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7090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

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

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

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

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

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东北三省三校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word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

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

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

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

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

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白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小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土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

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片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

这—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小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义言文,完成4~7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

万历二年进士。

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

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

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

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

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

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

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

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

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

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

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

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

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

又尝叹曰:

“见泉无子。

”见泉,允贞别号也。

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

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

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

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卒戍南星代州。

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

子生七龄,惊怖死。

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

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

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

贿赂。

②夤缘:

攀附权贵。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

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

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

他与尚书孙巍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

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

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

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

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5分)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

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白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

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

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8.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

请简要赏析。

(5分)

9.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东北三省三校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word(3)两句写自己因佩戴香草受到指责,象征自己因德行高沽而受到小人攻击排挤。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中“      ,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

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

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

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

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

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乎帮他们。

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

然而妻子说:

“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

”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

”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

“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

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

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

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

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

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

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

“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

”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

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

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

”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

“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

”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

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

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

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

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

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

“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

“你这是干什么?

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

”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

威尔逊说:

“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

倒是你,帮了我们。

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

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

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

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

“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

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

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选自2015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威尔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双腿后无所作为的生活现状,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

C.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D.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

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E.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是为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机敏。

(2)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威尔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标题?

如果换成“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

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

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

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

“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

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

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

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

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

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

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

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

向对数倍寸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

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

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

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令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

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

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

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

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

电报里只有两句话:

“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

”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

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

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年,刘放吾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而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摘编自《刘放吾:

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名人传记》2015年第9期)

相关链接:

①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

“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

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

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

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铁血社区”《我的团长刘放吾》)

②他爱读曾国藩家书及治军文献。

不论练兵、治军及治家,东北三省三校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word(5)他都以曾国藩的言行为典范。

我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多本破旧的曾文正公的文集。

每页均有他读了多遍及加注的痕迹。

可见他对曾公文献的重视。

(《潇湘晨报·刘放吾:

从抗日名将到煤球店老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刘放吾在中央军校教导队做学生队排长,在这一时期,虽然这里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却通过训练,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战术素养。

C.“十二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D.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E.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2)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

(3)本文结尾交代刘放吾在日记中引用《陇西行》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刘放吾有着不同常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    。

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

②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嘉宾可谓是    ,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

③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以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    ,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A.洞若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雌黄  B.隔岸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开河

C.隔岸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开河  D.洞若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雌黄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法国总统表示,大部分遇难者的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