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9260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docx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

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而堕落过?

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

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来寻找下答案。

二、作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2.《复活》内容介绍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

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ji女。

ji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

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

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

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

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3.前情回顾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4.写作背景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

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

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个人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1)嫣然(yān) 

(2)斜睨(nì) (3)��唆(luō)(suo) (4)鬈发(quán)

(5)擤鼻涕(xǐng) (6)窘态(jiǒng) (7)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1)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接二连三:

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

(3)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含贬义。

(4)截然不同: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5)鄙夷不屑:

指轻视;看不起。

(6)水火不容:

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

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二)初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

玛斯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他恢复本性。

四、研读课文

活动1:

人物分析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来塑造的。

描写分为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以他人言行反映人物,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分析具体语段,来共同鉴赏小说当中(所出现的)人物的特点。

(一)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1.①(p65,第4、5段)“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析:

语言描写。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想到玛丝洛娃的遭遇,自己有着深深的负疚感,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不知道玛丝洛娃还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

②(p65,第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

”聂赫留朵夫想。

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析:

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2.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他最开始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大学时是一个健康、阳光、真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作风随便,诱*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

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二)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斯洛娃的?

1.①(p66,第27段)“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析:

从这幅玛丝洛娃的肖像看,那“特别有神”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玛丝洛娃的纯真;而那“苍白而微肿的脸”,以及那“一圈圈飘在额上”的鬈发,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还有那双乌黑发亮而带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

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②(p67,第43段)“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析:

此句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③(p69,第64段)“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

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析:

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

她“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

这身上哪里还有她原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2.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ji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她的生活经历是通过描写她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冲突的角度展现出来的。

她的“复活”主要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

玛丝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上的明显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卑鄙之后。

她没把这种欺骗与卑鄙看作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当作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她受骗之后被人赶走,孤䒷伶仃之下常常受人欺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也深信无疑。

她所体验到的痛苦越多,就越相信所发生的事的必然性。

在环境的影响、逼迫下,她沦为ji女,而且逐渐养成了一些新的生存观念和处世“哲学”她不仅不再对自己的职业和习惯感到丑恶,而且还不无自觉地认同了它们,把原本令人厌恶和感到可怕的东西看作正常的。

所以,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监狱里看到她时,感到她天性中天真活泼的人性的东西己不见了,“要知道,这个女人已经死了”不过,聂赫留朵夫还是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虽然他感到这样做困难非常大。

活动2:

情感升华

1.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对玛丝洛娃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利用救赎玛丝洛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观点一)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

聂赫留朵夫曾是贵族阶层中放浪不羁的一员,在那个腐朽的阶层,欺骗、伤害底层女性不过是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然而,当玛丝洛娃陌生又熟悉的苍白面容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心,在巨大的羞惭之下,他意识到这个凄惨女子这些年遭遇的侮辱和迫害,都是他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本身就是聂赫留朵夫道德的复苏、人性的觉醒,他甚至想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即使明知“极其困难”,他还是“不带丝毫私心”地“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这种选择正是他毫不苟且地弃绝自己的阶层,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清洗的表现,符合《复活》弘扬人性、颂扬道德的觉醒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只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重逢,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沦落如斯,她的巨大变化与悲惨遭遇令人心惊,而这一切聂赫留朵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产生愧悔与良心的不安是人之常情,不能上升到道德完善的高度。

同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也并非全无私心的,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顾虑自身利益被损害。

如在狱中初会面时,聂赫留朵夫没有顾及玛丝洛娃回忆往事的精神痛苦,只是急切地想要求得她的原谅。

又如,在玛丝洛娃索要金钱时,他也曾担心她会无休止地勒索,因而产生动摇,“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想过给她钱后“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

在课文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面对自己的罪过,只是在物质损失和内心安宁间做了选择,忽视他赎罪行为的真实动机而上升到灵魂清洗和道德完善的高度,缺乏足够的证据,过于牵强。

2.结合节选部分,谈谈“复活”的含义。

析:

“复活”的含义:

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

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

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

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五、中心思想

六、写作特点

1.生动的细节描写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名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如(p68,第57段):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

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p67,第44段):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

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

”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

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

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2.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

【教材定位】

《复活(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文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

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

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素养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4.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

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

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

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

二、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复活》内容介绍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

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ji女。

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

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

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3.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4.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

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

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唆(luōsuō) 褴褛(lán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

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

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衣衫褴褛:

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

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

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

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

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鄙夷不屑:

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四、文本研究

【思考1】分析情节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

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明确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ji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

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

原因是什么?

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明确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

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思考2】鉴赏语句

1.“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明确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

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

2.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

”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明确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思考3】鉴赏手法及效果

(一)细节描写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

这说明什么?

明确有三次变化。

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

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地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

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明确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

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明确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二)神态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ji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明确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明确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