有一回,魏惠王对孟轲说:

“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

河内(在现在河南省济源县一带)的年成不好,我就让河内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ān至yì至xiàn]一带)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一部分到河内去。

河东的年成不好,我也这么办。

我看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操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魏国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轲说:

“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双方的刀枪一接触,一些兵士丢了盔甲[kuī至jiǎ],倒拖着兵器就逃,有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

跑在后头的人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讥笑[jī至xi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胆子太小了,您看可不可以呢?

”魏惠王说:

“这怎么可以呢?

他也是逃跑呀,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

”孟轲说:

“大王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国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我看魏国跟别国差不多。

猪狗在吃人吃的东西,大王不知道检点;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大王不知道开仓救济。

大王真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应该少打仗,少派差,让百姓能按时耕种,安排好农活,让他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跑到魏国来的。

”“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孟轲打的这个比方来的。

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个以为自己的错误比较轻些,就讥笑错误比较严重的人,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叶公好龙

叶公[古时念作shé至gōng]最喜欢龙。

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xiāng至zhe]龙。

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diāo至zhe]龙。

这些龙都屈曲盘绕,张牙舞爪,真是又华丽,又威武。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喜欢龙,真下来找他了。

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经甩[shuǎi]到了堂上。

这一下可把叶公的魂都吓掉了。

他脸色刷[shuà]白,回头就逃。

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好”是“喜欢”的意思。

有人嘴上说喜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龙”。

n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

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大家管她叫西施。

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

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

人家看见了说:

“这姑娘真可怜见的。

”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

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

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而说:

“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

”“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效”是“学样”,“颦”是“皱眉头”。

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

故事本来的意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

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越学越糟。

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再作冯妇

晋国[jìn至guó]有个打虎的能手,叫冯妇。

后来,他说他要做善人了,发誓不再杀生,当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冯妇乘着马车来到郊外,看到许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

老虎被逼到山脚下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路可以逃,回过头来,张牙舞爪对着追赶他的人。

大家看老虎还这样凶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

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

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

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fù至yú]”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就是山的角落。

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

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

为了说得清楚一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fù至yú至wán至kàng]”。

在这里,“顽”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

“嵎”可以写作“隅”。

争先恐后

王良是春秋时候有名的驾车能手。

赵襄子[zhào至xiāng至zǐ]请了他去,跟他学驾车的本领。

王良教得很仔细,赵襄子学得很用心。

赵襄子学成了,跟王良比赛驾车。

谁知道比了三次,赵襄子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了后头。

赵襄子不大高兴,对王良说:

“您教我驾车,没把本领全教给我。

”王良说:

“我的本领全教给大王了,可是大王没好好地运用。

驾车最要紧的是让马和车配合得很好,驾车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才能跑远路。

可是大王落在后头的时候,只怕赶不上我;跑在前头的时候,只怕让我给赶上。

本来比赛嘛,不是跑在前头就是落在后头。

大王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心思来调理马呢?

这才是大王落后的原因。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故事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参加什么比赛,不能只担心自己的名次先后,而忘记了在比赛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技能。

现在用这个成语,只是怕落后要争先的意思。

危若累卵

n至lí晋灵公[jìng至gōng]只贪玩乐,有一回,他命令手下的人筑一座九层的高台。

许多大臣劝晋灵公不要这样浪费人力物力。

晋灵公非常生气,说:

“谁要是阻拦我,我就把他杀了。

”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

有一个大臣叫荀息[xún至xī],他想了个法儿,进宫去对晋灵公说:

“大王,我会玩一个把戏,您想不想看?

”晋灵公没想到荀息这老头儿也会玩把戏,就说:

“你会玩什么呢?

”荀息说:

“我能拿十三颗棋子搭成一个台,再在台上堆九个鸡蛋。

”晋灵公想,这些滴溜滚圆的东西怎么堆得起来呢?

就叫人把棋子和鸡蛋拿来,要荀息堆给他看。

荀息蹲下身子,先把十三颗棋子平铺在地上,再把五个鸡蛋竖在棋子上面。

这五个鸡蛋有棋子垫着,倒还勉强能站稳。

荀息又用三个鸡蛋堆第二层。

这可不容易了,鸡蛋又圆又滑,一个不小心就滚了下来。

荀息搭了一次又一次,终算又勉强搭成了。

他再把最后一个鸡蛋非常小心地放到堆儿尖上去。

晋灵公看得眼珠子都瞪直了,嘴里不由得说:

“好险哪!

好险哪!

”荀息把最后一个鸡蛋放稳了,站起来说:

“这不算什么,比这更险的事儿还有的是呢!

”晋灵公惊奇地问:

“还有更险的事儿?

你说说看。

”荀息说:

“就是大王要筑九层高台的事儿呗。

筑这座九层高台,百姓得花三年工夫。

这三年里头,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织布,大家吃的穿的从哪儿来呀!

到头来弄得民穷财尽,百姓怎么能不怨恨大王呢?

要是邻国乘这机会来攻打咱们,还要弄得国破家亡。

那时候,您在这座九层高台上还能望见些什么呢?

”晋灵公听荀息这么一说,吓了一大跳,就下命令停止筑台。

“危苦累卵”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若”是“像”,“累”是“堆起来”,“卵”是“蛋”。

情况非常危险,可以说“危若累卵”。

守株待兔

有个人在田里耕地。

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大树上,折断了脖子死去了。

那个人高兴极了,把野兔拾了起来。

他从此放下了锄头,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野兔当然不会再来了,那个人的田地可荒芜[huāng至wú]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株”在这儿就是“树”。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

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杀鸡取蛋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

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huáng至càn至càn至de]金蛋。

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tuó]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

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

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

“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

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

”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

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

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jié至zé至ér至yú]”——汲[jí]干了池塘里的水捕鱼。

杀鸡吓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

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

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他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

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

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

耍猴戏的一打鼓,他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曲突徙薪

有家人家新造了一座房子,请了许多客人来参观。

主人领着客人们看过了厅堂,看过了卧室,最后来到厨房前面。

大家都称赞房子造得好。

有个客人看到烟囱[yān至cōng]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就对主人说:

“这个烟囱得拆了重砌,半中腰里至少得弯曲一下。

要不,火星直冒出来,容易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不大高兴,没理会他,领着客人们走进了厨房。

那个客人看到灶门口堆着一堆柴禾,又对主人说:

“灶门口的柴禾得移个地方,搬远点儿才保险。

要不,很可能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了。

他心里想,这位客人干吗老说些不吉利的话呢!

没过几天,厨房果然失火了。

左右邻居都赶来救火,幸好救得快,火势没蔓延开去。

主人感激极了,杀了牛,备了酒,酬谢帮他救火的邻居。

他请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面,其余的人依出力的大小挨次坐在下面,可没请那个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有个人对主人说:

“要是您早听了人家的话,把烟囱改砌一下,把柴禾搬远点儿,不但用不着花钱杀牛备酒,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

今天您请被火烧焦了头烧烂了额角的(焦头烂额[jiāo至tóu至làn至é])人坐在上面,怎么反而把那个劝您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忘掉了呢?

”主人听了这番话才醒悟过来,连忙派人去请那个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曲突徙薪”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突”是“烟囱”,“徙”是“搬动”,“薪”是“柴禾”。

在灾难发生之前,把发生灾难的原因消除掉,这种做法可以用“曲突徙薪”来比喻。

“焦头烂额”在故事中是形容被火烧伤的人的样子.一个人为了应付某件事情,弄得手忙脚乱,精疲力尽,也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

曲高和寡

宋玉是战国时候的文学家。

有一回,楚襄王[chǔ至xiāng至wáng]听到有人说宋玉行为不好,就把宋玉召来,对他说:

“先生,您的行为有点儿不大检点吧?

为什么许多人在背后议论您呢?

”宋玉回答说:

“是的,有人在背后议论我。

请大王先不要责备我,让我把话说清楚。

前几天,有个人在大街上唱歌,他先唱《下里巴人[xià至lǐ至bā至rén]》,大街上跟着他一起唱的有好几千人。

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yáng至ē至xiè至lù]》来,大街上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个人了。

后来,他又唱起《阳春白雪[yáng至chūn至bái至xuě]》,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个人了。

唱到最后,他又一再变调,能跟着他唱的只剩下了几个人。

可见得曲子越高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曲高和寡)。

“大王听说过吗,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凤凰飞起来直冲云霄,背碰着了青天。

那些整天在篱笆上跳来跳去的小鸟,怎么说得清天有多高呢?

鲲早晨从昆仑山出发,傍晚就在海边上晒太阳。

那些小池塘里的小鱼,怎么说得清江有多长,海有多宽呢?

大王要知道,不但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人里头也有这样行为出奇的独特的人。

那些平平常常的人,怎么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这一段狡辩[jiǎo至biàn],真以为他行为出众,所以一般人不理解他,也就不再追究他的行为到底怎样了。

“曲高和寡”就是从宋玉这段狡辩来的。

“和”是“随着一起唱”,“寡”是“少”。

照宋玉的说法,歌曲越是高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行为越是高超,能理解的人就越少。

过去用这个成语,都带有称赞的意义,称赞不被人们赞同的奇特的行为,称赞人们看不懂的文章和听不懂的道理。

我们当然不同意宋玉的说法。

我们认为好的歌曲,一定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好的行为,一定是人民大众所赞同的;至于写文章讲道理,一定要使人民大众能懂得才好。

因此在现在,“曲高和寡”变成了带有讥讽[jī至fěng]的意义。

“下里巴人”本来是当时很通俗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通俗的诗歌;“阳春白雪”本来是当时所谓高雅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高雅的诗歌。

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一面盾牌和一枝长枪,在市场上叫卖。

他举起盾牌,吆唤说:

“我的盾牌坚固极了,什么兵器都刺不穿它。

快来买吧!

”呆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枪,吆唤说:

“我的长枪锐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刺得穿。

快来买吧!

”有人问他:

“拿你的长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怎样呢?

”那人听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矛”是“长枪”。

有人的言语或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

哲学上用“矛盾”来指互相依附又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

远水不救近火

战国时候,鲁国(在现在山东省西部)越来越衰弱,相邻的齐国(在现在山东省东部)可一天比一天强盛。

鲁穆公[lǔ至mù至gōng]很害怕,只怕他的国家会给齐国并吞了。

鲁穆公想,要保存自己的国家,只有靠大国帮忙了。

他打算派他的叔父到晋国[jìn至guó](在现在山西省内)去做官,派他的侄子到楚国(在现在湖北省安徽省一带)去做官,以为这样一来,晋国和楚国都跟鲁国有了交情,齐国要是来侵犯,他们一定会出兵救援鲁国的。

鲁穆公把他的主意说给臣子们听了。

有个臣子叫犁锄[lí至chú]不同意这么办,他说:

“大王,要是有个孩子掉在河里了,做爸爸的跑到越国(在现在浙江省内)去请人来救他的孩子。

越国的人固然是游泳能手,那个孩子可一定活不成了。

“要是谁家的房子着火了,那一家人跑到海边去提水来救。

大海里的水固然多,火可一定来不及扑灭了。

所以说,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远水不救近火)。

“大王,晋国和楚国固然都很强盛,可是齐国就在咱们旁边。

咱们鲁国一旦有什么灾难,晋国和楚国离得这么远,只怕救不了咱们吧?

”“远水不救近火”除了故事中所说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到时间方面,意思就成了要解决目前的困难,不能依靠将来可能有的有利条件。

买椟还珠

楚王看了墨翟[mò至dí]的文章,问田鸠[tián至jiū]说:

“大家都说墨子(尊敬墨翟的称呼)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我看他写的文章,照着做固然很好,可是为什么写得这样朴质,没有一点儿文采呢?

”田鸠说:

“从前楚国有个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圆的珍珠,到郑国去卖。

他想,这样宝贵的一颗珍珠,再配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会卖更高的价钱。

他就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只盒子,用贵重的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还用小珠子和红的绿的白的宝石,在盒子上镶嵌[xiāng至qiàn]出美丽的花纹。

他把珍珠放在这只漂亮的盒子里,到市场上去叫卖,果然有人出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那个买主拿着珍珠来找他了,对他说:

‘昨天我把盒子带回家一看,才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

想来是您忘在盒子里的,我特地把它带来还给你。

’这个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可没卖掉那颗宝贵的珍珠。

”楚王听了觉得好笑,可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田鸠说:

“现在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很华丽的词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忘记了应该照着文章里所说的道理去做。

文章这样写法,不是跟这个人卖珍珠一样吗?

墨子怕别人只欣赏华丽的词句而忘记了文章所说的道理,所以把文章写得这样朴质。

”“买椟还珠”就是从田鸠打的比方来的。

“椟”是“盒子”。

田鸠这个故事是就卖珍珠的人说的,比喻写文章,讲道理,如果过分修饰词句,会损害内容的传播。

这个成语是就买珍珠的人说的,因为“买椟”和“还珠”都是买珍珠的人做的事,所以意思和故事不同。

比如有人在学习中只学了些词句章法,没领会内容实质,就可以说他是“买椟还珠”。

囫囵吞枣

有个青年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

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

“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

这玩意儿对牙齿虽然有好处,可是多吃了会伤脾[pí]。

”青年人就问:

“那么枣儿呢?

”老头儿说:

“枣儿倒是补脾的,可惜伤牙齿,也不能多吃。

”青年人看看梨儿,又看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

“那好办,我吃梨儿就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去。

那枣儿么,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它。

”他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伸直了脖子吞了下去。

他没想到,囫囵的枣儿到了肚子里不会消化,对脾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

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

“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

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

“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

”朋友说:

“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

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

“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

”朋友说:

“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

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

”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

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歧途亡羊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寻找,还要请杨朱的仆人帮忙。

杨朱觉得很好笑,对邻居说:

“你只丢失一只羊,用得着这许多人去找吗?

”邻居说:

“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还是人多些好。

”杨朱就让仆人去帮着找,去了半天才回来。

杨朱问邻居:

“羊找着了没有呢?

”“唉,”邻居叹了口气说,“找不着了。

”杨朱又问:

“怎么会找不着的?

”邻居回答说:

“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谁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条道呢!

我们只好回来了。

”“歧途亡羊”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歧途”就是“岔道”,“亡”就是“丢失”。

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结果失掉了时机,没把事情做成,可以说是“歧途亡羊”。

两虎相斗

韩国[hán至guó]和魏国[wèi至guó]打仗,打了一年还不分胜败。

秦惠王想出兵干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大臣们有的说出兵有利,有的说不出兵有利,秦惠王拿不定主意。

恰好楚国派陈轸[chén至zhěn]来见秦惠王。

秦惠王就问他:

“陈先生,韩国和魏国打仗,已经打了一年了。

有人劝我出兵,有人劝我不要出兵。

我拿不定主意。

您给楚王定计谋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能不能也给我定个计谋呢?

”陈轸说:

“可以的。

不知大王听说过卞庄子[biàn至zhuāng至zǐ]刺虎的故事没有。

有一回,卞庄子住在一家旅馆里,有两只老虎闯进了隔壁人家的牛栏,咬死了一头小牛。

卞庄子是个勇士,他拔出剑来,要去刺杀老虎。

旅馆里的伙计拦住他说:

‘慢一点儿。

那两只老虎正在吃小牛。

他们越吃越馋,一定会互相争夺,咬起架来,结果一定是一只被咬死,一只被咬伤。

到时候你只要把伤的那只刺死就成了。

’卞庄子听了他的话,呆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咬起架来,小的被咬死了,大的被咬伤了。

卞庄子刺死了那只伤的,结果只动了一次手,得到了两只老虎(一举两得[yì至liǎ至jǔng至dé])。

如今韩国和魏国已经打了一年了,结果必定是力量弱的一边打败了,力量强的一边也大伤元气。

到时候再出兵去打那伤了元气的,不就跟卞庄子刺虎一样吗?

要是楚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是这么个主意。

”秦惠王听了点头说:

“先生说得有道理。

”他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就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两虎相斗”“两虎相争[liǎ至xiāng至hǔng至zhēng]”和“一举两得”都是从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来的。

双方争权夺利,而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种争夺可以说是“两虎相斗”或“两虎相争”。

办一件事收到了两种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跟“一举两得”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一箭双雕[yíng至diā至jiàn至shuāo]”——发出一支箭射下了两只老雕来。

刻舟求剑

有个人乘船渡江。

船才离岸,忽听得“扑通”一声,他腰里佩的剑脱出了剑鞘[jiàn至qiào],落到水里去了。

那个人不慌不忙,用指甲在船舷[chuán至xián]上刻了一条记号。

撑船的倒很着急,对他说:

“让我把船稳住,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那个人指着船舷说:

“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做了记号,剑是打这儿落下去的。

”撑船的莫名其妙,把船撑到了对岸。

那个人脱掉衣服,看准了船舷上方才刻的那条记号,跳到水里去捞剑,捞了半天也没捞着。

他没想到船已经过了一条江,刻在船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