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586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docx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

 

《旅行社业务》项目案例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编制[]

审核[]

 

项目一认识旅行社

案例一 学生旅行社

(1)

 重庆工商大学有个学生旅行社,一年做到99万元的营业额,连中旅总部都吃了一惊。

旅行社法人张正鸿称,这家旅行社不仅主要客户是学生,而且旅行社工作人员也是学生,是最有学生文化的旅行社。

  开业头月,亏损近千元

  这个旅行社是通过学校牵线搭桥办起来的,也是学生的实践基地。

已经毕业的张正鸿作为法人,张林等在校学生是被聘请的员工。

旅行社去年5月28日开张。

年销售99万元的背后,却是异常艰辛。

张林,大四学生。

她回忆,营业第一个月,亏损近1000元,原因是业务不熟及工作失误。

门市部第一笔业务是接待10多位老年人,但是最后成交只有两位。

后来她总结:

“我们就像一群士兵没有经历军训、没有打过靶就跑上战场。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旅行社法人张正鸿及员工张林等人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没有专业基础、业务操作不熟悉导致没有业务及业务出错。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想要创办一家旅行社你会怎么做?

案例二学生旅行社

(2)

  院长支招,开拓学校市场

  其他旅行社是如何管理和开拓市场的?

张林和同学们来到其他旅行社学习。

学习后大家总结,学生旅行社存在内部管理混乱、业务不熟练、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为此,他们开始了针对性改进。

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对学生展开了培训,并且支招做好学生市场。

他给同学们算了一笔账,仅重庆工商大学就有2。

5万多名学生,加上数千教职员工,每年寒暑假外出旅游、返家的师生数量可观,业务量也相当可观;此外,学校各种会议、考察、学习活动频繁,其票务市场量也非常大,“如果市场拓展顺利,每年至少有300万元的业务可做。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旅行社法人张正鸿及员工张林等人经过一个月的经营后,找到了方法并且进行培训,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工商大学的学生,在出游时你是否会选择这家刚起步的旅行社,原因是什么?

案例三学生旅行社(3)

  口号鲜明,赢得师生信赖

  如何开拓学校市场?

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

推出毕业旅行、夏令营、新生开学游等。

他们推出系列优惠产品,将宣传资料、海报送进宿舍也是其拓展市场的重要举措。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

由于接待了两个较大的旅游团队(总人数60多人)以及恰逢9月新生开学、家长带学生在重庆一日游(70多次)等,门市部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

  学校旅行社和其他旅行社展开了竞争。

他们打出的口号是:

“工商大学自己的旅行社”,赢得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一些学生在考虑旅行时都优先考虑到他们门市部。

为了更好推广一日游,他们针对新生制作了旅游宣传手册,向新生推荐旅游线路。

他们开始注意宣传自己的品牌,包括发传单、与周围酒店取得联系签署协议、制作LED电子屏幕,放假前夕去学校宣传等,今年组织了妇女节100位师生游黑山谷,与团购网站合作推出新线路,接待德国团队,组织各种毕业游、春游等。

现在,学生门市部的盈利平均每月达到五六千元。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大学生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使生意蒸蒸日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案例思考:

你觉得他们为自己公司的宣传所选用的宣传方式哪些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案例四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及程阳侗族风雨桥与马胖鼓楼等重要人文旅游资源。

但是三江地处偏僻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缺乏知名度,以至旅游不旺,外宾罕见。

案例分析:

景点和旅行社的选址都是很重要的,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没有知名度,很少能有游客前去。

案例思考:

通过本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项目二我是门市工作人员

案例一小旅行社的营销之道

1982年,陈安华在上海长寿路创办了普陀旅行社,社址设在弄堂里的一个过街楼下,面积才13.8平方米。

当时上海已有十几家旅行社,均设在繁华的外滩、南京路、西藏路、延安路、淮海路、四川路上,镀金的招牌的耀眼的霓虹灯十分引人注目。

陈安华明白他的旅行社地理条件先天不足,而且做不起广告。

于是他就想到用发“求爱信”的方式获取客源,信中开诚布公地表明:

敝社开张不久,希望各方大力支持。

一并附上的是旅游路线、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

陈安华从此开始“求爱信”的批量生产。

此后的8年他发出了一百万封“求爱信”,春夏秋冬每季一封。

无论对方有意无意,陈安华一往情深,从不间断,他的“求爱信”遍及全国各地,如今普陀旅行社生意越做越旺,社址也迁到了长寿路的街面房子,年营业额突破百万。

案例分析:

普陀旅行社的设立初期选址不够好,陈先生他想到了发“求爱信”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旅行社,一步步走到现在年营业额百万。

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案例思考:

请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最初会为自己的旅行社选址选在什么地方?

又会怎么去宣传?

案例二

某某旅行社2家门店分别与云南省的两大型企业合作,对外称云南BB1旅行社和云南BB2旅行社。

两家门店分别位于两大型企业的办公大楼内,显然这两家门店的目标客户群并非终端游客而是直接针对两个企业团体。

目标市场的单一,狭窄使得这两个门店抗风险能力极低,加之其门店又位于隐蔽的办公大楼内,普通散客对它们一无知晓。

一旦影响市场的因素发生变动,这两家门店的经营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走向倒闭。

由于与两个企业合作的终止,这两个门店苟延残喘了很短的时间后都关闭了!

试想,如果这两个门店做出合理的选址,不躲藏在隐蔽的办公大楼的角落,那么就算失去了两个大客户,也还会有很多散客上门,不至于快速销声匿迹!

案例分析:

我们在选择旅行社的地址上一定要慎重的考虑,办公室环境好并不代表人流量大。

人流量大的地方并不一定安全。

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旅行社门市的地址。

案例思考:

选择旅行社门市地址的要素是什么?

案例三

刘先生到日本出差,忙完后隔天准备回程,他的同事想逛逛,以不虚此次日本之行,刘先生不喜欢没事逛街,但因为不想扫同事的兴,所以与之同行,刘先生由于穿新鞋的缘故,脚后跟的皮被弄破了,使得刘先生除了脚不舒服意外心情也更加不愉快,后来逛了一家珠宝店,刘先生终于可以小歇一会….

刘先生:

“不好意思,请问店里有创可贴吗?

店长:

“先生您怎么了?

受伤了吗?

刘先生:

“嗯,脚后跟破皮了!

店长:

“那一定很痛哦,可能是穿新鞋走路的缘故,店里刚好没有创可贴真的很不好意思,您稍坐一下休息一会儿!

同事:

“不然我们找个地方休息好了,小刘脚也不方便继续逛了!

于是刘先生一行人离开珠宝店,走了大约100米左右,后方传来一阵阵呼唤的声音,原来是那位女店长气喘吁吁地跑来。

刘先生:

“店长,这么急跑来,请问有什么事吗?

店长:

“是这样的,这里有两片创可贴,是我到隔壁借的,因为我怕您的脚受伤走路不方便,所以特地为您送过来。

刘先生:

“谢谢!

于是店长亲自给刘先生处理伤口,然后鞠躬并目送刘先生一行人离开。

案例分析:

本案例可以看出一个门市的工作人员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即使客人没有购买你们的产品也要让客人感到家的温暖。

案例思考:

你在这个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案例四

珠海市某高级咖啡厅在下午茶时间,对于顾客点咖啡豆附赠一份小点心,但是某天咖啡厅的小点心用完了,而餐厅没有准备备份。

为检验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某顾客要求咖啡厅想办法准备点心。

顾客:

“小姐,请问一下,下午茶不是有赠送小点心吗?

今天怎么没有呢?

服务员:

“喔,今天的点心刚好用完了,没有准备备份,不好意思!

顾客:

“可是我真的很喜欢你们这里的小点心,可否帮我想个办法?

服务员:

“不好意思哦!

因为很多客人都不吃小点心,所以店里也刚好没有多准备!

顾客:

“那可以请经理来一下么?

服务员:

“请稍等一下!

店经理:

“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吗?

顾客: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小点心,不知道可不可以帮我这个忙呢?

我经常来这里喝咖啡就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吃这里的点心。

店经理:

“可是真的不好意思哦!

这是我们的疏失,点心刚好用完了,下次一定会为您准备好”

从那以后客人在也没有来过。

案例分析:

由于没有赠品点心所以店员和经理回绝了直奔点心而来的客人。

案例思考:

你觉得店员和经理做的对吗?

项目三我是计调工作人员

案例一

把行程安排得时紧时松,弄得客人时而疲于赶路,已到达某预定的饭店入住,时而又百无聊赖地在某餐厅呆上很长一段时间,以便在该指定餐厅用餐。

松紧不当的活动安排,容易导致客人的体力分配不均,产生不安情绪,也容易使客人对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安排产生不信任感。

如,某旅游团从武汉出发,目的地是井冈山,计调部安排在九江定点餐厅吃午餐。

但是该团队抵达九江时才11:

00,客人要求到南昌再吃午餐,全陪导游在与计调部经理协商时,得到计调部经理同意,及时满足客人的要求,受到客人的好评。

案例分析:

由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预计时间要短,客人提前到达用午餐的地点,在客人要求后导游与计调部协商,同意客人要求前往下一目的地用餐,计调部同意此决定是正确的。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计调工作人员,在安排此次行程时你会如何安排?

案例二

预定酒店/饭店方面,仅强调对饭店星级的选择,而忽略对饭店位置、服务设施、周边环境的选择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产生不良效果。

如某旅游团在入住泉州酒店时,由于计调人员不熟悉泉州酒店的情况(旅行社在厦门)。

给该旅游团安排了一处招待所,而该旅游团的标准应该是挂牌二星。

这个招待所周围的环境很差,内部设施也很差,是热水器式的淋浴器。

客人说,先吃了午餐再说,于是就在招待所餐厅用了午餐,饭菜质量也不好。

为此,客人表示坚决不住招待所。

无奈,地陪只好先带客人参观景点,后来旅行社给该旅游团安排了一个三星级宾馆入住。

案例分析:

在采购酒店/饭店上计调人员没有采购性价比比较高的酒店/饭店,而且不熟悉自己采购的产品导致最后客人拒绝入住。

如果我们是计调人员一定要在采购要素的时候多进行对比。

案例思考:

旅行社对饭店、酒店应如何选择?

案例三超级旅行团的旅行

四川某旅行社承办的由成都发往昆明的“蓝叶号旅游专列五日游”,组团人数近千人,是旅行社的“巨无霸”。

由于此团是一个超级旅行团,抵达昆明后,仅来火车站接车的大客车就达20多辆,因交通拥挤不堪,光编队过程就花费了游客一个多小时。

而且大型车队行驶起来比正常行车多花费半个小时,导致游览景点的时间大大缩短。

团队下榻酒店时居然有200~300人安排不到铺位,第二天因双方单位闹矛盾,大队人马被迫搬出,被安排在荒郊野外并非二星级标准的疗养院。

而且,因人太多,导游已经形同虚设,几乎看不见导游的身影了。

案例分析:

对于这种超级旅行团计调人员应该制定详细的出行计划,分批次、分时间段出游。

同时出游产生的问题会很多,导游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纠纷。

案例思考:

对于1000人以上的团队,如果你是计调人员你会如何安排游客出行?

案例四北京一日游的乱象

2010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十一”黄金周北京“一日游”市场秩序混乱的节目,反映一些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以居庸关长城、水关长城代替八达岭长城,以明皇宫蜡像馆替换十三陵中的定陵,旅游从业人员强迫和欺骗游客消费、辱骂围攻游客等,一些旅行社和旅游商店合谋串通,商店向旅行社支付人头费或回扣。

案例分析:

计调部门擅自更改景点,制作团质差的团队,欺骗顾客以赚取利益,旅游负责人应做好把关,防止这种团质差的团队出现。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旅行社的负责人在黄金周期间你会怎么做?

案例五53名游客在寒风中被“晾”6个半小时

由南京某旅行社组织的53名游客,于1998年9月13日凌晨许被“晾”在高速公路上长达6个半小时,饥寒交迫。

但是安排这次行程的旅行社经理至今拒绝道歉,反而满不在乎地说:

“有事你们告去。

9月12日,香港歌星谭咏麟在上海举行演唱会。

这家旅行社在当地报纸上打出广告,组织歌迷到上海观看演出,并可当夜返回。

歌迷每人交了160元交通费及购买门票数百元,参加此次旅游的共有53名游客,乘坐一辆破旧的大巴兴致勃勃地赶往上海。

晚11时30分左右,歌迷们看完演出后离开会场,却发现自己的车上没有座位,经了解才知道旅行社同去的另一辆面包车空调坏了,乘客们都挤到大巴车上,结果协调了半小时,到零点左右,大巴车才踏上返程。

游客们反映说,凌晨2点左右,车到无锡、苏州交界处,许多游客都到一股焦味,接着车就开不动了。

司机、导游先后下车察看,但没有任何人向游客解释,直到两个小时后即凌晨4时左右,游客才被告知车坏了。

由于刹车系统损坏,沪宁高速公路交警队无法将车拖走。

交警考虑到高速公路上车速太快,而这辆车尾灯亮度不够,要求大家都要离开车,站到隔离栏外的斜坡上。

众人又冷又饿,在寒风中发抖,苦苦等待旅行社派车来接。

但直到13日上午8时30分,这家旅行社才派来一辆“跑起来浑身抖”的旧公共汽车,将冻了一宿的游客接走。

愤怒的游客到达南京后,随即来到该旅行社向总经理反映情况,但直到第三天下午,游客们才见到该社负责人。

游客要求旅行社通过新闻媒体公开道歉,并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伪劣商品两倍赔偿的条款,给予每名游客300~400元的赔偿。

总经理表示:

此事纯属意外事件,旅行社只参照长途客运业的有关规定,赔偿每位游客30~40元。

在走访该旅行社总经理时,他认为汽车中途抛锚责任百分之百应由出租车公司来负。

案例分析:

本例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实例,该旅行社组织的这一次旅游活动是相当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责任感,缺乏严密的组织协调能力,计调人员在制作团队时没有采购好要素,以致于客人在半路上被晾很长时间,出现问题后更加没有安排好客人,选择了一辆功能不好的车前去接客人。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计调人员你会怎么做?

案例六

1999年7月,团中央举办“第2届全国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由各地共青团委协办,主要是在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此次活动是由陕西Q旅行社国内部承办;当时正逢旅游高峰期,客房与用车都十分困难,再加上活动旨在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接受教育,所以接送车全是军用大轿车,住宿都是一般的招待所。

其他团都未有争议,然而海南团的领队表示强烈不满,要求换车,换住宿,陕西Q旅行社在协调和解释无果的情况下,本着“宾客至上”的原则,将其住宿换为三星级宾馆。

但由于用车实在紧张,无法换车,客人表示谅解。

再加上导游的服务无微不至,与大多数团员相处十分融洽,使此次旅游圆满结束。

案例分析:

行社接待旅游团,是有销售合同和产品规格的;组团社与接团社之间,也是有委托、有确认、有合同关系的。

在此基础上层开的整个旅游团的旅游活动,其基本框架和主要细节也都是事先确定的,应该按计划、按合同、按规矩和约定进行。

但这并不反对或绝对排斥变化,因为变化也许是应急,也许是适应特殊情况。

但是计调人员在出团前一定要和合作单位确认好接待标准。

案例思考:

你是这个团队的操作人你是否会帮合作单位更换住宿地点?

 

项目四我是外联工作人员

案例一

计调人员未就团队中客人的构成,客人对行程首站、末站的要求等事宜与销售人员进行充分沟通,没有充分了解客人的要求,便在操作中过分地掺杂个人主观、甚至是想当然的东西,总以为这样安排,客人通常都不会有意见。

结果才是做出来了,却不合客人的口味。

例如,有个旅游团的线路是去内蒙古和山西,团队价位报的有点高,计调部经理想安排好一点,因此决定在内蒙古安排住豪华蒙古包,即二人一包,和星级酒店一样有独立卫生间;在山西省则住宿太原的四星级酒店。

结果团队对住房并不满意。

他们说在内蒙古还不如住六人一包的普包,这样才像住蒙古包,大家济济一堂,那才热闹、有来到内蒙古的感觉;对于在太原安排住四星级酒店,他们并不好受,因为他们是教师团,与饭店进进出出的客人格格不入,显得穷酸,故而他们宁愿住在平遥古城,第二天早晨也不必赶时间,又能在平遥古城好好逛逛。

这算不算“赔了夫人又折兵”呢?

真是除了钱还未能达到客人满意,这就是计调人员没有与销售人员很好沟通、不了解客户心理需求所造成的后果。

案例分析:

外联人员在与客户沟通时没有掌握客人的思想、不了解客人的需求,导致计调部在操作团队时做了错误的决定,致使客人对游览的行程并不满意。

案例思考:

你做为一名外联人员,在与客户沟通时都会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二飞马的外联销售

(1)

2002年农历九月初九,广东的一家飞马旅行社组织了一个夕阳红团到广西贺州去玩。

他们的旅程安排是到了贺州之后先去爬姑婆山,然后再到山下的路花温泉泡温泉。

时间来回为1天。

这个团的游客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

所以这对于飞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旅程。

他们不仅要考虑到旅客的安全,还要让旅客过上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在飞马周密谨慎的旅游计划安排下,使得这个旅程能够顺利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飞马的服务结束了。

九月初十,飞马负责外联服务的工作人员一一给参加旅游的游客打电话,向他们问候。

顺便还咨询了游客对他们服务的有关意见。

而且还寄去了节日礼物。

这让游客非常的满意,觉得没花错钱。

案例分析:

飞马旅行社的外联人员准确的把握住每次机会,在团队结束后不仅打电话问候游客,还询问游客对旅行社的意见并且邮寄礼品,这使得游客非常的满意。

案例思考:

你觉得飞马旅行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什么更加好的外联方式?

案例三飞马的外联销售

(2)

飞马每年都举行一次“飞马节”。

旨在邀请一些有代表性的游客参加他们免费组织的持续三天的有意义的旅行。

而这些游客都曾经参加过飞马组织的旅游。

是飞马的老顾客。

而能成为这样的游客的条件是:

在一年中参加飞马的次数不低于4次,且在每次的旅行中的表现都是比较好的。

飞马的这一举措实行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争取了不少的回头客,同时也引来了若干的新顾客。

案例分析:

飞马采用的这种外联销售方式赢得了很好的反馈和效果,更是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前来参加飞马的团队。

案例思考:

你认为飞马这样做又费时又费力是否正确?

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吸引新顾客前来参加?

案例四

2002年初在媒体广告上刊登了《致离退休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其大意是爸爸妈妈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大,如今退休后难免寂寞,但儿女又忙于工作,无法经常陪伴父母出门游玩,所以作为旅行社,愿意代儿女尽这份孝心,让老人们就把旅行社人员当作是自己的儿女。

  由于是淡季,包机组团价格要低得多,从上海赴海南每人只要1200多元。

营业厅工作人员对上门问讯和定游线的老年客户“爸妈不离口”,导游一路上称爹叫妈。

适应老年人特点,旅游团还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和摄像师,游程节奏安排也比较缓慢。

  广告刊出后,咨询和为父母报名的“孝顺儿女”络绎不绝,在1月份大约两个星期的旅游淡季中,“爸妈之旅”就创下了先后接待两千老人赴海南旅游的业绩,春节长假过后一个多月都是每天一架包机,提前十几天就“客满”。

案例分析:

这家旅行社从制作行程到旅游服务中都体现了他们周到的服务,使游客感到了家的温暖。

案例思考:

你觉得他们这种销售方式是否值得学习?

你会这样做吗?

案例五

20世纪90年代初,某国际旅行社针对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神秘感,在法国推出了桂林——三江风情旅游线的特种旅游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促销,该社驻巴黎办事处在检查促销效果时发现收效不大。

通过调研,发现法国人特别崇拜时装名模。

于是经过一系列策划后,邀请了数名法国当红知名服装模特到中国三江来拍摄广告照片。

当法国某著名时装杂志登出了名模美女们头带别满毛泽东像章的军帽、背倚侗家木楼悠闲相对以及在以侗族风雨桥为背景的水田中赤脚插秧等一组专题照片后,三江在法国的知名度大涨。

十余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三江县的旅游仍然裹足不前,但惟有法国团是例外,只要到了桂林,法国团多半要去游览三江。

法国旅游者们希望在品味东方神秘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能寻找到当年名模们异国留影的足迹。

案例分析:

旅行社的这种销售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努力宣传,直到如今游客门到此地依旧会寻找当年的足迹和风景。

案例思考: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宣传三江?

案例六

A旅行社计调人员李小姐接到外省S旅行社打来的长途电话,其在电话中称自己有很多家国外客户,客源较多,想与A旅行社合作,将团队交给A旅行社接待。

对方还留下了自己的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

李小姐想:

目前客源不多,送上门的客人为什么不接呢?

何况对方还留有姓名、地址等。

于是就接受了对方的接待计划。

开始合作时比较顺利,接完团后A旅行社财务部将账单发给S旅行社,S旅行社也较快地将款项如数汇来。

但一段时间后,问题出现了:

A旅行社的账单转去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收到S旅行社的汇款。

几经核查,才发现对方当事人是个人承包了这家旅行社,承包期满后早已离开该社,目前该社又换了新的承包人。

A旅行社与新承包人多次交涉,要求结账,但新承包人根本不管原来一流的账目。

这样就造成了A旅行社接待的这些团队的账款无法结算,成为“死账”。

使旅行社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

我们在选择合作单位时一定要实地考察,就像此案中的旅行社没有实地考察合作单位,造成最后的死账,蒙受了经济损失。

案例思考:

我们该以什么标准去考察合作单位?

案例七

1995年3月,外联人员在一次旅游博览会上结识了一家新客户。

该客户计划在1997年春节组织旅游团“到中国过大年”希望外联人员在1995年年底之前给出报价。

在这种情况下计调人员该怎样样协助外联人员报出一个既能吸引客源又能创造利润的价格呢?

这个报价非同一般,时间跨度长,预测难度大。

既不能报高吓走客人,也不能报低,让旅行社没有效益。

不报就更不行了,客源很可能就会外流。

案例分析:

由于客人要求的旅行时间跨度特别的长,计调人员和外联人员在制作行程和报价上不知道该怎么办,遇到了一些困难。

案例思考:

根据上述案例,请你想一想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呢?

 

项目五我是财务人员

案例一

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间,张某等人,以本公司(XX旅行社)的名义租用XX酒店201房间作为经营场所,并以XX旅行社的名义发布广告,在收取旅客大量旅游款或购票订金后携款潜逃,此案共涉及355人,金额99万余元,堪称旅游业大案。

案例分析:

此案系XX旅行社内部管理混乱造成的,工作人员冒充本公司诈骗游客钱财,依据有关规定对该社进行了停业整顿,并动用了其10万元服务质量保证金对游客进行补偿。

案例思考:

此案给你什么启示?

案例二

黄某报名参加了某国际旅行社组织的北京-宜昌-三峡-成都旅游团,双方签订了“国内旅游团标准合同”。

在旅游过程中,因组团旅行社与地接旅行社之间发生团款纠纷,耽误了旅游行程,造成了红岩村等景点的游览项目被迫取消。

游客非常的不满意,投诉该旅行社。

案例分析:

组团社与地接社之间是合作关系,财务人员一定要按时结算合作费用,以免发生纠纷,致使客人无法正常游览景点还遭到投诉,“赔了夫人又折兵”。

案例思考:

如果你是财务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解决?

案例三

2007年5月,桂林桂海旅行社接待了又南京黄河旅行社发来的两个旅游团。

可直到第二个旅游团在桂林垫付了10余万元。

“桂海”认为“黄河”恶意欠款,当日下午,该社导游请游客垫付剩余景点门票,并停止为游客支付晚餐和返程车票费用,开始“罢接”。

一些耐不住饥饿的游客就自己掏钱买方便面冲泡着吃。

在晚上9:

20两家旅行社终于协商完毕,客人才终于吃到了一顿真正的“晚餐”。

案例分析:

作为旅行社财务人员,在团队出团之前一定要确定好预付定金和尾款的付款时间,与合作单位签好合同。

避免发生案例中的事情,是客人受罪。

案例思考:

桂海旅行社这样做是否正确?

你是桂海旅行社的负责人你会如何做?

案例四

某旅行社入境部欧洲业务处的小张,做计价业务已经快1年了。

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的他,进步飞快。

师傅老王对他很满意。

小张自己也觉得可以出徒了。

小型团队和零散客户的计价工作,师傅已经让他独立操作了。

在此之前,每次算完价后,师傅都要仔细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发给客户。

适逢年末,一年一度的计价高峰又如期而至,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