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07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

本段使用了描写、记叙、抒情表达方式。

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1)齐读本段

(2)分析: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

异"

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

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三段,__一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

___第二、三段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

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

再写“奇山”,以___负_____、__竞______、__轩邈______、___争_____、______直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泉声______、_____鸟声___、___蝉声_____、___猿声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①.欲穷其林。

()猿则百叫无绝()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③.果如鹤唳云端。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

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

________________

②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2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字,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世称,有《》传世。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

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

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戚戚(0汲汲()

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辄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4)短褐穿结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

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

因此)

C.既醉而退(既:

已经)

D.以此自终(以:

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陶渊明(或陶潜)五柳先生

6.shì

zhé

7.

(1)有人

(2)墙(3)希望(4)破、坏

8.B9.B

10.

(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25诗词曲五首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 

你会读吗?

烂柯kē人 

 

侧畔pà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寥liá

o落 

惶huá

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婵chá

n娟juān 

踌chó

u躇chú

(2)、 

请你记住:

销:

销蚀。

将:

拿起。

磨洗:

磨光洗净。

折戟:

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干戈:

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

荒凉冷落。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

宫殿。

把酒:

端起酒杯。

不胜:

经受不住。

何似:

哪里比得上。

何事:

为什么。

婵娟:

指月亮。

绮户:

雕花的窗户。

经行:

经过

长精神:

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

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

自幼好学,博览百家。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后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

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

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

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

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

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B探究质疑《赤壁》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

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

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4、探究质疑。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

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议论历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

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

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

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

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4、探究质疑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

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