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820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docx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李晓鹏谈学习方法

篇1.

对于非英语环境中的学习者而言,既然很难给自己创造一个“听力”的英语环境,选择用“阅读”来给自己创造一个小的英语环境,就是最现实的方法了。

我们在背诵单词和语法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单词是不会给你带来英语思维的。

而当你认真的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慢慢的就会被带入英语环境中去了。

此外,从考试的角度来看,阅读理解也是我们英语考试拿分的核心。

一方面是它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大。

各种英语考试,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阅读理解都是分值最大的一块。

另一方面,阅读是其它任何一种题目的基础,包括听力、语法、改错、选词填空、写作等等。

——阅读量大了,对语法和单词的掌握必然会更加熟练,通过阅读来理解和记忆单词语法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阅读水平上去了,写作水平自然会跟着提高。

而听力也和阅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我们这些没有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人来说,我们的听力水平永远不会超过我们的阅读水平,如果一篇文章不能快速读懂,那么也就不可能指望我们能把它听懂。

所以说,快速提高英语的核心在于加强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只要阅读理解的能力上去了,英语成绩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平时,应该多读一些英语材料,这是泛读。

不过今天我主要围绕考试来谈,也就是落实到怎么样做阅读理解。

我自己做阅读理解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我曾经把这四个步骤教给很多同学,只要能按照这四个步骤做下来的,一两月之内,英语成绩基本都有很大的气色。

第一步,是先看问题。

问题下面的选项可以稍微扫一下,不用认真看。

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和考点。

也就是说你把题目看完了之后,基本就知道这篇阅读理解在讲什么了。

因为有的阅读文章它的写作方式不是“开门见山”式的,往往会先闲扯两句,然后慢慢的导入主题。

很多人上来先看文章,一看开头——看不懂,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然后就晕了头,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糊里糊涂起来。

所以我们先看题目,知道全文大意和考点,即使看文章的时候有些地方看不懂,也影响不大了。

第二步,就是认真的把全文阅读一遍,然后做题。

这前面两部,是我们做阅读理解的常规步骤,在考场上,也就按照这两个步骤来就不错了。

完成者前面那个步骤,每篇文章需要用的时间大概是12分钟。

但是,在平时练习中,也这样做收效不大。

因为只阅读一遍,看个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选择几个选项,然后对一下答案。

这样我们花了时间,实际上没有什么收获。

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英语题目,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所以说在平时练习中,既然做了一篇,就要吃透一篇,理解一篇,收获一篇。

这样即使在某一篇文章上花的时间多一些,效率却比流水一样的做很多篇阅读理解要高得多。

怎么个多花时间呢?

第三步,要对照参考答案。

但是不能简单的知道正确答案就完了。

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包括那种没有把握但是“蒙”对了的题目,要认真的对照原文,理解清楚为什么这个选项才是正确的。

这个过程,就是再重新阅读文章和理解题目的过程。

第四步,在把问题都梳理清楚以后。

我们要再回过头来认真的读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可以查字典,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注意:

不要去背诵没有在课堂上学过的新单词!

)在此基础上,保证自己把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彻底理解了。

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语法结构都要弄清楚。

这样四个步骤下来,我们对于这一篇阅读理解才算彻底吃透吃通了。

这样,本来12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一篇阅读理解,可能要花差不多半个小时。

但是,这比我们花半个小时做三篇阅读理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你真正收获了、进步了。

按照这个方法,每天哪怕只做一篇阅读理解的题目,一两个月坚持下来,我们的英语成绩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要说的是,选择这样认真彻底理解的阅读理解的文章不要太难,应该跟自己的水平相适应,这样做起来才是效率最高的。

篇2.做什么题目提高最快?

应该怎样选择呢?

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又总是感到困惑的问题。

下面我就详细谈谈的选择方法。

一眼就看出答案来的,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看完题目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这种题目也干脆先别理它。

只有那种大概能看出点思路,但是要动点脑筋,在草稿纸上比划比划的,这种题目就要多做,做到熟能生巧。

就是这个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注意:

不管你现在什么水平,凭感觉选就可以了,其他人说的都不算,就你自己的感觉是最好的)

这就跟我们吃鱼一样,一眼看出答案的是鱼尾巴,上面没肉,吃着也不香;死活想不出来的题目就好比是鱼脑壳,又硬又难嚼,里面的东西还不好吃。

就是中间的鱼身子肉又多又好吃,一口咬下去,吃进去的好东西,比你费死劲啃十口八口鱼头都要多。

所以我们肯定要多吃鱼身子,少吃鱼脑袋。

就是这种比较简单、又要稍微动点脑筋的题目,做起来有收获,做对了又有成就感,越做越爱做,越做越进步。

我认识一个全国优秀教师,有一次我正好跟他在一起做关于学习方法的演讲。

他是这样说的:

“有个母亲来问孩子的数学。

她说还有一个月高考了,孩子数学很差,怎么才能快速提高?

我就跟她说,我有个方法很简单,只要你照着做了,一个月数学提高个20分没有问题。

那个母亲将信将疑。

我跟她说你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让孩子把数学考试大纲拿出来,对着知识点想。

凡是一看就知道的就打上说的那个点是个什么东西的,就打上叉。

凡是打钩打叉的都不要看,专看剩下的那种看了之后好像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又觉得说不清楚的,把数学书翻出来仔细看上几遍。

这是一。

第二,把前几年的高考题拿出来做一下,凡是会做的不要理它,根本不会的也不要理它,就是感觉好像会做,但是却拿不准的,把它们彻底给拿准了,吃透了,就行了。

结果就用了一个月,那孩子数学成绩真的就提高了20分。

这种方法,看起来好像没有做什么很有挑战性的题目,但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等你的水平提高了,你会发现有些以前觉得难的题目,现在也挺简单的了。

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模式。

沿着阻力最小(也就最简单)的方向努力,就像从高处往山下滚雪球一样,看起来每滚一圈雪球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却会越滚越快,越滚越大,膨胀速度惊人。

我以前介绍我提高作文成绩的经验。

我说,我在高考的最后关头,突击背诵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的一些优美文段,找到了写作的感觉,作文成绩迅速提高。

后来我就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问:

《文化苦旅》是什么书啊?

在哪里有卖啊?

余秋雨还写了《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可不可以也背呀?

等等等等。

还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他已经买到《文化苦旅》了,但是不知道该背哪些文段,让我给他一个我当年背诵的文章段落的清单,他好照着背。

但是,我以前背过的文段,他不一定会喜欢,勉强背了也不一定能体会到里面的好处,对提高作文成绩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我当时背《文化苦旅》,首先是因为我喜欢读它,然后挑出我最喜爱的文段出来背。

也就是说感觉出来了,觉得这种文笔很适合我,所以我才背它。

如果感觉没有到位,并不喜欢里面的文章,即使强迫自己去死记硬背,也写不好作文。

如果有人平时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苦旅》的风格完全两样,那么他这样死记硬背的结果,可能是作文水平比以前更差了。

所以,要背可以,背什么文章呢?

不应该来问我,应该问自己。

挑自己觉得简单的、挑自己能看懂的、挑自己喜欢的,这就是最好的。

简单、能看懂的,你才知道自己背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将来写作文的时候才能用得上。

英语听力练习也要遵守这个原则来。

听的时候要尽量挑能听得懂的、慢一点的、单词简单一点的。

多听。

听熟练之后,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以前听不懂的也慢慢地能听懂了。

如果天天耳朵上挂着个耳机,里面放的都是一点都听不懂的英语新闻之类的,听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有提高。

写英语作文也是一样,尽量用自己知道的最简单的单词和词组来写,反正写通顺就行了,不要去考虑什么用词准确、丰富之类的。

写的多了,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题目难度太大,对水平不够的人而言,再努力去做,收获也有限。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有毅力、不怕吃苦、想不顾一切提高成绩的人,那么,你不应该把吃苦精神用来增加难度、啃难题,而应该增加强度,尽可能多地做自己感觉中等或中等偏下难度的题目,做得熟练了,必然会有提高。

所以,放弃一些很难的题目并不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是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吃苦耐劳。

也就是“不吃鱼头,专吃鱼身”。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当你把那些半生不熟的题目彻底做熟以后,你自然就会发现原来那些“全生”的题目也就随之变成了“半生不熟”的了,成为你下一步吃掉的目标。

不要瞧不起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题目,黄金就藏在其中。

具体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半生不熟”的,你自己最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要“凭感觉”的原因。

篇3.

最近有很多同学向我留言问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就集中回答一下。

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确定合理的目标。

我时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或提问:

“我现在成绩只有500多分,但是我的目标是北大,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有可能吗?

”说实话,我很想鼓励他,也不忍心打击大家的自信,不过我必须实事求是的说,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而我对此无能为力。

人到最后关头的心态往往都是很急的,恨不得突然得到什么秘方,最后几十天“蹭蹭蹭”一口气连上好几个台阶,一飞冲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这个问题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高考不是一日之功,如果你过去三年都没有把功夫做到家,期望最后几十天来创造奇迹,这是很难的,对别人也不公平(大家都是三年学下来的,如果有什么秘方能让某人几十天的努力超过所有人三年的辛苦,这绝不是好事)。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着急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我们取得进步,反而会害了我们,让我们在最后关头显得急躁、无头绪,无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因为你想不出什么计划能让你一下子从500分出头提高到600多分),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真正现实的目标。

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

最低目标就是保证自己能在高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现在的水平;中级目标是取得合理的进步,让自己的成绩上一个台阶;最高目标就是在进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运气可以指望的。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合理的计划,在最后的冲刺中能够指望的,是实现最低目标和中级目标。

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了,才能在最后几十天里面做到不骄不躁、稳步前进,最后取得的进步反而有可能超出自己的预期。

第二,巩固基础知识

1.看课本

最后的几十天,一定要回到课本,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

只要考试大纲不考的,就坚决不看,只要列举了要考的,就一定要看。

要对着课本看,把知识点看细,看明白。

看课本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基本功,这项基本功,要一直坚持做到最后。

最后几十天,一定要争取再把课本看一遍。

2.整理知识思路

在看课本的同时,要对各个科目的知识体系做一次最后的整理,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头脑清楚的走进考场。

如果平时就有整理知识体系习惯的同学,这个时候只需要看一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或者框架结构、笔记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没有整理,那么有很多复习资料上都有类似的框架结构图,也可以找来认真的看一看。

此外,复习一下教材的目录也是很好的,看着目录(最好是高考的考试大纲上的目录),脑子里边把所有的知识都过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记住了、熟悉了。

对于比较重要,但是自己还印象比较模糊的地方,就要抓紧再看一看。

3.熟悉基础题型

看书和整理的过程中,要辅助的做一些基本题型。

不是偏题难题,而是中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是中高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题目,也是我们保证自己高考能发挥正常水平的关键。

通过做这些基本题型,和读书整理一起,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孰能生巧。

4.看错题,找弱点

自己以前做错的题目,找出来多看看,明白自己的弱点在哪些方面,及时补充提高。

对于以前做错的题目,现在还是有点糊涂的,要再多巩固几次,彻底弄透弄熟。

对于完全摸不找头脑的难题,就只能选择放弃,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了,强攻难题无济于事,要集中精力解决自己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

如果错题很多,重点可以放在以前做过的历年中高考真题上面,这些真题中的错题(难度太大的除外),要重点的去看和理解,多做几遍。

这个工作可以放到最后一两周来做。

第三,调整好状态

1、调整好生物钟。

作息时间要和高考一致,最后一周不要熬夜,保证自己在上午9点和下午2点正好处于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刻。

2、坚持自己给自己做“模拟考试”。

每隔一段时间,自己给自己做一次模拟考试,告诉自己“今天就是(中)高考”。

然后拿出一张中高考难度的试卷,按照中高考规定的时间做完,其间不能接电话不能上厕所。

提前做完了要自己检查,时间一到立即放笔。

然后对照参考答案给自己打分。

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等你真的进入高考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紧张了,也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3、注意饮食,不要大吃大喝。

平时吃什么这个时间还吃什么,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不错了,不要追求考前的什么补这个补那个的,闹出别的毛病来反而不好。

不如等考完了再好好的放松放松,吃好点喝好点不迟。

篇4.

用两个月做到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李晓鹏,重庆江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制度的关注者,也是《求学》多年的老作者。

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系统学习完全工具》等。

在距离高考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

学校楼梯间的倒计时牌子上的数字渐渐的向60、50靠拢,大家心里都知道,离归零不远了。

大概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父亲来看我,我们走在路上,我突然说:

“真不敢相信,高考居然还只有六十天了。

”言犹在耳,高考竟然已经过去十年了。

光阴飞逝,快得令人惊叹。

然而正是这六十天,影响我以后十年的道路。

我现在能坐在剑桥大学伊萨克·牛顿数学研究所的图书馆里写这篇文章,和这六十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经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问我最后的两个月(有时候是半年、三个月或者一个月)能够进步多少?

其实不论时间长短,答案都是类似的:

不断的努力,总会有进步,努力得越多,就进步得越多。

具体是多少,我也说不好,总的来说肯定是时间越短,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会更加困难。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因为进步虽然很困难,但每一点细小的进步都是有意义的。

有的人在一本二本的水平上徘徊,最后冲刺起来动力十足,因为多提高一点一下上一个台阶,取得的成就是很明显的。

但有的人二本有余而一本尚远,似乎就觉得最后的一段时间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垃圾时间”一样,对最后的结果已经无关痛痒了。

其实,高考最后的录取结果,是有很多层次的,大的来说是重点一本二本三本这样的档次的划分,重点里面有北大清华这样的顶级名校,也有浙大武大这样的名校,也有一些普通的重点。

在二本三本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要高一些。

在同一所学校里面,不同的专业的录取分数也会有所区别。

总之,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每一点努力都会让你进步一点点,成绩每进步一点点,最后都可能会让你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比如我自己,我高三时候的成绩在全校一直都比较靠前,但并不是最顶尖的,总有那么几个人每次考试都会排在我前面。

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的成绩我是年级的第四名。

当时我想往北京考,根据我在全校的排名和我们学校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基本是考中国政法没有问题,考人民大学有一定把握,考北大没什么把握。

最后,通过六十天的努力,我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保险的目标,以比较大的优势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如果我当时胆子大一点,以我的高考成绩进入北大也是毫无问题。

不过由于分数较高,人大里面的专业基本上可以任我挑选,所以也算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最后两个月努力给我的好处,是把有一定风险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人大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我申请到剑桥学习,虽然人大的招牌没有北大响亮,但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重点大学,希望就会渺茫很多。

反过来说,人大虽然不错,这几年发展也很快,和北大清华相比总是有差距的,我在这两所学校里面有很多朋友,在平时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感觉都差不多,真到了就业升学出国等关键时刻,还是他们的竞争力比较强。

所以,对这最后两个月的努力与进步,应该分成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不要觉得不能立即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而气馁,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是最后两个月还是最后两天,能取得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好事,稍微考好一点,进入一个更高一些的平台,对我们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不要对最后的结果感到过分恐惧,高考的差异是可以通过高考以后的努力弥补回来的。

有很多同学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是在大学里面表现优异,最后通过考研、工作、出国等方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们高中班上就有一个同学高考考到天津某大学,后来考到北大读硕士的;也有一个同学第一次高考没被北大录取,第二年考成了重庆市高考状元。

我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觉得能到北大念书就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了,做梦都没想到还有机会来剑桥。

所以说,用两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做到最好,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无怨无悔——这并不是一空话,而是很多人用很多经历和很长的时间来证明的一个很实在的道理。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在最后两个月才能取得最大的进步。

就在两天前,我在一个留学论坛里面看到有一个同学,高考只考入了一本,但是在本科期间非常勤奋,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了两篇英文论文,然后本科毕业就被哈佛大学录取去攻读博士去了。

所以,两个月能有多大的进步呢?

也许不会太大,但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在任何一个“最后两个月”都抱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心态去学习,迟早有一天,你会取得从普通高校到哈佛大学这样惊人的进步的。

篇5.如何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

一、记住:

时间并不重要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

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

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效。

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

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一句话解释:

“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要明白效率和实践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

一个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

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

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

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

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

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

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

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

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

(16个小时×6)=120:

96=5:

4。

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

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

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

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

我有时候到中学里面讲课,讲完之后会让老师们找一些各个成绩段的同学来和我聊聊天,基本情况都是这样: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以外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

对于这种现象,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

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

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

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

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

效率。

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

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

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

学会舍弃

我在《学习改变命运》里面在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

“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

“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

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

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

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

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

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

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

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

比如你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