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087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docx

周叔叔讲《论衡》中的故事

周叔叔讲故事_——《论衡》中的故事

      周叔叔从来不专心做一件事。

困顿了,也不能仅是困顿,得找活儿干。

从今天开始,边读书边整理故事给大家看。

有兴趣的随时来看这篇日志。

      最近行动和内心都比较受限,困顿。

困顿的时候读书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读了一本几年前就想读却不敢动手的书:

《论衡》。

相信来看我日志的绝大多数朋友听过这名字,但没读过原著。

不是因为你书读得少,是因为这书确实象个大口袋,掉了太多的典故,读起来头大。

但是过去没读,不意味着将来不读,等你越来越老的时候,你想吸取的智慧,这书里就都有了,所以你可能会找来看看这东西。

为方便你将来读,我花点儿力气,把书中涉及的我认为难懂的或需要普及的故事整理出来,算是给来看我空间的朋友作点儿贡献哈。

当然,你实在连故事也没兴趣,我也不怪你,还是欢迎你点击。

《逢遇篇》

导读:

解释人的“命”。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仕宦遭遇。

人的地位与才能操守没有必然关系。

常见的社会现象是:

有才华和品德高尚的人得不到机会,流落到社会的下层;才能和品德都一般的人得到机遇,处在社会上层。

这是由于每个时代都有它选举人才的标准,也有它人才进取的道路。

故事一:

关于伍员、帛喜的故事

原文: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

原文含义:

伍员和帛喜都在夫差手下任事,帛喜受到尊重,伍员却被诛死,这是不同操守的人同在一个主子手下效力的例子。

故事:

伍员(读“云”),最为大家熟悉的叫“伍子胥”,本是春秋末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往吴国,经过奋斗成为吴国大夫。

后来率领吴兵攻打楚国获胜,将楚平王鞭尸三百。

吴王夫差攻破越国后,越王求和,伍员谏议不能从和,要彻底毁了越国。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同为楚国到吴国去做了太宰的人帛喜(更常见的写法是:

伯嚭,读“丕”),受了越王的贿赂,向吴王进谗,使得和议成功。

后来伍子胥被诛灭。

再后来越国灭了吴国,帛喜以不忠被杀。

故事二:

关于伊尹、箕子的故事

原文:

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

原文含义:

世上有品德同样好,但遇到不同的主子,也会有得到赏识和不得赏识的区别。

典型的例子是伊尹和箕子。

这两人都有才能,但伊尹当了相,箕子却沦为佣人,那是因为伊尹遇到了商汤这样的贤明君主,而箕子遇到了商纣这样的昏君。

故事:

伊尹,名伊,尹是他的官名。

传说他原本是汤王妻子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隶。

后来受到汤王的重用,辅佐汤灭了夏,因为立了大功被任作“阿衡”(宰相)。

箕子,名胥余。

商代贵族,官至太师,封于箕地,被称为“箕子”。

见纣王昏庸无道,箕子规劝纣王行王道,纣王不听,箕子装疯为奴,后来仍被囚禁。

故事四:

与尧、舜、禹禅让有关的故事

原文:

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

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

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

……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原文含义:

有大才的臣子和有大才的君主相遇,仍然有被不被赏识的问题。

典型的例子就是舜和许由,太公和伯夷。

舜和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在尧统治时期并且都见过尧,但是舜当了帝,许由却归隐山林;太公和伯夷都是周国人,都被武王召见,但太公后来受封,伯夷饿死了……在舜当王的时候,皋陶佐政,北人无择隐居了;禹当王的时候,伯益辅佐,伯成子高愿意务农也不参政。

故事:

王位的禅让一直被我们当作美谈传颂,但在当时却并不一定被所有的人认可和接受,甚至有的人宁愿务农,宁愿饿死也不当王。

在尧当政的时候,舜和许由(又名许繇)都很了不起,很有才能。

尧想把帝位传给许由,许由却逃到箕山去务农也不愿意接受。

尧就退一步,让许由做九州的长官,许由听到后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别让这事脏了我的耳朵。

后来帝位就传给了舜。

在舜统治的时候,也有两个人很了不起,一个是皋陶(读作:

高姚),一个是北人无择。

舜想把帝位传给无择。

无择知道后说:

“天哪,舜帝的行为太不可理解了,他自己本是个普通农民,由于去尧门下走动得了帝位,还想以他这种行为羞辱我,我对这种事感到惭愧!

”于是投河自尽了。

留下的皋陶成为掌管舜时刑罚的官员。

禹统治时,重用助他治水成功的伯益(名叫大费,善于狩猎畜牧,嬴姓祖先)。

另一个有才能的人伯成子高,本来在尧统治时就被封为诸侯,这时候看到禹操守不好,就对禹不满,辞官务农去了。

即使到了周朝,这类似的故事仍在上演。

姜尚(吕氏,名望,又字子牙,俗称太公)和伯夷就是典型。

姜太公虽然隐居在渭水河边,但征服天下的心愿一直存在,后来受到周武王重用,遂不顾传统道德,助周灭商,因此还领受封地在齐。

而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反对周灭商。

周成功后,伯夷拒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成为儒家推崇的道德榜样。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能人。

能人能否受到重用,有好的结局,并不因为他们的才能和道德,而是决定于:

他们的道德才能与当世的君主主张是否一致。

 

故事五:

子贡与马圄之说的故事

原文:

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

吹籁工为善声。

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

原文含义:

在“说”和“听”之间的关系也要闹清楚。

“说”没有好不好,关键在于听的人认为好不好;品德也没有贤不贤,关键在你的主人认为你贤不贤。

所以,你想做好的方面的事情,但你的主人不想作好的事情,你就不会受赏识;做坏事的人在想做坏事的主人那里,也不会被讨厌。

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的马走在田间,把农民的庄稼吃了,农民就把他的马扣下不让走。

孔子让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去讨要。

子贡跟农民讲了一大堆仁义道德的道理,农民不理会。

这时候,马夫去跟农民交涉,只讲了几句话,农民听懂了,认为马夫比子贡讲的有道理多了,就把马还了。

本来有一个吹竹器的乐人,吹奏得非常棒,但是越王听着就烦。

换了一帮人为越王演奏俗不可耐的声音,越王却非常高兴。

故事六:

“窃簪”与“鸡鸣”的故事

原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

……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簿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称。

原文含义:

有的人根本没有一技之长,但也能取得主子的赏识,“窃簪”和“鸡鸣”的人就是这样。

还有的人,连奸巧之行为也不会,就是因为长相,也能得宠。

故事:

春秋时,齐楚交战。

楚军三战三败。

这天夜里,楚将子反手下一个善长偷盗的将领偷偷潜入齐军,偷走了齐军将领的发簪。

第二天齐人才发现,他们被吓坏了,赶紧撤军。

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被秦留下工作,秦昭王想杀了田文。

一天夜半,孟尝君带领一伙食客逃往边境函谷关。

按秦的规定,守关士兵必须看到天亮鸡叫才能开关门。

这时候,食客中有一个人学起鸡叫来,引得周围村子里的鸡跟着打鸣,士兵以为天亮了,就开了城门。

孟尝君趁机溜出关去,摆脱了秦兵的追讨。

这些人都还算有点讨奸的本事。

另一些人连讨奸都不会,只因为长相受宠。

比如,汉惠帝的时候有个叫籍儒(又叫闳儒)的人,因为长得貌美,天天与惠帝同吃同睡。

还有个叫邓通的人,受到汉文帝的宠爱。

这是因为有一天汉文帝做了个梦,梦见黄头郎推他上天。

梦醒后就派人到处寻找跟梦中长相一般的人,最后在四川乐山找到了邓通。

于是邓通受宠。

故事7:

周之仕不遇者的故事

 

原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

人或问之:

“何为泣乎?

”对曰?

“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

”对曰:

“吾年少之时,学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尝一遇。

”仕宦有时,不可求也。

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

原文含义(故事):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当官的人,总是不被赏识。

到年老头发都白了时,在路上哭泣。

有人问他:

你为何哭呀?

他说:

“我出仕为官,但总是不受重用。

到现在年老了,没有机会了。

所以哭呀。

”人又问他:

你为什么会总是没有机会呢?

他说:

“我年少的时候,学文化,等到学得差不多了,去求做官,君主却重用年岁大的人;好不容易等到用老人的君主故去,新君主上位,他却喜欢重用会武的人。

于是我又改学武。

等到我武艺学得差不多了,重武的君王又死了;少主上位,却喜欢用年轻人,这时候我又老了。

所以我这一辈子都没遇到好机会,得到赏识。

这个故事说明,做官为宦的事情可遇不可求。

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不然就永远得不到赏识。

故事八:

禽息与百里奚,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

原文:

禽息之精阴荐,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

原文含义:

禽息和鲍叔牙的灵魂推举帮助他们的朋友得到赏识,这样不求自得的机会,就叫“机遇”。

故事:

禽息是秦穆公时的大夫。

他向穆公推荐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可以重用。

穆公不信,拒绝了。

于是他就撞死了。

这事感动了秦穆公,百里奚受到重用。

秦国强大起来。

鲍叔牙在齐国很有名气,以知人被称道。

齐桓公任命他为领导_宰。

他拒绝了,推荐了管仲。

桓公任命管仲为相,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是“机遇”:

凡是求来的,就不是机遇。

机遇指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机会,犹如有天助之。

故事九:

关于嫉妒和毁谤的故事

原文:

古贤美极,无以卫身。

故循性行以俟累害者,果贤洁之人也。

极累害之谤,而贤洁之实见焉。

立贤洁之迹,毁谤之尘安得不生?

弦者思折伯牙之指,御者愿摧王良之手。

何则?

欲专良善之名,恶彼之胜己也。

是故魏女色艳,郑袖劓之;朝吴忠贞,无忌逐之。

戚施弥妒,蘧除多佞。

是故湿堂不洒尘,卑屋不蔽风;风冲之物不得育,水湍之岸不得峭。

如是,牖里、陈蔡可得知,而沉江、蹈河也。

以轶才取容媚于俗,求全功名于将,不遭邓析之祸,取子胥之诛,幸矣。

孟贲之尸,人不刃者,气绝也。

死灰百斛,人不沃者,光灭也。

动身章智,显光气于世;奋志敖党,立卓异于俗,固常通人所谗嫉也。

以方心偶俗之累,求益反损。

盖孔子所以忧心,孟轲所以惆怅也。

原文含义:

古代那些品德极好的贤人,也没办法保全自己(不受前边讲的六种毁谤和伤害)。

那些不怕毁伤、嫉妒,本着自己本性做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良。

反之,本着自己本性做人,怎么会不被嫉妒、毁伤呢?

善于弹琴的伯牙、善于驾马的王良,都会被人嫉妒。

因为常人憎恨比自己优秀的人,想独占优秀的名声。

所以,魏国有美女,郑袖就想办法把鼻子给她割了;朝吴忠贞于君王,费无忌就把他驱逐了。

谄媚争宠的人多嫉妒,讨好奉承的人多巧语。

所以周文王被囚,孔子被困是可以理解的;屈原为什么投江,申狄为什么沉河,也就不足怪了。

才能和品德超群的人去求得一般人的喜爱,向庸官求取功名,不受到邓析、伍员那样的灾祸,已经是不错了。

有才能和道德高尚的人什么时候才能不被嫉妒呢?

孟贲的尸体不再被砍杀,是因为已经断了气;烧完的灰再多,人们不再浇水,是因为火焰已经熄灭了。

稍微做点事情就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光彩照人;有志向的人在同类人中显得高傲,在一般人中显得特别优越,这本来就容易被有学识的人所嫉妒。

以正直的心受到常人嫉妒,想求取好处反遭损害,这也是先贤们担心的世态。

故事:

这段话包含的典故较多。

一.     伯牙和王良

伯牙,姓俞,名瑞,春秋时楚国人,精于琴艺。

他在晋国任职。

在回荆州探亲的途中,走到汉阳(一说石首),歇下来弹琴,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之心境。

突然他发现一个樵夫在歇担倾听,他就问樵夫听到了什么。

樵夫叫钟子期,对他的琴意大加阐发,其中最让伯牙感动的是,樵夫说:

你的志向很高远呀,从你的琴声听得出,你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认为,钟子期是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的人。

二人遂结为挚友,后世把这样的挚友称为“知音”,即来自于此。

再后来,钟子期病故,伯牙悲痛难忍,在钟子期墓前把琴摔了,从此不再弹琴:

恨无知音赏。

王良,春秋时晋国公卿赵襄子(三家分晋的重要人物)的马车夫,传说中最善于驾车的人。

据说他驾车不需要马鞭之类的,马儿能与他形神统一,快慢有致,转圈象拿规尺划圆一样,总之,王良是靠意念在驾马。

王良死后,天帝把他征为车夫,所以天上有了“王良星座”。

王良能为天帝驾车也很不容易。

子路为孔子驾车跑了很多地方,受孔子影响的子路也很讲究,临死前还很注意礼节形象,把帽子扶正了。

但在孔子看来,这也不足以超越王良的驾车技术。

最终天帝选择了王良。

二.     郑袖和魏女

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姬,非常聪明,也非常美貌,但因为自己美貌,就嫉妒别人的容貌。

魏国为了讨好楚国,给怀王送了一个美女,比郑袖漂亮。

郑袖表面上善待魏女,背地里却想招坏事。

她告诉魏女:

在怀王面前,得把鼻子捂住走路行事。

怀王很奇怪,问魏女为啥总是在他面前捂住鼻子。

郑袖解释说:

“她嫌你臭呀!

”楚怀王下令把魏女的鼻子割了。

传说郑袖还迷恋楚国帅哥屈原,但屈子不理会,她便诬告屈原,怀王把屈原放逐,令屈原郁郁不得志。

她还干了最大的一件坏事,改变了历史:

收受贿赂,干预朝政,放走张仪,终于让楚国灭了。

三.     朝吴和无忌

朝吴本是楚国人,为楚平王效力,得到楚王信任。

费无忌是楚国大夫,见到朝吴受到重用,产生嫉妒,于是向楚王进谗言,诬告朝吴。

(诬告的事情怎么总是发生在楚国呢,因为楚人自古以来多疑。

)朝吴被驱逐出楚国,到蔡国做了大夫。

四.     周文王被囚

周文王,传说是黄帝的后裔,后世名之为“姬昌”。

出生于宝鸡歧山,继承了家族“西伯”(西方诸侯之长)的位置。

在任上,他重视发展生产,礼贤下士,网罗人才,种种迹象表明他有攻打宗主国商的意思。

商的大臣崇侯虎发觉事头不对,就向纣王报告了。

纣王把姬昌从陕西调到河南,囚居在河南汤阴北叫“羑里”的地方。

文王被囚后,研究伏羲氏传下来的关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取得了很大成就,据说《周易》就是他这时候推演出来的。

五.     屈原投江、申徒狄沉河

屈原,名平,字原。

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有才华,得到楚怀王赏识,做了“左徒”,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发展方针,相当于发改委了;发布政令,相当于政府部门了;接待外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典型的外交部了。

太能干的屈原招致了朝中大夫、怀王宠姬、国外政敌多方面的毁谤攻击。

怀王又是个昏庸的君主,不仅疏远屈原,还把他放逐到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

眼看祖国日益衰落,即将被秦所灭,自己的报国之志无从发挥,忧心如焚的屈原最终难以自持,抱起大石头,跳进了汩罗江。

申徒狄,商纣时人。

据说他见到纣王无道,便向纣王谏议。

纣王不听,他便抱起石头跳河了。

他要跳河还是事先做了宣传的。

崔嘉知道他要跳了,便去劝他:

你那么聪明有德行的人,应该是老百姓的父母呀,现在你看到一个人要跳河了,能不去救他吗?

申徒狄就做了“最后一次演讲”:

夏桀杀了关龙逄,灭了;纣王杀了比干,也要亡国。

不是我不救这个要跳河灭国的纣王,不是没有好的办法,而是他不用我呀!

(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说完就跳了。

六.     邓析、伍员(前已讲过,略)、孟贲

邓析,春秋末郑国大夫,法家先驱。

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当时,郑国是贵族子产当政。

子产也是较早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人,他最大的贡献是“铸刑书”:

把传统的刑法写下来,铸在鼎上(便于向人民宣传,不被贵族随意更改,是不是具有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意思?

)。

但邓析这个人非常聪明,收集了大量民间意见,专门与子产做对。

当然当时与子产作对的郑国人占多数。

他们在交通要道非法聚集,子产就下令:

不准在人多的地方贴海报。

邓析就改用写匿名信的方式作反动宣传;子产又下令不准随便投递上访信件,邓析又改为把信夹在其他物品中传播(有点儿象月饼里夹个起义的宣传册哈?

智慧是延续的。

)。

不仅如此,邓析还自己制定了一部刑法,把它写在竹简上(以与子产铸在鼎上相对,肯定是没钱自个儿铸鼎了。

),称为《竹刑》。

邓析的主张是:

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打官司解决,打官司胜了就是真胜了,不管道义礼节、事实真相什么的。

这造成了郑国人思想的混乱:

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要争得赢官司,就好象是对的。

子产后来把搅乱人们思想的邓析杀了,并根据鼎刑,施以戮尸的刑罚。

大家看了邓析的主张,有什么感觉?

要不我就再奖励一个他关于打官司的故事。

郑国有一个富人淹死了,有人捡了尸体。

富人的家人想买回尸体去,但得到尸体那人趁机敲诈,要了个高价钱。

富人家人找到邓析,要他出主意。

他说:

“放心吧,他找不到其它要买这尸体的人。

”拿到尸体的人听了担心赚不到,于是也去找邓出主意。

邓说:

“放心吧,他在其它地方买不到这尸体了。

”(这是不是有点儿象现在的律师:

吃了原告吃被告呀?

占不占理,律师都会接下你的业务。

)邓析帮人出主意,还开创了律师收费的传统:

大的案件用一件大衣作报酬,小的案件用一件短衣作报酬;学习打官司也要用衣服作报酬。

这样,郑国的人献出各式各样的衣服向邓析学习打官司,

孟贲,战国时的大力士,传说他在水里能逮住蛟龙,在岸上能逮虎兕。

但后来与秦武王比试举鼎,折断了膝盖骨死了。

故事10:

关于谣言力量强大的故事

原文:

垤成丘山,污为江河矣。

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

原文含义:

小土堆也能垒成山,小河沟也能汇聚成江河。

那么关于市上有虎,曾参杀人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把玉当做普通石头,把珍珠当做砾石,也没什么奇怪的。

故事:

战国时,魏国人庞恭问魏王:

“如果有人告诉你集市上有老虎,你信不信?

”魏王回答:

“我不信。

”“两个人说呢?

” “我也不信。

”“三个人说呢?

” “那我信。

”庞恭说:

“世本无虎,三人言而成虎。

”这就是“市虎之讹”。

投杼之误:

有个与曾参同名者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了人。

她不信,仍然继续织布。

接连又有两个人来报信,她就相信了,于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墙逃跑。

德行高尚的人往往认为只要自身清白,谣言不可畏。

但现实生活中,谣言的破坏力极强,谣言传久了,就会有很多人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