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273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北京101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是一位同学设计的“中国朝代更迭示意图”的片段。

其中“?

”处应为

A.西晋B.隋朝C.宋朝D.元朝

2.隋朝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从洛阳出发沿此河巡游余杭,他不可能经过的运河路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隋、唐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负责审核政令的机构是

A.皇帝B.中书省C.尚书省D.门下省

5.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镜子”,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B.重视人才C.勤于政事D.善于纳谏

6.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请问这种机制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重文轻武

D.君主专制

7.下组图片是学校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中的插图,由此判断本期展览的主题是(  )

A.民族交融B.经济发展

C.文化成就D.中外交往

8.“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

C.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9.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览”。

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有

①颜真卿②文成公主③吴道子④阎立本⑤欧阳询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10.下列图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A.开放的社会风气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对外关系D.繁荣的商品经济

11.关于五代十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

B.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部分统治者注意保境安民,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隋朝最后终结了这一分裂局面,中国重新统一

12.“一场大戏,由黄袍加身开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役沉沦;手中权柄,消失在杯酒释兵权;盛世繁华,凝固在清明上河图。

”这段材料描述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得以强化,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北宋设立的官职是

A.刺史B.通判C.转运使D.节度使

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

”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A.强干弱枝B.分解相权C.民贵君轻D.重文轻武

15.如下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A.①北魏②南宋③元B.①北周②陈③西晋

C.①辽②南宋③元D.①元②明③清

16.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

17.“兴东北,建大金。

占辽朝,灭北宋。

战南宋,归元兵”描述了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18.如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政治中心南移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D.南方经济发展

19.宋朝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的商业场所是

A.瓦子B.早市C.夜市D.草市

20.“每当人们在中国义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以下能支持这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①

21.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那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新疆B.南海C.台湾D.西藏

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五铢钱

C.唐朝开元通宝

D.北宋“交子”

2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A.开封

B.景德镇

C.苏州

D.泉州

24.元朝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六部

C.枢密院

D.御史台

25.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唐朝疆域图

B.北宋疆域图

C.元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26.毛泽东写道: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南宋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定都大都

27.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它是()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资治通鉴》

28.宋代,乡村地区兴起的集市被称为

A.瓦子B.早市C.夜市D.草市

29.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A.社会动乱,战争频繁B.城市发展,商业繁荣

C.中外交流日益增多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30.一位南宋书生每当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

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A.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马致远: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二、判断题

31.依据材料内容,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蔡侯纸”问世之时,中国的纸由商人、使臣沿着丝绸之路传往西域诸国和阿拉伯地区。

8世纪初,造纸术传到西班牙。

到16世纪,植物纤维纸取代了欧洲的羊皮纸和埃及的莎草等书写材料。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最早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中国商船和波斯阿拉伯商船,在海上都很活跃。

波斯和阿拉伯的航船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采用了指南针,而后来,指南针又传到欧洲。

中国的印刷术十三世纪传到波斯的伊儿王国再从那里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知识的普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火器传入西方,跟蒙古人的西征有关系,那是在十三世纪初叶……阿拉伯人通过跟蒙古人作战,从而掌握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术。

后来又在跟欧洲人的战争中,把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中国的纸张由商人、使臣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地区。

()

(2)波斯、阿拉伯的船航配备了水密隔舱设计。

()

(3)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巨大发展。

()

(4)中国的火药和火器由蒙古人传入欧洲。

()

(5)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三、综合题

32.历史图片,如地图、人物画像、文物照片等,比较客观的记录了人类历史活动,正确解读历史图片,有助于还原真实的历史图景。

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

请阅读以下历史地图,按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1127年政权对峙形势图》,将图中ABC与以下题干正确匹配

(1)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族

(2)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女真族

(3)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赵构

(4)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元昊

(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形容的是这一政权偏安江南的状况。

图中A-F表示大运河的河段和经过的城市,请与以下选项正确匹配。

(6)余杭

(7)永济渠

(8)通济渠

(9)邗沟

(10)江南河

(11)涿郡

33.历史课上老师为以下人物写了介绍词,但不小心被小明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将历史人物匹配到相应的卡片位置。

(1)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2)他是北宋政权的建立者,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问题,他从“夺其权、收精兵、制钱谷”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宋朝的皇权大大加强。

(3)他是唐朝鼎盛时期的皇帝,在他统治前期政治繁荣、经济发展、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史称“开元盛世”。

但在他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爆发了“安史之乱”

(4)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注意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且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34.以下图片为历史探究课上“古代文明我探寻”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文物/文物模型照片,请从图二、图三、图四中任选两幅,结合所学,按照所给范例,完成表格内容。

文物/文物模型

对文物/文物模型的说明

范例:

图1

“曲辕犁”是唐代的耕作工具,反映了唐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高超。

 

35.

(1)图一中唐代都城长安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什么区域?

同图1相比,宋代商业活动有何变化?

材料一:

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二百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以三百下铜锣声而告结束。

——《唐会要》

材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材料一说明唐代商业活动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二,思考同唐朝相比,宋代的商业活动出现了什么新交化?

(3)宋朝海外贸易最远到达的地区是什么?

宋代海船远洋航行中能够不迷失方向、畅行无阻,得益于哪一当时尖端科技的配备?

材料三宋元时期,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宋朝首次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誉满全球。

而其商船的吨位之大,数量之多,皆为世界之首。

当时,大海船达300吨,而几百年后的哥伦布航船才120吨。

——《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鼎盛》

(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归纳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581年、589年”是解题的关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全国。

2.A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淮河,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永济渠沟通了黄河与海河,江南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

隋炀帝多次从洛阳出发沿此河巡游余杭,要经过的运河段为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与开放时期。

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开罗、天竺等的交往比较密切,D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发展不是隋朝的主要社会特征,A排除;隋唐时期没有政权分立,B排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C排除。

故选择D。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做出决定,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故D符合题意,BC均不符合题意;皇帝掌握最高权力,故A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他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

对于当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皇帝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

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

”,由此可见唐太宗善于纳谏,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虽然也是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但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才能是选拔官吏的标准。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D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反映了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由此判断本期展览的主题是中外交往。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D。

9.C

【详解】

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继东晋“书圣”王羲之之后,最后成就的大书法家,①符合题意;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线条流畅,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③符合题意;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④符合题意;欧阳询是唐朝著名书法家,⑤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交往,②排除。

所以C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选择C。

10.A

【详解】

由“对弈”“游春”“骑马”等信息来看,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女子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民族政策,排除B;材料无关对外关系,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活动,排除CD。

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朝。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为其披上龙袍,拥立为帝。

“杯酒释兵权”出处为宋太祖赵匡胤。

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东京城的繁华景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B

【详解】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消弱宰相的权力,在地方上派文臣作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力,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设立刺史制度,A排除;北宋时期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C排除;节度使在宋朝建立之前设立,D排除。

故选择B。

14.D

【详解】

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项符合题意。

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15.C

【详解】

依据纪年表中的①对应时间916——1125年,②对应的时间1127——1276年;③的时间1206——1368年。

可知①②③分别指的是辽、南宋和元。

结合课本所学,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称为辽;1127年北宋灭亡,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368年元朝结束。

C正确;D排除;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A排除;西晋是266年建立的,③时间不符,B排除;故选C。

16.B

【详解】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金军几次南下,遭到了南宋抗战派将领的英勇抵抗,岳飞就是其中一位。

岳飞率领岳家军,骁勇善战,纪律严明,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曾收复建康,后又在郾城打败兀术,乘机收复失地,直捣黄龙。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B。

17.C

【详解】

依据题干“兴东北,建大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后期,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金先后灭亡辽和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最后被蒙古所灭,故C符合题意。

契丹建立辽,党项建立西夏,蒙古建立元朝,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D

【详解】

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即经济重心的南移。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A

【详解】

根据题干“宋朝”“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生活需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瓦子,故A正确;早市主要是指专在清晨做买卖的市场,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夜市主要是指夜间做买卖的市场,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草市是农村集市贸易,故D错误。

故选A。

20.B

【解析】

依据题干“科技史料时”,“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结合课本所学,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雕版印刷术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大约在南宋初期,指南针开始装入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元盘中,近代称之为“罗盘针”或“罗盘”。

②③项正确,B项符合题意;东汉年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①项错误,AD两项不合题意;唐朝的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④项错误,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1.C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夷洲”、“琉球”等可知,“夷洲”、“琉球”都是指台湾,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

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D符合题意;秦朝圆形方孔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都不是纸币,故ABC不合题意。

故选D。

2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朝行省制度为省级行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A符合题意;六部属于中书省下设机构,分管各项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5.C

【解析】

根据图片中出现的“行省”“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时期的疆域图,元朝的都城是大都,元朝时期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故选C。

26.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B符合题意;忽必烈灭亡南宋、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7.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资政通鉴》的相关史实。

是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史实的记忆能力。

在此题中,给出了该书具备的一些特征: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编者司马光。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具有此些特征的著作是《资政通鉴》。

故选择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28.D

【详解】

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

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D符合题意;ABC项兴起于城市,排除。

故选择D。

29.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故选B。

3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人物,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南宋书生的“摘抄本”中,C符合题意。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李白是唐朝诗人,苏轼是北宋词人,都有可能出现在南宋书生的“摘抄本”中,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1.

(1)正确

(2)未涉及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的纸由商人、使臣沿着丝绸之路传往西域诸国和阿拉伯地区。

”可知,题干中国的纸张由商人、使臣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地区说法正确。

(2)材料未涉及波斯、阿拉伯的船航配备了水密隔舱设计。

(3)根据“中国的印刷术十三世纪传到波斯的伊儿王国再从那里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知识的普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巨大发展。

题干表述正确。

(4)根据“火器传入西方,跟蒙古人的西征有关系,那是在十三世纪初叶……阿拉伯人通过跟蒙古人作战,从而掌握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术。

后来又在跟欧洲人的战争中,把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

”可知,中国的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题干表述错误。

(5)根据“中国的纸由商人、使臣沿着丝绸之路传往西域诸国和阿拉伯地区。

8世纪初,造纸术传到西班牙”“宋元时期,中国商船和波斯阿拉伯商船,在海上都很活跃。

波斯和阿拉伯的航船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采用了指南针,而后来,指南针又传到欧洲。

”“火器传入西方,跟蒙古人的西征有关系,那是在十三世纪初叶……阿拉伯人通过跟蒙古人作战,从而掌握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术。

后来又在跟欧洲人的战争中,把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

”可知,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题干表述正确。

32.

(1)B

(2)A

(3)C

(4)B

(5)C

(6)B

(7)C

(8)D

(9)E

(10)F

(11)A

【详解】

(1)元昊是党项族的首领,1038年,夏王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结合地图可知,B处是西夏。

(2)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率众起兵抗辽,不断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结合地图可知,A处是金政权所在地。

(3)北宋末年,统治腐败,金于1127年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