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8149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docx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选考)

第一章管理与教育管理

第一节管理

1、管理:

就是合理组织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和各项工作,高效益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

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

2、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3、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带领并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一种组织活动。

4、教育管理的二重性:

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管理教育首先要对全国教育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要求和策划,为此需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发展教育人事、教育财政等活动。

学校管理就是学校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加以具体实施,以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实现国家的培养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1、教育管理的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般管理的本质,具有管理内容的教育性、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劳动方法标准化;选择、培训工人科学化;管理合作原则;分工负责原则。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核心是管理过程学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管理的14条原则,包括管理原则,管理的基本过程和管理教育。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层级模式,最高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

第二节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人

2、行为科学理论: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

B、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C、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1、社会系统理论(切斯特。

巴纳德)组织决策理论(赫伯特。

西蒙)系统管理理论(弗里蒙特。

卡斯特等)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

圣吉):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第三章学校组织特性及其管理

第一节组织的内涵与分类。

1、含义:

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系统,狭义上说,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任务,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团体或机构。

2、要素:

组织目标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依据和动力,对组织行为起绝定性作用,组织环境,任何组织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能量、信息等交换关系,脱离环境组织是不存在的。

管理主体是指组织中掌握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人员或机构,在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组织发展方向;管理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管理主体直接影响的对象,与管理主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组织系统及其运动。

3、特征:

目的性,开放性,系统性,复杂性。

4、组织的类型:

A、按控制方式分: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B、规范化程度分:

正式和非正式。

C、个体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分类:

疏远型组织、精打细算型组织、道德涵养型组织。

第二节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

开放系统的特征:

相互作用性、边界性、动态平衡性。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关键要素:

结构、个体、文化、政治、教学。

第三节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校管理基本原则对学校管理的意义:

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织成部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中介。

一方面,学校管理原则反应学校管理的规律和原理,与学校管理学的其他理论一起构成学校管理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学校的工作准则,对整个学校管理系统的运行起着统摄和指导作用。

一、前瞻性原则:

1、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公理念;2、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指导方法。

二、动态性原则:

1、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2、及时反馈,积极回应与变革。

三、系统性原则:

1、树立全局观点,强化整体意识。

2、分工合作,协调配合;3、建设网络化管理系统,统一指挥。

四、效益性原则:

1、重视社会效益,社会交益优化;2、勤俭办学,提高经济效益;3、合理配置资源。

第四章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概述

科学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教育管理的哲学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动态发展的观点、矛盾统一的观点、质量结合的观点

第三节教学管理的系统研究方法论三条最基本的原理:

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对教育管理的指导作用:

1、教育是个大系统,研究教育管理,既要把教育作为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还要把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统来考察。

2、反馈原理在教育系统管理研究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借助反馈原理,随时了解教育现状,找出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改革教育,改进教育管理;3、有序原理对于教育管理研究也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管理中促使学生学校成为开放系统,对学校的进步、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在开放中求进步,求提高、求发展。

4、整体原理对于教育管理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在教育中把德智体美等联系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四节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运用

具体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重视理论研究、要研究教育管理的历史;要提倡调查研究;要拓宽眼界,站到全球化的高度,进行教育管理的经较研究;要开展实验研究。

第五章学校规划

第一节学校规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学校规划的内涵;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要求的,结合校情分析和设计的有一定目标导向的,学校全面改革发展和持续改进的行动计划。

二、基本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激励性、民主性、连续性

第二节学校规划制定的程序

一、学校现状的调查分析:

1、学校历史分析;2、学校发展优势分析3、学校发展问题分析;

二、定位学校发展的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的体系(近中远、总部个、高中低)2、学校发展目标的维度:

方向程度时间,最重要的是方向。

3、确定发展目标的原则:

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完成的、联系实际的、确定时限的、可以评价的、可以检查的

三、制订各部门行动计划:

1、确定优势发展项目;2、制定规划方案;3、完善规划实施系统(目标、任务、责任人、时间、成本)4、健全规划保障系统:

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学校条件的保障、制度保障。

四、制定评价机制:

1、建立评价标准;2、建立自评机制;3、重视过程性评价;5、注重多方参与

第三节学校规划制定的方法

一、问题树分析法;找出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出核心问题或起始问题,以此为分析主要问题的出发点——确定导致核心问题或起始问题的主要原因——确定核心问题或起始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根据以上因果关系画出问题树,反复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修改。

二、SWOT分析法。

明确相关要素,确定学校的SWOT——组合SWOT,构建矩阵,形成策略——对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策略——运用SWOT分析法诊断学校发展的注意事项(营造核心竞争力、规变的不断审视和再评估、由核心到外围对外部环境展开分析、辩证思考分析SWOT)

三、德尔菲法(专家小组法):

1、确定学校问题;2、选择教育专家并组成专家团队;3、实施调查;4、统计反馈;5汇总处理调查结果;

四、标杆分析法:

1、分析学校自身现状;2、确定标杆学校;3、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差额分析法,比率分析法);4、实施行动方案并进行跟踪评价。

第六章学校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模式

一、沟通:

在特定情境或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利用言语的、非言语的方式进行协商谈判,以达到一致的意见或共识的过程。

1、要素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本身、沟通途径、信息接收者、反馈

二、有效沟通:

1、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2、提供表达情绪,情感的机会,3、激发教师工作动力,4、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三、沟通障碍:

1、过滤;2、选择性知觉;3、缺乏反馈;4、信息超载;5、信息不当;6、消极评价;7、防御心理;8、焦虑心态。

第二节学校构通的类型

一、沟通的类型:

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二、打破传统的勾通。

三、倾听;

四、表达:

1、消极表达影响沟通质量;2、避免消极评价:

指责,拒绝(否定指责、冷淡拒绝、讽刺抱怨、轻视贬低)。

3、积极评价:

真诚赞美、鼓励;4、表达内心的感受;

第三节学校沟通的渠道

一、开放思维是沟通的心理前提:

1、教师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2、教师是有个性的人,要用独特的眼光看待教师。

3、教师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教师。

二、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1、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马斯洛):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使教师感受到平等安全,使教师感到被接纳,获得自我价值感。

2、尊重教师需要接纳教师;3、尊重不等于赞同。

三、理解是有效沟通的保障。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通情达理、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

应注意单向沟通会导致缺乏理解,可以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

四、积极情绪是沟通的催化剂。

1、在教师情绪不好时,采用教学回避办法,2、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积极情绪,3、管理者要关注自己的自身情绪。

4、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为教师着想,不为教师着急。

第七章学校效能评价

第一节学校效能

效能的定义:

指该事物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内在能力及其实际结果。

包括一是是优秀工作成果、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一、以学生为关注点的学校效能观:

1、学业成绩论;2、综合影响论

二、以学校为关注点的学校效能观:

1、学校投入——产出论;2、学校目标达成论;3、学校环境适应论;4、学校可持续发展论;5、内部合谐满意论;6、满足外部重要群众需求论。

学校效能是指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新的综合质量指标与方法的统称,是指学校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能务及其实际结果,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学校优秀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表现为对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二是学校对所面对的公众要求的基本满足,包括国家与社会、社区以及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家长、学生等的合理要求,获得学校内外公众良好的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这是学校对外表现出的社会目标,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吸取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了贡献,关注学校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第二节效能学校及其特征

效能学校就是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有优秀的工作成果,能够满足学校对所面对的的公众的合理要求,校内组织结合和人员素质高,通过改革创新适应环境变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校。

第三节学校效能评价

多元等级评价模型,包括政治学取向,关注学校对国家规定教育目标的实现,经济学取向,关注学校的教育成本输入与成果输出,社会满足取向,关注社会相关方在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三、中小学学校效能评价的主要指标:

(一)目标效能评价,我国的包括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育质量、办学条件、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与创新、学校特色发展;

(二)成本效能评价;1、学校教育输入的指标;从主体上看,包括学生家庭、教师、学校三个方面的输入,从内容上看包括人物财时间等方面的输入2、学校输出的指标;包括学生文化课成绩、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品德素质、教师获得的成果奖励、学校整体工作成果,即学校荣誉、经营学校开源节流的结果

(三)关键人群满意度评价指标。

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高一级学校对毕业生、社区对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满意度。

第八章学校人员管理

第一节校长管理

一、我国对校素质的规定:

1、思想道德基础:

政治思想、职业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品质;2、专业知识基础:

政治理论与国情知识、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现代学校管理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其他相关知识;3、能力基础:

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健康基础: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二、选拔任用与考核:

(一)选拔:

1、基础条件,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维护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抵制和纠正左右思维倾向。

第二具备必要的文化和专业基础,小学(中专小高以上)、初中(大专中一以上)、高中(本科中一以上)第三、身心健康,能胜任校长工作。

2、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要求,岗位知识要求,岗位能力要求。

(二)任用:

委任制、考任制、招聘制、选举制、综合制,任期包括常任制,任期制

(三)校长的考核:

按照《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校长的德能勤绩等四方面,以考核实绩为主。

(四)校长职级制改革:

1、取消校长行政级别;2、制定各等级校长任职资格条件;3、校长职务等级自成序列;4、建立比较科学的校长素质测评指标、考评标准和方法。

5、建立与校长职务等级系列相匹配的校长职级工资制度。

三、校长的职责和职权。

(一)校长的职责:

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执行党的政策,发扬民主。

3、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全面管理,提高教育和管理质量4、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正确实行校长负责制,5、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校长的职权,教育改革自主权、人事权、经费支配权

(三)校长负责制,是指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校长全权代表学校负责学校重大事务决策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一种组织制度。

意义在于:

有利于责权对应,有利于发挥校长办学的创造性、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四)民主管理:

1、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职权、提高教代会工作有效性。

2、管理机构要下移、让教职工真正参与学校管理;3、要构建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第二节教师管理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

1、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包括事业心、责任心、爱心、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

2、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3、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发现处理解决问题的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实践中探究策划反思开拓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

三、教师资格与任用:

有资格证,在思想品德、文化专业知识、健康方面能胜任教师职务。

派用制,聘任制、代用制。

四、教师激励:

1、物质激励;2、目标激励;3、成长激励;4、情感激励;5、榜样激励。

6、信息激励;7、团队激励。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思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包括1、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自我的形成。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新教师入职培训;2在职培训(教育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教师行为研究)

第三节学生管理

一、学生常规管理。

原则:

1、重制度和规范建设,2、注重保护学生权益,3尊重学生主体性,4、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发扬民主精神。

内容:

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

要求:

注重实践、加强经常性管理、开展遵守常规管理的评比、树立先进典型。

第九章学校财产和财务管理

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支出管理、财务报告、建立建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督等。

一、学校预算管理:

(一)编制预算

(二)执行预算(三)检查监督(四)编制决算。

二、学校资金管理:

学校预算内管理:

行政费、事业费收入、除按国家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外,均作为三、学校预算内资金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和计划管理。

四、学校预算外管理:

(一)构成1、按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规定的收费部分。

如学杂费、住宿费。

2、按规定为学生代办的收费部分,如书费、作业本费,3、学校创收部分。

如校办厂等。

4、国内有关单位个人、国外友好团体与个人的捐款,5、有偿服务的收入。

(二)管理要求:

1、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办事,除经国家或省市批准外不得扩大和改变收支项目,不得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将预算外支出转为预算内支出,不得擅自变动征收标准或提取比例。

2、各收入应由学校集中管理。

不得私设小金库。

3、划清资金渠道,坚持专款专用。

4、管好收入凭证。

5、实行计划管理,应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五、学校预算的编制:

1、预算和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2、核实基础数字,班级教师学生数,3、正确核算各项收支指标,4、严格划清资金界限。

5、正确运用经费包干结余,即要加以合理安排。

6,填制预算相关表格,7、初稿编成后,校长审阅,校务会讨论通过,或教代会审议,校长签字,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六、设备的购置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时性,适用性、预见性、正确执行合同

七、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1、专人保管、责任到人,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2、要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3、建立设备维护制度以。

八、学校国有资产是指学校占用或使用以货币计量的国家经济资源,包括公立学校财产及民办公助学校、民办学校中属于国有的财产,主要指学校的固定资产。

如何贯彻国有资产管理原则:

根据原则制定相关制度,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制、财产保管制、固定资产报废报修制、固定资产索赔制、国有资产报告制度、低值易耗品制度。

执行制度相关要求如下:

1、要使财产统一调配,2、学校设备不得任意拆改。

3、严格执行惩奖制度,4、每学期末应对全校财产进行清理,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十章学校德育管理

第一节学校德育管理的地位与特点。

一、德育管理的地位。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就分工而言,学校管理包括德育管理,

(二)

就教育目的而言,德育管理影响学校管理的性质和方向。

(三)就存在形态而言,德育管理与学校其他管理相互渗透、彼此促进。

二、德育的特点。

(一)目标的方向性。

当前坚持德育的政治方向性,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各项德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影响的教育性,功能主要体现为管家育人,1、管理者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2、德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3、管理手段、方式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三)过程的伦理性。

1、德育教育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确保以公正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底线。

2、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德育管理要体现教育因材施教的特点,确保每个学生在管理中获得适合其特点的差异性对待。

3、德育管理要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参与的全员性。

德育主体既包括学校所有教职工,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教育主体。

第二节学校德育管理的要素和层次

一、德育管理的要素。

(一)德育管理的目标,定向作用、整合调节作用、评价作用。

(二)德育管理的主体,德育管理组织,德育管理者,德育的自我管理(在传统德育管理中,学生是处在一种被管理的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在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学生成为相关制度的建设者、执行者和评价者,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分,这样既有利于相关管理制作的有效落实,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意识,自治能力的培养。

(三)德育管理的客体,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时空资源。

管理方式,就是对上述资源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配置,以使其能够形成整体合力,高效完成特定的德育管理目标。

人的因素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计划,协调相关德育资源;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人,在德育管理中主要就体现为他是特定的管理工作的承担者。

(四)德育管理制度。

包括,宏观层面(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学校层面(各种守则),班级层面(班级公约)制度对德育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作用:

1、德育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预期,减少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为人们管理活动提供较为明确的行动路线和标准,有利于克服管理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2、德育管理制度对管理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约束功能,表现为限制和保障两个方面:

对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限制,保障是指防止管理人员在正常行使管理权利时受到侵犯和伤害。

3、德育管理制度在利益调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下整合功能。

约束各方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实现管理各方的通力合作,实现管理目标。

4、德育管理制度本身就重要的德育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五)德育管理的环境。

良好环境对德育管理工作起推进作作,反之,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德育管理层次。

上层(学校领导,校长及分管德育的副书记)是核心、中层(学校德育处等管理部门,部门责人)是枢纽、基层(班级管理,班主任)是基本单位,基层管理的具体任务是1、落实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德育管理计划,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家长集体;4、班级德育常规管理工作。

第三节学校德育管理的机制及其实施

德育管理机制就是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将德育管理的基本要素,进行相互作用、耦合、联系而形成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

通过管理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来促进学校的良性运行。

一、导向机制及其实现。

目标导向、舆论导向、行为导向、评价导向。

二、动力机制及其实现,奖励激励、竞争激励、意义激励、

三、协调机制及其实现,制度协调、文化协调

四、约束机制及其实现,法规约束,道德约束。

第四节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者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1、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以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吸收各种新的富有成效的管理理念),2、掌握主要的管理方法,(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同时善于沟通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丰富充实的管理模式)3、增强道德领导力。

二、提高德育管理者的教育素养。

1、有正确的教育观;2、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

三、加强德育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1、把握管理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行政能力;全面现代的政治价值观),2、确保管理公正;3、坚持以身作则;4、发扬民主作风。

第十一章学校课程管理

第一节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管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定义,宏观层面是指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微观层面上的课程仅指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一、课程的内涵,课程不仅包括课程编订、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等事务,还包括课程管理事务里的权力与责任。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

(一)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任务,1、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管理,主要任务是研讨国家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断发展符合自己学校文化的课程计划。

学校对国家课程管理的权责包括,

(1)执行国家课程的要求,确保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2)结合学校自己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3)对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学习和研讨。

2、学校对地方课程的管理,其管理的权责包括结合学校特色有选择地执行地方课程;学校需要组织教师研讨地方课程,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