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353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涪城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绵阳市涪城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编制单位:

涪城区区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单位:

绵阳市国土资源局

技术编制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廖凯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

邓辉星区政府副区长

成员:

谭逢如市国土二分局局长

吴永区发改局局长

李雄区规划建设局局长

田孝和区财政局局长

许明光区水务农机局局长

田平区农业局局长

周玲区林业局局长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人员

编制单位: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

行政负责:

罗采裕绵阳市国土二分局局长

技术负责:

刘兴富绵阳市国土二分局耕保科科长

陈朝镇绵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野外调查:

涪城区各镇、乡国土资源所

资料汇总:

刘兴富董廷旭张莉萍

报告编写:

杨佩晔张新合李才全

报告校核:

王建华蒋溢董廷旭

图件编绘:

杨佩晔张新合王建华可华明

资料提供:

区规划和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交通局、区计生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旅游局,涪城区各乡(镇)人民政府。

 

目录

前言1

第一节涪城区概况2

第二节规划目的3

第三节规划任务4

第四节规划依据4

第五节规划原则6

第一章规划背景8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8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趋势11

第二章规划目标13

第一节规划的主要目标13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4

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14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8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4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24

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25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28

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8

第二节强化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29

第三节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31

第四节保障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用地32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32

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7

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37

第二节生态屏障建设用地安排39

第三节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39

第七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规则41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41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42

第三节林业用地区43

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4

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区44

第六节风景旅游用地区45

第七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6

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47

第一节农用地整理47

第二节农村居民点整理47

第三节土地开发48

第四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48

第五节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48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50

第一节耕地与基本农田指标调控50

第二节建设用地指标调控51

第三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52

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52

第十章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54

第一节地震灾害影响54

第二节灾后重建用地规模安排54

第三节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55

第四节土地整理复垦计划56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安排58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58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58

第三节近期补充耕地计划5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0

第一节行政措施60

第二节经济措施61

第三节法律措施61

第四节技术措施62

第五节社会措施62

附表63

表I.1涪城区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63

表I.2涪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64

表I.3涪城区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65

表I.4涪城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65

表I.5涪城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66

表I.6涪城区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67

表I.7涪城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68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目标,从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阳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绵阳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其他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安排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和灾毁土地整理复垦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涪城区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辖16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55390.7公顷。

第一节涪城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

涪城区位于绵阳市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4°54',北纬31°16'~31°48',幅员面积553.9平方公里,东隔涪江与游仙区相邻,南接中江县,三台县,西靠德阳市罗江县、安县,北连江油市。

涪城区境内地貌为丘陵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693米,最低海拔410米。

丘陵地带较为平缓,呈条状分布,一般相对高差不超过50米,且以浅丘面积较大;平坝主要分布于涪江、安昌江沿岸。

全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C,年日照1298.1小时,年无霜期272天,年平均降雨量963.2毫米,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年平均雾日51天。

区内平坝、河谷地带多冲积土,丘状台地和丘陵地带多黄壤、紫色土,农田灌溉条件较好。

丘陵地带有竹木和果树,平坝地带有蚕桑。

涪江、安昌江流经境内东北。

境内资源有砂金、石灰石、石英石、粘土、天然气、石油、盐、卤水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涪城区是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绵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和商贸中心,全区幅员面积的46.2%属绵阳城市规划区。

涪城区共辖16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141个村民委员会。

截止2005年末,总人口62.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2.1万,农业人口20.6万。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1亿元,第二产业94.15亿元,第三产业70.53亿元,产业结构比为4.9:

54.4:

40.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233元。

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元,比上年增长6.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元,比上年增长8.6%。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第二节规划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涪城区土地利用的控制性指标,结合涪城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编制《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通过规划,加强对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点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防止浪费土地,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复垦整理全面开展,宜农土地后备资源适度开发,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实现涪城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规划任务

本规划根据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严格落实上级下达土地利用任务,确定全区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区域内各业、各类用地,合理安排区域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本规划是落实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是涪城区区域内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的基本依据。

第四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水资源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8、《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10、《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厅发【2008】138号)

11、《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2、《2006年绵阳市统计年鉴》

13、《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

14、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通知(绵府函【2010】42号)

15、《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16、《涪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

17、《涪城区“十一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8、《涪城区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2008-2010)年》

19、《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21、《关于制定涪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说明》

22、涪城区有关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报告。

第五节规划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保证本地区粮食安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正确处理规划控制与市场调节、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重大关系,突出重点,有所创新,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全区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大向内涵挖潜的转变,促进全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耕地的用途管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以内涵挖潜为主,切实改变外延扩张的传统用地方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统筹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布局。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区发展总体战略,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客观评价土地利用的安全性,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引导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自然、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逐步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资源结构、质量

1、土地资源结构及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绵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末,涪城区土地总面积55390.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1213.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1415.6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2761.3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4.41%、20.61%和4.98%。

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0452.7公顷,园地面积为6942.3公顷,林地面积为7263.7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6555.1公顷。

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0239.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059.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16.2公顷。

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1481.1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280.2公顷。

(见表1-1)

表1-12005年涪城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公顷、%

土地

分类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其他

土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它

农用地

小计

城乡建

设用地

交通水

利用地

其它建

设用地

面积

41213.9

20452.7

6942.3

7263.7

6555.1

11415.6

10239.8

1059.6

116.2

2761.3

比重

74.41

36.92

12.53

13.11

11.83

20.61

18.48

1.91

0.21

4.98

上一轮规划从1997年实施至2005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1-2:

表1-2涪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

单位:

公顷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其它用地

合计

1996面积

27637.8

2325.3

7433.6

6666.1

11327.9

55390.7

2005面积

20452.7

6942.3

7263.7

10239.8

10492.2

55390.7

变化量

-7185.1

4617.0

-169.9

3573.7

-835.7

——

年均变化量

-798.3

513.0

-18.9

397.8

-92.86

——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建设用地不断的增长,涪城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城镇规模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住房面积的增加等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未来建设用地也必然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土地资源质量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质量有下降趋势。

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土地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和经营,造成耕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蓄水保墒能力差、有效灌溉面积减少。

造成地力下降的原因,首先是施用化肥过量,有机肥投放不足,用肥结构不合理;其次是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三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各种污染。

二、土地利用布局分析

截至2005年,涪城区耕地面积为20452.7公顷。

耕地主要分布在离城区较远的乡镇,其中永兴、塘汛等乡镇分布较少。

从构成上看,灌溉水田11079.7公顷,占耕地面积54.17%,主要以吴家镇、磨家镇、城郊乡分布较多;水浇地96.1公顷,占耕地面积0.47%,主要以石塘镇分布最多;旱地9276.9公顷,占耕地面积45.36%,主要以吴家镇、杨家镇等乡镇分布较多;从空间分布的坡度级来看,全区耕地分布于0°-2°有7048.0公顷,占34.46%;2°-6°为4841.2公顷,占23.67%;6°-15°为5115.2公顷,占25.01%;15°-25°为2251.8公顷,占11.01%;大于25°的为1196.5公顷,占5.85%。

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城郊乡、石塘镇、青义镇、塘汛镇、永兴镇等,城郊乡、石塘镇土地总面积有一半在绵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周边辐射功能强,建设用地数量增长较大;石塘镇、塘汛镇、永兴镇和青义镇作为绵阳航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新兴工业园区及科教园区所在地,是绵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投资力度较大,建设用地增长较快。

三、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涪城区现有其他土地2761.3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5.0%。

其他土地中,需保持原状的河流、滩涂、裸地占70.5%,荒草地占29.5%。

区内土地垦殖率为36.9%,土地农业利用率74.4%,耕地复种指数为2.0,土地建设利用率20.6%,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涪城区单位农用地总产值2.04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144.3万元/公顷,均高出四川省及绵阳市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涪城区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但是,区内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1、人均耕地少,可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少

2005年末,涪城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9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4亩的平均水平,居绵阳市最后一位。

全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较少,新增耕地潜力有限。

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和推进耕地保护和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2、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2005年末,全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6450公顷、3688.9公顷,人均城镇用地面积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153.2平方米、179.1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量偏大,布局分散,用地粗放,迫切需要从内涵挖潜入手,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缓解用地空间不足的矛盾。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趋势

涪城区未来土地利用主要面临四大趋势:

一是耕地保护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为确保粮食安全,将采取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界定城镇扩展边界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二是土地利用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必须彻底转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使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

三是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将逐步加大。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都有赖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

规划期间,涪城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必将越来越大。

四是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高度重视。

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加大对土地生态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强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规划的主要目标

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涪城区土地利用须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涪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实施保护与保障并举、集约挖潜和统筹协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全面实现协调发展和集约节约利用的目标:

——协调发展。

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实施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生态安全三个策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使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集约节约利用。

以保障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为目的,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实施建设用地理性增长、建设用地内部挖潜等策略,以规划定布局,实施有序利用,以项目定土地,实施高效利用,以投资定面积,实施集约利用,从规模、结构和时序上强化对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全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4%以上,至2010年末,全区GDP达到333.27亿元,人均GDP38483元;2020年末,全区GDP达到1235.51亿元,人均GDP116467元;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形成新格局。

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区人口为86.6万,城镇化率为80%,城镇人口69.3万;到2020年人口为106.1万,城镇化率为85%,城镇人口90.2万。

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1、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2005年耕地面积20453公顷。

2010年耕地保有量14343公顷。

2020年耕地保有量13343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613公顷。

(见表2-1)

表2-1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单位:

公顷

地区

2005年耕地面积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010年

2020年

涪城区

20453

14343

13343

11613

2、建设用地指标

200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1416公顷。

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173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0562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675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15平方米。

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410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2729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95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14平方米。

(见表2-2)

表2-2建设用地指标

单位:

公顷

地区

200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

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

总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总规模

城乡建

设用地

规模

城镇工

矿用地

规模

涪城区

11416

11735

10562

6752

14105

12729

9500

3、园地指标

2005年园地面积6942公顷。

2010年园地面积8060公顷。

2020年园地面积9721公顷。

(见表2-3)

表2-3园地指标

单位:

公顷

地区

2005年园地面积

2010年园地面积

2020年园地面积

涪城区

6942

8060

9721

4、林地指标

2005年林地面积7264公顷。

2010年林地面积7320公顷。

2020年林地面积7390公顷。

(见表2-4)

表2-4林地指标

单位:

公顷

地区

2005年林地面积

2010年林地面积

2020年林地面积

涪城区

7264

7320

7390

5、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20公顷,建设占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