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227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单元生物的演变

  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生物的演变”这一单元将启发学生探索生物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发现会拓展学生们了解认识生命的新视野,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更大兴趣.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措施

  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时安排:

  化石2课时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2课时

  谁能生存下来2课时

  自由研究2课时1、化石

  教学目标

  .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或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这说明它的食物是树叶等。

  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不同。

这里以个人观察为主,记录两个不同年代的马的化石的不同点,复原图的不同点,记录观察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

从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骨胳粗壮、高大,脖子骨胳变得稍长一些,尾巴骨胳变得稍短一些。

  从复原图看,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变得肌肉发达一些,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表现出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也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

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齿有没有一定的变化。

  .从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态的变化比较明显,然而许多细节难以描述。

此环节安排学生观察三趾的马前肢化石与单趾的马前肢化石,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生物的演变。

这两个化石明显的不同是三趾与单趾的变化。

  .小组观察交流活动。

观察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化石。

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并把这个变化记录在课本第7页。

  .集体汇报研讨,将共同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根据汇报情况修改表格,有利于提炼前肢变化的主要根据。

  .阅读课本第8页的小资料,将前面获得的结论与与之对照,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答案。

  .拓展与应用。

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第8页。

  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他们自古以来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跟马一样,古代的象只有小猪那么大,它们是怎么变成今天的超大动物的呢?

你们可以象研究马的发展史一样研究大象的发展变化进程。

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研究它的发展史。

  探究指导与要求:

  ⑴小组商讨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想研究的动物。

  ⑵如果选择的动物研究中难度太大,可以在研讨过程中改换一次研究的对象。

  ⑶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或主题。

  ⑷要求用一至四张16开的白纸将小组所研究的动物发展进程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⑸办报的形式可是自己画图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贴拼图式的;或电脑绘制的。

同一小组最好能统一形式,以便展出。

  将小组计划或安排进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订计划。

  课外完成任务,并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出。

  谁能生存下

  教学目标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相关。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课时

  .吃花生实验。

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

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

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

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

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

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

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

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

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

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

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

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

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

想了解一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谈论地雀与达尔文。

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

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

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

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

达尔文正确地推测: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

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进化神速的证据。

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XX、XX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达尔文故事会。

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永远的探索。

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

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

人从哪里来?

生命从哪里来?

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

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

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09~18821859进化论主要理论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惊世巨著经典理论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

  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办有关恐龙或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

  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恐龙拼装木质模型、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相关。

  .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

  。

  课时

  课前检查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的情况。

  .学生交流汇报所认识的恐龙及其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探讨关于恐龙感兴趣的问题,对其灭绝原因进行初步讨论。

  .阅读资料,汇报课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猜测。

根据汇报板书原因环境变化后果

  种猜测,气候变冷植物死亡草食恐龙先死

  食物缺乏肉食恐龙相继死亡

  第二种猜测,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洪水泛滥恐龙大量死亡

  第三种猜测,新星爆炸高能辐射恐龙与同时期生物大量死亡

  第四种猜测,小行星撞击地球爆炸恐龙大量死亡

  .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些猜想?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释。

  思考科学家的猜测有什么证据。

从原因查找,猜想中的原因是否在地质年代有化石或其他遗迹证明,例如那个年代火山活动的痕迹、小行星撞击的陨石坑;环境变化的依据,例如植物大量死亡的化石等,总之查找证据是科学验证的唯一渠道。

这中研究是很艰辛复杂的工作,学生利用信息源等间接资料,研究哪中猜测更有道理。

  最后明确自己同意哪一种猜测,或提出自己的猜测。

  .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已灭绝动物——渡渡鸟,毛里求斯的国鸟。

  濒危的动物——虎由于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致使许多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

还有更多的例子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许多实例。

  .讨论恐龙和其他物种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人类的过度活动和对自然的破坏是目前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

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我们应善待生命,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第二课时

  .用拼装木质模型材料、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拼装恐龙及其生存环境、风景等简单模型。

可以将学生分为翼龙组、暴龙组、圆顶龙组、剑龙组、冠龙组、鸭嘴龙组甲龙组、角龙组等,一个小组拼一种有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模型。

  如果不便准备制作材料,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画出一个不同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图。

  此活动要不断改进、补充资料等,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分小组整理搜集的资料,办有关恐龙的资料图片及模型展。

  ⑴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资料图片以展版展出,评出名次。

  ⑵将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名次,并集中观赏。

  ⑶两个名次累加,评出优胜小组。

给予一定奖励。

  二单元月球

  月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

  课时

  .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提问:

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

  教师提问:

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

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教师提问:

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

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

  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

  .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

  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

  .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设性解释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

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

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

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

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4.进行验证试验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

  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

  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

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5观察月球

  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

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

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

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指南针、自制六分仪、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

  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提问:

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

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导入新

  二、制定观察计划1.提问:

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师指导:

  )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

  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

  ②介绍记录表格:

  日期时间月球明亮部分形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00

  00

  0:

00

  ……

  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

从晚上18:

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

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

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

  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二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提问:

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

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集体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教师提问: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

  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

  小组讨论:

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

怎样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

连续观察多少天?

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

  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

  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

  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

  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

  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

3.课后拓展

  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

6月相的成因

  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

  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课时

  .提出研究问题

  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提出研究问题:

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研究假设

  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

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

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

  .设计模拟实验

  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

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进行模拟实验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汇报实验情况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

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

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

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

要怎样修改?

  .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让学生思考:

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提出研究问题

  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提问:

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

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谈话:

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

3)播放影像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

  .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

  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

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

  …………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课时

  .提出研究问题

  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并且解释诗歌的意思。

  让学生讨论:

诗中所说的月光是月球本身发出的光吗?

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形成研究假设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并且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与月亮有关的诗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

  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