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403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

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

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

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

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

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

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

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

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

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

之情呢?

(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

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

了什么?

(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

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

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

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

到寂寞了;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

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

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

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

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

说什么呢?

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

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

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

与寂寞。

(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

—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

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

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

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

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知道吗?

他曾两度做杭州

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

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

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

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板书: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

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

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

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

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

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

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

步的理解。

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

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

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

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

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

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

是这样吗?

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

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

带着你的想

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

一场大雨真的来

了!

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

——大!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

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

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

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

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

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

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

——震撼!

激动!

振奋!

惊叹!

……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

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

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____,吹走了__

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

天怎样?

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

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

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

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

声。

读——

小结:

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

舒畅!

兴奋!

……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

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

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

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

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

此时此刻,

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

醉,因景而醉。

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

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

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

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

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

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

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

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

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

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939

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

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

——背诵。

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

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出示

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

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

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

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

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

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

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

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

杭州。

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

却不见愁情。

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你从暴风雨

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

(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

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

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

(出示:

《饮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

想到——望湖楼;

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苏轼——

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

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

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苏轼

云山

雨景

雨珠

晴天

楼天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

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

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能力习惯也得到了初步培养,还感悟了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

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不

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

为了了解学生对古诗词

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

这样,

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

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

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教学中要关注

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前准备

1.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孩子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

家听听吗?

抽生背诵。

导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

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2.知道什么是词吗?

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

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

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

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

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

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让学

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语言导入,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

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

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题(课件1)。

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读的时候词牌名和

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词的题目与诗的题目的特点,并用自己

的话说出题意。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

力。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课件2)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

好吗?

请看屏幕。

(课件3)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

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

舌音;

‚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

指导朗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

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

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

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指导学生

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

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四)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

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同桌商量商量,

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如:

茅店、社林、溪桥......

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

‚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

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

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

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

生共鸣。

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

体验。

(五)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孩子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

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字,

只是青蛙在说吗?

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4)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

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

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

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

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

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

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

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

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

怎么看见了?

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

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孩子们,

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在学生自主

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

的理解和记忆。

(六)联系生活,内化情

1.你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田园词?

能读给大

(课件5)

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简介及作品,老师及时补充。

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

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

吗?

说一说。

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

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

与希望。

3.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大声

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

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