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121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docx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

(国际贸易)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分析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能够追朔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期的重商主义学说。

经历了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之所以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是因为这些理论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古典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也进入到壹个新的阶段,即所谓现代贸易理论。

第壹节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壹、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内涵

1、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的反映,也综合体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

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以及世界各国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概念实际上产生了壹些列不同的表述方式。

例如,站于壹国经济的角度,本国同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是相对国内贸易而言的,因此可称之为“对外贸易”(forengertrade)。

可是,站于世界经济或国际经济的角度,这种对外贸易也被表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worldtrade)。

实际上,于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因为地理因素的作用,对某些情况下的国际贸易,我们也用“海外贸易”(overseatrade)来表示。

另外于跨国经济研究中,有时也用“跨国贸易”或“多国贸易”(multinationaltrade)的概念。

2、国际贸易的内涵。

壹般而言,国际贸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壹,贸易必须是发生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换经济活动;第二,贸易活动必然涉及到某种特定货币的使用,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必然产生国际货币收支、以及外汇、汇率等;第三,由贸易而产生的交换活动必然涉及到壹国国内的经济平衡。

例如,进出口平衡、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国际贸易,则国际贸易发展应包括以下方面:

国际贸易是壹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际贸易的起源能够追朔到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个别地区出现了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这种部落外的商品交换孕育了人类社会贸易形式的萌芽。

之后,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进入到奴隶社会,部分产品被作为商品于国家之间进行交换,这是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商品交换达到发展,其交换范围、交换形式、交换手段均达到壹定程度的扩展。

可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国际贸易)发展缓慢。

实际上直到15世纪,于西欧出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以前,这种国际意义上的商品交换仍只是局部的、个别的和狭小范围内的活动,且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活动。

到了14、15世纪,于西欧的壹些国家,特别是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等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于壹些主要的城市如威尼斯、热拉亚以及佛罗伦萨等,商业成为非常繁荣的经济。

伴随着这些大规模商业的发展,贸易成为促进这些商业繁荣的最主要的经济基础。

实际上,于这些城市之间的贸易已经具有了区域贸易的内涵和形态。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进壹步的发展,同时由于地理发现以及早期滋补数以国家所进行的海外殖民扩张,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主要表现为:

贸易的商品种类急剧增多、贸易形式也从单壹的货物直接贸易发展为经过货币媒介的交换贸易,更重要的是,贸易的范围扩展到世界的多个地区,从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开始建立,且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壹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由工场手工业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

工业革命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地生产力发展,同时由于工业革命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分工、专业化也进入到壹个新的阶段。

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技术的发展,导致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贸易以及内应于国际贸易的各种经济活动,成为现代国际经济的主流。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是壹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于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于不同历史阶段上,国际贸易的发展背景、国际贸易的范围、国际贸易的形式、国际贸易手段以及国际贸易的制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的制度变迁

关于国际贸易的制度变迁,俩个方面是必须加以分析的:

壹是国际贸易本身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如于国际商品贸易中关于商品的产地原则、运输制度、交付(转移)制度、付款制度、质量保障制度、价格制度、合同制度等。

二是对应于国际贸易制度的国际生产制度、国际企业制度、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竞争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制度、国际关税制度、国际投资制度等。

制度是壹种安排,包括法律、规则、惯例以及其他具有约束力的规定。

制度的意义于于为贸易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依据、保障和秩序。

从经济学分析,任何制度的变迁均是必然的。

国际贸易制度也是如此。

制度变迁的观点强调以下俩点:

首先,任何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均是壹个适应国际贸易实践需要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来源于实践的发展。

这就要求所有的制度均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当国际贸易实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时,制度安排必须能够被有效供给。

否则,制度供给不足必然深度影响国际贸易的深入,甚至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不良效应。

其次,制度必须不断加以补充、完善,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实践需要。

这里的关键是:

准确判定制度变迁的方向,同时找准促进制度变迁的方式。

四、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

这壹问题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是:

(1)国际贸易的根源(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军事的等等)

(2)国际经济分工。

A、社会的生产力发展;B、经济社会的生产剩余;C、经济社会的分工体系;D、商品所有权制度的形成;E、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国家(地区)之间如何开展贸易:

这壹问题所涉及的主要部分是:

(1)国际价格体系

(2)国际货币制度

(3)国际交换方式

(4)国际进出口

(5)国际关税

(6)国际贸易法律(国际贸易条约、国际贸易协定等)

(7)国际贸易的国家干预

3、国际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这壹问题所涉及到主要部分是:

(1)国际贸易成本

(2)国际贸易环境

(3)国际贸易保护(如政府补贴、反倾销、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国家担保、关税同盟)

(4)国际贸易收益(价格转移、税收转移、利润转移、风险规避)

之上三个问题分别称之为:

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条件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重商主义贸易理论(15世纪初-18世纪中叶)

1、主要的观点归纳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壹形式,贸易的目的正于于增加壹国的财富总量,也即:

通过贸易形式增加壹国金银货币的总量。

(2)于壹国范围内的贸易,仅仅于于货物的交换,这种壹国内部的交换(国内贸易)且不能产生金银货币总量的增加,也即:

国内贸易不会导致壹国财富总量的增加。

(3)只有于国际贸易(本国同别的国家的货物交换)中,保持本国的货物出口大于别国的货物进口,才能导致别国的金银货币的净流入,从而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

(4)因此,壹国应坚持保护性贸易制度,采取限制进口、征收关税以及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

2、理论缺陷分析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以及建立于其上的贸易理论和政策,反映了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于此以前,实际上且未存于壹个理论化的贸易学说。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意义于于将贸易政策建立于壹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壹国的贸易活动指明了明确的目的导向。

可是,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金银财富观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们的批判。

其中,代表性的批判来自于休莫和斯密:

(1)休莫批判。

休莫指出:

于金本位制度下,金银货币的流入于增加壹国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壹国货币总量的增加,也即:

壹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于不存于货币储存的条件下,如果该国的商品供给总量没有增加,则壹国国内的物价总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结果该国的商品出口受到影响,必然陷入总量减少,而和此同时由于进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反而促进了商品进口总量的增加,导致壹国进口大于出口,结果该国向国外支付货币,从而形成壹国货币的净流出。

此时,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也即呈现了贸易不是导致壹国财富增加而是导致壹国财富减少的悖论。

可见,重商主义贸易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壹国财富增加的原因。

(2)斯密批判。

斯密于其《国富论》中指出:

壹国的实际财富且不是金银货币的存量。

金银货币只是获得物质财富的手段或媒介,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够消费的本国和外国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因此,金银货币的增减变动且不代表壹国财富的增减变动。

贸易的目的于于通过进出口以实现壹国国民财富的增加。

如果贸易仅仅停留于增加出口、限制进口方面,则贸易无益于壹国财富或国民福利的增加。

第三节优势贸易理论

壹、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1、主要的观点

于俩国生产俩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壹国于壹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和效率,另壹国于另壹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或效率,则俩国于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此时,如果俩国能够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且相互进行交换,则双方各自均能够从交换中获益。

2、实例分析

由绝对优势理论可知,俩国之所以进行贸易的原因于于俩国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存于差别,而价格差别的源泉于于各自生产的绝对优势。

正是这种差价使得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

进壹步分析表明:

只要贸易的国际价格于俩个参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贸易价格小于贸易前的国内比价),贸易就壹定能够产生价格溢出,该价格溢出构成贸易收益的源泉。

更进壹步的分析表明:

当俩国将各自的生产过程建立于各自绝对优势基础上时,所建立起来的国际分工必然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源。

斯密理论假定:

俩国仅仅于壹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实际经济中,也会存于另壹种情形:

当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中均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中均居于劣势地位(即没有绝对优势)时,那么,俩国间是否能够进行贸易?

或者当俩国实际进行贸易时,这种贸易是否能够产生贸易收益?

这些问题是斯密理论所无法回答的。

而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便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或称之为相对优势理论。

二、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

1、主要的观点

于俩国生产俩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和效率,而另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应专门生产其优势相对较大的那种商品,而劣势国也应专门生产其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则双方仍能够从交换中获益。

简言之:

“俩利相权取其重,俩弊相权取其轻”。

2、实例分析

由比较优势理论可知,既便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壹国于俩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居于绝对劣势,可是,如果俩国能够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生产且交换,则这种交换或贸易仍能够形成贸易收益。

这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国际贸易的基础仍然存于。

只不过相对绝对优势的情形而言,俩国生产的商品选择不同。

进壹步的分析表明:

于相对优势的情形下,只要俩国专业化生产,则生产的成本或价格就必然存于相对差别,正是这种相对的成本或价格差别,成为相对贸易收益的源泉。

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均有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支持自由贸易政策或不干预的贸易政策。

这成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基点。

第四节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解释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给参加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及其利益形成的根源,可是,对于诸如贸易的双方各自获得利益的范围、交换比率等是如何决定的,且未给出确切的论述。

然而,贸易实践中,这些问题是重要的,它们可能于壹定程度上影响贸易基础。

例如,有关贸易中的利益分配就可能深度影响贸易双方的动机,于某些情形下它甚至是导致贸易失败的根源。

可见,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保证贸易的正常秩序。

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结果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壹、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

1、国际交换比率是由参和贸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决定,其范围介于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间。

2、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率的大小。

不同的国际交换比率给参和贸易的各方带来不同的贸易利益。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对本国越不利,反之则越有利于本国。

3、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相互的需求强度。

如果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国际交换比率就越接近于外国的国内俩种商品的交换比率,该比率对本国于贸易中的获利越有利;反之则不利。

可见,相互需求理论的核心于于确立了壹种贸易活动的交换基准,且据以建立了贸易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该理论奠定了现代贸易的制度基础。

二、提供曲线(阿尔佛雷德.马歇尔)

所谓“提供条件”的内涵是指壹个国家于国际市场上,以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比率愿意出口和进口的商品数量组合。

提供条件是壹个同时反映供给和需求俩方面情形的壹条曲线。

如图中曲线OC所示。

由图中可知,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无论进口仍是出口的商品数量均相应增加。

可见,于国际贸易中,价格条件或称之为相对交换比率是决定国际贸易规模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之壹。

YC1C

P4

Y4

P3

Y3M

N

Y2

P1

Y1

OX1X2X3X4

如图所示:

起始于原点的光滑曲线OA便是本国于既定条件下的壹条提供曲线。

曲线上任何壹点均表示进出口商品数量的比例关系。

例如,于M点,本国为获得QY3数量商品Y的进口,愿意出口QX2数量的X商品。

原点O和M的连线表达了国际价格曲线。

当国际交换价格发生变化时,本国愿意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于N点上,本国则以数量为QX3的X商品出口换取QY2的Y商品进口。

所以,提供曲线反映了壹国于不同的相对价格条件下愿意进出口的商品数量组合。

显然,提供曲线也同时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俩方面的信息。

进壹步分析表明:

导致壹国提供曲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国民收入的变化(增加和减少)、商品结构变化、产业调整、以及国民消费偏好的变化等。

从图形分析,有俩点值得注意:

(1)提供曲线于原点和封闭经济的国内价格曲线相切,且当壹国比较优势产品为X时,其提供曲线凸向X轴;反之,当壹国比较优势产品为Y时,其提供曲线凸向Y轴。

提供曲线的曲率越大,则表示同量的出口产品所能够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越多。

Y

A’A1A2

Y2M

Y1N

OX1X2X

(2)提供曲线壹般具有正斜率,但也可能于达到壹定点之后转变为负斜率。

如图所示。

NB往回弯曲,这表明壹旦贸易超过N后,外国为追加1单位的X商品进口而愿意出口Y商品的数量逐渐下降。

之所以发生提供曲线回弯的原因是:

《1》外国不断增加X商品的进口,X商品消费量扩大而Y商品消费量逐渐减少,从而X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且可能降至Y商品的边际效用水平之下。

《2》外国不断Y商品的出口,Y产出数量扩大,从而面临边际成本递增。

Y

A’A1A2

Y2C

Y1

OX1X2X

利用提供曲线的国际贸易壹般均衡分析

下图中,OA为本国的提供曲线,OB为外国的提供曲线。

OA和OB的交点E是国际贸易的均衡点。

于均衡状态下,本国出口数量为QX的X商品,进口数量为QY的Y商品。

通过E点的TE表示均衡的国际交换价格,

Y

TET1

A

QY2

E

OQX1QXQX2X

当价格偏离TE而发生波动时,供求力量会自动促使价格回归TE的水平。

如由于某种原因,国际价格向下波动到T1时,此时本国愿意出口的X商品的数量为QX1,而外国愿意进口X商品的数量为QX2,QX2>QX1,外国存于对X商品的超额进口需求;对于Y商品,于T1的价格水平下,本国愿意进口的数量为QY1,而外国愿意出口的书库里为QY2,QY2>QY1,外国存于对Y商品的超额出口供给。

这种供求失衡必然推动X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T1向TE移动。

同样的道理,价格的向上波动也会产生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的失衡压力,从而造成价格曲线的回归。

三、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李嘉图认为,比较利益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而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则是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别。

可是,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成本差别又是如何形成的?

李嘉图对此且未给出确定性的论述。

这就使得比较利益理论不完善,而且于实际上也难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

针对李嘉图理论的上述缺陷,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形成给出了壹个新的解释。

它们的理论被称为“H-O模型”。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1)各国拥有不同禀赋、不同存量的经济资源,也即:

壹个国家的某些要素相对丰裕,而另壹些要素则相对希缺。

例如,劳动和资本于不同国家间的禀赋特征和存量分布情况是不壹样的。

劳动于壹个国家相对丰裕,但该国的资本要素可能相对希缺,同样资本于壹个国家可能相对丰裕,但劳动则可能相对希缺。

(2)由于要素的不同禀赋特征和希缺性,导致要素供求关系的不同特征。

例如,于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劳动要素的供给通常大于其需求,而资本要素则可能处于供给不足。

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存于。

(3)由要素供求机制所决定的要素价格差异,必然导致生产的成本差异。

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实际上存于着不同的要素价格相对优势,该优势也直接决定了该国不同的生产成本优势。

(4)各国能够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实现由相对优势所决定的比较利益。

例如,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专业生产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则正好相反。

(5)为了保障国际贸易中的各方均能够实现要素集约的相对优势和比较利益,应建立壹种自由贸易的环境机制和制度和政策基础。

综上所述,H-O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四、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利益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国际理论最重要的基础性理论。

古典比较利益理论有其合理的科学成分,但也存于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比较利益理论的合理性及历史意义

(1)比较利益理论使绝对利益理论得到拓展,对促进当时的国际贸易发展及其理论研究进程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性,同时也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制度变迁。

(2)比较利益理论于历史上曾经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比较利益理论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成为现代贸易的制度基础。

2、比较利益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1)且没有于根本上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原因。

(2)比较利益理论于实践上也难以很好解释现世中的贸易问题。

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根源;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非均衡以及国际贸易中剥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