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644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4题研究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特点

1

宗法制影响

2

战国选官制度变化

3

集权政治的演进

4

经济模式

“城”的功能

5

土地国有

6

区域性统一市场形成

7

先秦时期南北经济差异

8

思想文化

孔子正统思想观念

9

“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现

10

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

11

中医发展

12

1.(2019·河南洛阳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解析:

C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土地的大小,但是不同等级的诸侯国具体的授土面积,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C项正确;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土地的大小,没有涉及疆域的信息,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B项错误;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不能反映诸侯势力强大,D项错误。

2.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先秦宗法制(  )

A.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

B.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

解析:

B 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则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

3.《韩非子·显学》云: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

以上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解析:

B 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4.(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解析:

A 根据材料信息“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宗法制作为一项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而作为一种观念则长期存在,B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5.(2019·湖南永州模拟)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

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粱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解析:

A 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

故答案为A项。

6.(2019·河北衡水四调)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的经济现象是(  )

A.土地属于国家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灵渠修筑成功D.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解析:

A 由图片中信息判断当时是西周统治时期,西周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

灵渠修筑于秦朝,C项错误。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是在西汉,D项错误。

7.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

材料反映了(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解析:

C 材料反映了齐国会盟诸侯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A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B项错误;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齐国会盟诸侯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D项。

8.(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解析:

A 《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风”部分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精神,体现了经济发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9.(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

如《论语》所载: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反映出,孔子(  )

A.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B.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

C.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D.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

B 依据材料“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强调周天子权威,强调的是维护礼制,由材料“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可以看出孔子维护周礼,以周制为正统,整个材料共同反映了孔子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

10.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

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解析:

D 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B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天意与人事相呼应,与“天人感应”相符,D项正确。

11.(2019·湖南长沙二模)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

解析:

B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反映的是内在修身之道,没有强调仁礼重要性,A项错误;“养心、养气”之说意在强调重视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外在教化功能性,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D项错误。

12.(2019·安徽淮南二模)《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解析:

B 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故选B项。

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原,因而没有蕴含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但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应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先秦宗法制的影响

1

分封制影响

2

周代史官角色变化

3

秦国集权加强

4

先秦法律

5

经济模式

东周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6

货币统一趋势

7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8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

9

法家学说受重视的原因

10

民族交融

11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12

1.(2019·四川成都诊断)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

A 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演变为“共同”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祖先同源的神话体系,故选A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变法运动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排除D项。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

D 西周封邦建国,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破坏了商朝分封方国的血缘组织的模式,D项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A项错误;B项应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C项错误。

3.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开始分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知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解析:

D 周代王权与神权还没有脱离,史官定位的变化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知,排除A、B两项;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掌官书以赞治”就是掌管官书(官方的文献)以赞助政治,史官角色意识的转变反映出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D项正确。

4.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解析:

C 材料中“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现象表明不一定是贵族出身的人才可以被授予爵位,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爵位,秦国自己进行封爵是对周王分封贵族且为五等的否定,意味着分封制的瓦解,从而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C项符合题意;军功封爵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的破坏而不是发展,A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平民可以因军功封爵,但不是成为世袭贵族,B项错误;军功封爵是鼓励战斗,是平民改变自己地位的重要机制,材料所述现象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错误。

5.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刑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

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是(  )

A.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B.反对商鞅变法

C.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D.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

A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孔子和叔向看来如果将法律公之于众以之强化法律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就必然会削弱贵族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A项正确;商鞅生活在战国时期,比孔子和叔向要晚,B项错误;C项不是两者的主要思想,排除;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叔向和孔子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6.(2019·云南昆明模拟)《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表明(  )

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

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解析:

A 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的危害,意在说明“变法”的必要性,不具有道德教化功能,B项错误。

材料也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从“及返,市罢”可知,战国时期,市场交易有时间限制,A项正确。

战国时期,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政策刚刚出现,谈不上“打破”,更不可能重视商业,C、D两项错误。

7.(2019·北京朝阳区二模)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钱币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解析:

B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可知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等,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故选B项;材料主旨涉及货币演变,未涉及青铜器物铸造类别,排除A项;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排除C项;汉代文字以隶书为主,排除D项。

8.(2019·山西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

C 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士阶层出现分化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故D项错误。

9.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解析:

B 材料中“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A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是掩盖,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采纳,不可能实现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故D项错误。

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解析: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仁爱,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在民间受到较大的支持。

但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相较于春秋时期更加频繁。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需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因此,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为应对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故C项正确。

1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

A 材料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指少数民族不得干预华夏民族的事务,“内诸夏而外夷狄”指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内外措置,这两句明显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同华夏的区别,以及深刻的防蛮夷、卫华夏的思想;孟子从华夏族文化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华夷之辨超脱了血缘、地缘标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杂处、交流的结果,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故A正确。

儒家一直未放弃夷夏观念,故B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劣,故C错误。

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而非背离,故D错误。

12.(2019·山东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解析:

D 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执行礼事时用雅言,这一方面避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造成对经典的曲解,另一方面尊重王室,有助于以先王之训典教化天下,形成文化大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A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