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403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4)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5)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与结果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过程、意义、失败原因;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影响

3.五四运动原因、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史实及影响

5.抗日战争日军罪行,国共联合抗战的史实,抗战胜利的意义

6.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

【教学难点】

1.结合史实对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认识

2.对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认识

3.探讨国共关系的演变

【复习策略】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代的历史,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首这段历史是侵略与反侵略并行,专制与民主同在,屈辱与辉煌并行。

复习本单元知识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一个视角,从近代开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需要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

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把握两条主线,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探索两个角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

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

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一步一步坠入灾难的深渊。

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血溅轩辕;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屡战屡败;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终于在五四运动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理解三个关系,即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关系、抗争与探索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近代史概览】

1.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2.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

3.基本线索:

列强侵华史、人民抗争探索史、近代化史

4.近代化:

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文化——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生活——城市化、文明化

外交——国际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学过程】

第一讲鸦片战争

学法指导

 1.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的不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从中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

(1)西:

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

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

(1)根本:

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

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探究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三、结果:

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

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割地:

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四、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二: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军民的抗争:

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五、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夺大沽,进逼天津。

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⑵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影响: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法指导

1.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和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得出《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认识,从而提高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完全形成”的结论,培养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3.要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直至“完全沦为”,而造成中国历史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决定的。

西方列强从一次次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必然性)。

(2)清政府:

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可能性)

(3)朝鲜:

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

(偶然性)

(4)世界: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默许、纵容日本的态度。

(催化剂)

2.战争经过

战役: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8月双方正式宣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日本取得黄海的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

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

例1.《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例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D.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探究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

一方面带来深重灾难:

瓜分中国狂潮;国际地位下降

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

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3、对国际形势:

打破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列强争夺更加激烈。

例3.(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甲午战争的余波

(1)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马关条约》刺激下的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

英:

长江流域法:

云南、两广

俄:

长城以北和东北德:

瓜分山东日:

福建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原因: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为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权益(根本原因)

2.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借口)

例4.(2007上海7)慈禧曾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C.太平军   D.义和团

(二)概况:

(三)《辛丑条约》的签定

1.结果:

清政府战败,1901年以李鸿章为代表,被迫同各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3.影响:

:

《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探究二: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社会矛盾: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来是北洋军阀)的矛盾。

②清政府: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③列强侵略方式:

以华治华。

④革命任务:

斗争目标集中表现为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统治。

⑤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例5.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探究三: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1.第一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2.第二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上。

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一战期间则是日本独霸。

第三讲太平天国运动

学法指导

1.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所以,我们要注意从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必然。

2.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掌握从整体去感知、认识历史事件并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客观的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4.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深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和掌握。

5.农民阶级虽然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就注定了其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从而使其失败就具备了历史的必然,也进一步说明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6.通过农民阶级在近代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加深对国家农村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一、运动的发展——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一).兴起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

(1)阶级矛盾: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

(2)民族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重要)。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

3.广西自然灾害严重,饥民不断暴动

例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例2.(2008高考上海卷)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二).革命的过程:

金田起义(开始:

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权)——定都南京(正式建权:

1853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全盛:

1853-1856年)。

二、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探究一:

《天朝田亩制度》

⑴主要内容: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认识

①强烈的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所提出的平分土地份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出当时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获得土地和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②空想性。

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实现,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

此外,再加上当时严峻的战争环境,导致它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落后性。

它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否定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实际上依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总之,《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三、运动的失败——天国悲歌

1.天京变乱

2.领导核心的重建:

3.军事局势的稳定:

4.后期的政治方案——《资政新篇》

(1)背景:

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2)内容: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3)评价: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4.运动的失败:

(1).失败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2).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提不出科学纲领;错误、缺陷不断升级战略上的失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启示)。

例3.(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例4.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第4讲辛亥革命

学法指导

1.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学习。

 2.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提高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1.原因

1).《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两大矛盾汇流,中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根本)

2).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直接)

2.条件

1).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的传播;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孙中山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实践基础

(二).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新军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各地响应

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目的:

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⑵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享公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责任内阁)

⑶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究一:

如何认识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从人员组成看,革命党人占主要地位,控制着政权。

从颁布的法令和措施上看,体现了促进民主政治、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的热情,对动员人民起来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

(2)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

一是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始终抱有幻想;二是没有采取比较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措施,特别是对封建统治的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因此缺乏群众基础。

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精神。

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的实质意义在于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用“主权在民”代替了“君权神授”,当然这并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

革命派力图通过《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共和政体,所以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当然这也只是空想。

中华民国是1912年~1949年,中国国名的称号,即国号。

中华民国前后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是特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只存在了三个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例1.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例2.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例3.(2008广东单科,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过程

南北议和→举荐袁世凯→清帝退位→让位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2.原因: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内因);2)、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

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3)、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4)、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世界: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对越南、印尼等国起了推动作用。

例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例5.(2007上海单科,A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