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99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案例部编版2Word文档格式.docx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惠:

书写指导:

注意字体的书写顺序。

崇:

注意上下结构的占格。

芦:

下面是“户”,不要少写了一点。

芽:

“牙”横短,竖钩稍长。

短:

“短”注意第五笔为点。

提示:

动态演示笔顺的书写,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的书写笔顺,并强调易错笔画。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通过对生字字音、笔画、结构等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达到课上学会生字的目的。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设计意图】通过断句练习,学习古诗的停顿,熟悉古诗韵律,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熟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5.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写画面上可以看到的景物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来详细看一看吧。

6.精读课文。

(1)首先我们先来读读古诗题目,学生齐读。

指名分析。

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为惠崇的画做了两首题画诗,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题目的详细含义,理解其中的人物名称,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学习本诗。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指名读,说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

竹林。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有什么作用?

开头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

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诗人移情于物,凭借感觉和想象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指名答。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上:

向上,逆流而上。

蒌蒿:

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芽。

河豚:

一种鱼,肉味鲜美,但卵巢、血液、肝脏等部位有剧毒。

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答,师总结。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诗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事物?

指名答,出示课件。

哪句诗是诗人想象的景物?

指名答,师总结:

正是河豚欲上时。

(4)整首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静态的:

桃花、竹子、蒌蒿、芦芽;

动态的:

鸭子;

想象的:

河豚。

(5)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前三句都是写景的,最后一句是诗人根据周围事物判断出应该是河豚上岸的季节。

(6)全文释义,指名答,师总结: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中字词句的品读,详细了解诗句的意思,便于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品读水平。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充分理解诗意后再回读全诗,品味春日美景,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学完这种古诗,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好诗佳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五、课堂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苏轼写为惠崇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写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再想象此时正是河豚洄游产卵的季节,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展现了出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

六、板书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动静结合,描写初春的景物。

蒌蒿满地芦芽短,

----诗人想象的画面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通过看资料等,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课文插图、老师提供的图片等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及早春的时令特点。

3.初步学习利用思维导图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看图猜诗句 

2.你发现了吗?

这些诗都是描写——春天的。

春天美景如画,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

3.这幅画的名字叫(板书:

春江晚景),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板书:

惠崇)教学生字“惠”“崇”。

(出示惠崇简介) 

4.宋代诗人苏轼看到这幅画陶醉了,为这幅画上题了一首诗,题目就叫《惠崇春江晚景》。

在画上题诗,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题画诗) 

(出示苏轼简介) 

诗人苏轼的这首题画诗道尽了春意盎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惠崇春江晚景》。

二、诵古诗,晓韵律 

诵古诗,晓韵律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音,读通句。

试着用“/”划出停顿。

1. 

指名朗读。

(不举手的) 

2.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

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

谁来说说?

3.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按照读古诗的方法,平长仄短,一二声为平,读的时候应该拉长音,三四声为仄,读的时候要短。

在这首古诗中有两个字是入声,一个是“竹”,一个是“鸭”,在古时候入声就要读的短而促。

(评价:

读得不错,掌握了他的节奏和韵律) 

读着读着诗的韵味就出来了,诗的画面也跳出来了。

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抓字眼,明诗意 

抓字眼,明诗意 

诵读古诗,想象画面,找出诗中出现的景物,用“___”画出来。

组内说说:

我读到_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_,听到了____。

介绍蒌蒿、芦芽、河豚。

2. 

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说你读到哪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听到了什么?

或者闻到了什么?

(板书画画) 

3.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

为什么是“鸭先知”。

4.诗中提到的景物在画中都有吗?

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5.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结合资料来思考) 

6. 

当我们读到这些诗的时候,我们眼前就会呈现这些画面, 

我看到了竹林外几枝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桃花探出头来. 

江水缓缓的流动着,几只鸭子噗通着翅膀在江中嬉戏!

江岸上满眼都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

河豚也到了回流到江上的时候了。

其实这首诗还藏这很多秘密,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古诗。

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这首诗中发现了“远”和“近”,你们能告诉我,“远”的是什么,“近”的是什么吗?

“高”和“低”“动物 

植物”,“陆地 

水里”“多 

少” 

“长 

短” 

苏轼的诗中有“高”有“低”,有“远”有“近”...... 

画面感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当我们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古诗的时候,就能体会不同的味道。

角度) 

让我们再次吟诵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

边读变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入诗境,悟诗情 

入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古诗,想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配乐朗诵。

2.从古诗中我们仅仅见到这些景物,然而即便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即便是这样随处可见的景物,你却能够感受到春天——来了。

原来这小小的生命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

我读着读着也读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首诗吧,你听——(师朗诵)。

4.吟诵古诗就是这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 

教师小结:

诗人不仅描绘了画上的景物,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板书)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也学着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吧!

五、赏诗画,练写话。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春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总结: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课后去搜集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教学目标 

1.会认“豚”,会写“惠、崇、芦、芽、短”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

诵读古诗 

难点:

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配乐,帮助学生进入情景) 

让学生边听边看。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什么季节?

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预设答案 

生:

我看到了 

垂柳、小草、桃花、蝴蝶、梨花…… 

这是春季。

春天真美啊!

春天充满了生机…… 

说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复习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古代的诗人看到这春天的美景,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唐代的贺知章看到柳条依依、随风轻舞,写下了《咏柳》。

课件出示《咏柳》图片 

生齐读。

清代的高鼎看到顽童在春光里嬉戏、放飞风筝,写下了《村居》。

课件出示《村居》图片 

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惠崇的僧人站在江旁,看到这美妙的春景,画作一幅——《春江晚景》图。

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善于画鸭、鹅等小动物。

苏轼看到这幅画作如此美妙生动,题诗一首——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2.学生自读,同时 

师板书诗句 

3.简介诗人苏轼:

(课件出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4.《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介绍什么叫题画诗。

5.学生自由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生字。

(写字之前提醒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惠 

崇 

芦 

芽 

短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

“山+宗”是“崇”,“艹+户”是“芦”,“艹+牙”是“芽”。

减一减:

“穗”把“禾”减掉,就是“惠”。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师示范笔顺、书写,生用手指跟着描空,在纸上写一次。

(1)“惠”字的右上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

(2)“芦”字下面是个“户”,不是“卢”。

(3)“崇 

芽”都是上窄下宽,“惠”上宽下窄。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听范读,标停顿符号,生跟读 

齐读,指名读,

2.理解诗意 

三两枝:

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

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

芦苇的嫩芽。

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生交流、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

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3.多种读法,熟读、会意 

齐读 

男女生轮读 

分组轮读 

指名读 

.学生闭目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5.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

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拓展:

苏轼是个美食家,介绍跟苏轼有关的美食。

6.听歌曲《惠崇春江晚景》,加深感悟 

过程:

第一遍 

聆听——加动作(跟拍子点头) 

第二遍 

小声哼唱 

第三遍 

带感情跟唱 

五、作业(任选其一) 

我们听了古诗,读了古诗,悟了古诗,唱了古诗,这首古诗带给了我们美妙的感受。

可惜的是《春江晚景》这幅画已经失传,我们无法亲眼看到这幅画作了,但老师相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美丽的春江晚景图。

作业 

画:

画出你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图。

写:

用优美的语句把这首诗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竹林 

桃花 

江水 

鸭子 

所见 

喜爱 

蒌蒿 

芦芽 

赞美 

河豚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惠崇、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认识惠崇:

北宋僧人,擅长写诗、作画。

善于画鸭、鹅等小动物。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惠崇《春江晚景》

4.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的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读文识字: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认读“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领悟诗意。

1、自由读:

①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教师巡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①指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

(几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名话的意思是:

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游回到江河里来的时候。

“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

(春天的欣欣向荣、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

(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指导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1.根据诗意自由读背。

2.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出示《题画兰》这首诗。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4.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5.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豚( 

蒿( 

崇( 

庐( 

逐( 

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________诗,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这首诗描写了____时节_____的景象,体现了诗人_______。

4、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师:

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

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七、板书设计:

画中画外

鸭子蒌蒿 

芦芽 

 

河豚(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