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591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docx

黄浦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

黄浦区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

高三历史试卷

2006年1月11日下午

(满分:

100分完卷时间:

90分钟)

考生注意:

1.试卷分为两部分:

分叉部分和公共部分。

分叉部分分为A题和B题,A题为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回答,B题为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回答。

2.使用电脑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否则一律不给分。

3.考生必须选择A题或B题,如果不选将视作选A题,如果多答或交叉答题,也将视作答A题。

第Ⅰ部分分叉A题

(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回答)

一、选择题(10道,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我国古代,人们称月食为“天狗吃月亮”、称彗星为“扫把星”,赋予某种不祥、凶兆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在于:

(C)

A.自原始社会以来的种种不祥的传说B.统治者的大力宣扬、欺骗

C.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D.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2.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当时的

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遭到反对

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3.《文献通考》载:

“古今称国计之福者莫如隋。

”但隋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其最主要的原因

是:

()

A.世族占有大量田产B.对农民剥削很重

C.开凿大运河耗资巨大D.隋炀帝的暴政

4.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

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

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5.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A.汉初大封同姓王B.唐玄宗增设藩镇

C.宋太祖在各地设转运使D.明朝分封同姓藩王

6.我国今天的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等,这种构成的格局基本形成于:

()

A.南朝B.唐朝C.南宋D.明朝

7.下列古币中,你认为属于假币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时,乡间流行这样一句话: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大量增加赋税B.商人、高利贷者对农民大肆盘剥

C.粮食丰收,粮价下降D.鸦片走私使银贵钱贱

9.厦门的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外国人可以在岛上租地造屋,最早能追溯到:

()

A.1840年B.1843年C.1856年D.1861年

10.某中学高三文科班同学围绕“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农民起义”的主题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有同学将讨论情况进行了记录整理。

其中对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有四种看法,正确的是:

()

A.教义一致B.改造利用C.继承发扬D.完全不同

二、简释问答题(3道,共2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

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

材料一中的权钱,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西安,上刻阴文“第十七重四两”,是迄今发现与存世的同时代权钱中唯一的一枚。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中可以发现哪些历史信息?

(2分)

⑵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各自所起的社会作用。

(4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分)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摘自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三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中可以发现作者提及了哪两种赋税制度?

(2分)

⑵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1分)

⑶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赋税制度的?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分)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1年)

约2300

87

13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概括英、法、俄、美四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

(3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俄差异巨大的原因。

(4分)

 

分叉B题

(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回答)

一、选择题(10道,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在于:

()(B)

A.地主阶级的要求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法家思想的启示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望

2.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共同原因是:

(D)

A道德感召B信徒日众C君王爱好D统治需要

3.以下文明国家中,其政府对小农经济最为重视的是:

(A)

A儒学国家B天主教君主国  C新教君主国D伊斯兰国家

4.西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

()

A刺史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

下面不属于基督教教义的是:

()

A人生而有罪        B只有信仰上帝,灵魂才能得救

C要爱人如己  D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

6.某英国人著书说,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就已经到达过加勒比海。

你认为判断该说法是否成立的最可靠依据是:

()

A.史学权威的观点B.当地的民间传说C.历史文献的记载D.当地的出土文物

7.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内阁行使行政权力。

最先提出和建立内阁制度的是:

()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8.1854—1856年英法发动了旨在遏制俄国扩张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

其原因正如西欧派所总结的:

“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

”导致俄国落后的

根源是:

()

A英法的封锁遏制B海外殖民地太少C农奴制的阻碍D资金严重不足

9.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10.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司法独立原则

二、简释问答题(3道,共2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朱陈村

唐白居易(772-846年)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管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请回答:

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2分)

⑵“朱陈村”的婚姻状态有什么局限性?

(2分)

⑶如何评价“朱陈村”的生产结构?

(3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

200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160周年的日子,上海开埠两年后即1845年11月,出现了第一块租界。

2003年9月17日,在上海通州路、海拉尔路施工的挖掘机挖出了一块“公共租界石”碑。

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专家鉴定,界碑对研究上海租界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以下是上海租界界石和在黄埔区发现的井盖(S.M.CP.W.D是ShanghaiMunicipalCouncilPublicWorksDepartment的缩写,指当时管理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

 

⑴外国人在中国能够设立租界是源于哪一个条约?

(2分)

⑵联系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指出租界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原因。

(2分)

⑶如何看待160年前上海的开埠?

(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分)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

我们曾处于恐惧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

我们迅速、果断、大胆的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以及相关史实,指出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在第一次总统任期内各自面临着怎样的局势?

(3分)

⑵在危急中,林肯总统采取了什么关键措施从而扭转了局势?

(2分)

⑶面对“恐惧”,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行动”?

这一“行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第Ⅱ部分公共部分

一、选择题(10道,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4.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倾向性

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5.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由盛转衰,渐呈末世景象。

当时有人指出,当今天下财富,“上不在国,下不在民……淫侈愈甚,积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国与民所以贫困也。

”以下评述不正确

的是:

()

A.清朝官吏腐败,贪污盛行B.商业的发展是导致吏治腐败的根源

C.官吏贪污严重,影响国计民生D.封建专制制度没落,加剧官吏腐败

16.英国“在1855-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

”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于1905年被废止,孙中山以此来否定清末“新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准备

17.“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

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18.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选项中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奔驰在马路上B.火车行使在铁路上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新的通讯工具

19.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

(D)

A.资金不足B.企业设备陈旧

C.缺乏技术人才D.缺乏自由劳动力

20.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C)

A.废藩置县B.实行征兵制

C.发展近代教育D.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21.17-19世纪,欧美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

A.推翻君主制度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向法治化国家过渡D.建立民主共和制

22.NapoleonBonaparte:

“IamhonourablenotbecauseIhave40successfulbattles---Waterloo,adefeatmightcausethemtobeforgottencompletelybythepeople.ButbecausemyCodewhichcanneverbeforgottenbythepeople.”

你认为文中的NapoleonBonaparte对自己的评价是:

()

A.比较恰当B.夸大其词C.张冠李戴D.有失偏颇

23.右图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

上面的文字为:

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舱位,

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以上材料中能够获取的准确信息有:

()

1轮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2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二、简释问答题(2道,共20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康熙帝说:

“今天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则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69年)

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问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⑴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分)

⑵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4分)

⑶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

25.2004年到2005年,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中法进行了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深受两国人民的欢迎,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⑴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法国怎样的社会思潮?

这种思潮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⑵根据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为什么如此称赞当时的中国?

(4分)

材料三:

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指出:

“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力;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⑶罗伯斯庇尔引用了谁的格言?

他的意图是什么?

(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出生——比1835年的慈禧年长16岁;1837年开始当政——比1861年开始“垂帘听政”的慈禧早掌权24年;在位64年——比在位47年的慈禧多17年;1901年去世——比1908年去世的慈禧早7年。

如果从1861年算起,维多利亚与慈禧同时当政的时间大约有40年。

不同的是,维多利亚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令世界敬仰;而慈禧则使中国日渐衰落,只能苟延残喘,以至于沦为列强争食之地。

——《两个女人的对话:

八千里路云和月》陈宏赵祖平

请你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选题1分,观点8分,史实8分,文字3分)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黄浦区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基础学业测评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20题,共40分)

1A.C

2A.A

3A.D

4A.A

5A.C

6A.D

7A.B

8A.D

9A.B

10A.B

∽∽∽∽

∽∽∽∽

∽∽∽∽

∽∽∽∽

∽∽∽∽

1B.B

2B.D

3B.A

4B.B

5B.D

6B.D

7B.A

8B.C

19B.B

10B.C

∽∽∽∽

∽∽∽∽

∽∽∽∽

∽∽∽∽

∽∽∽∽

14.D

15.B

16.A

17.C

18.B

19.D

20.C

21.C

22.A

23.A

二、简释问答题:

(5题,共40分)

11A.要点:

(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6分)

⑴秦朝的标准货币:

半两钱,形制是圆形方孔钱;秦朝的标准字体:

小篆。

(2分)

⑵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制被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分)

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分)

12A.第3问答到要点即可。

(7分)

⑴唐初的租庸调制和唐后期(780年)的两税法。

(1分)

⑵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情况下实行的。

(1分)

⑶作者认为: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前提,政府授田,农民纳税,有征收的依据,且量入为出,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两税法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年分两次收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分)

不同意(1分)。

因为两税法的推行,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情况。

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并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例。

(2分)

13A.第2问答到要点即可。

(7分)

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程度最高;法、美两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但程度上与英国有较大差距;俄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占绝对优势,城市化进程基本未展开。

(3分)

⑵原因:

英国在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形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俄国:

野蛮的农奴制是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严重障碍,俄国的工业革命虽然在19世纪30年代已经起步,然而受到农奴制的牵制,进展异常缓慢,所以城市化程度极底。

(4分)

∽∽∽∽∽∽∽∽∽∽∽∽∽∽∽∽∽∽∽

11B.第3问答到要点即可。

(7分)

⑴描写了以男耕女织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景象。

作者渴望安定的社会环境。

(2分)

⑵近亲结婚,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1分)

⑶“朱陈村”的生产结构是我国古代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干扰下,农民可以吃饱穿暖,在盐铁之外,不必外求,生活安定。

但在封建制度下,很难扩大再生产。

它的自给自足的性质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分)

12B.(6分)

⑴源于1842年《南京条约》。

(2分)

⑵在租界内各国享有独立行使管辖、司法、征税等权力,中国政府无权干涉。

(2分)

⑶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分)

13B.(7分)

⑴华盛顿:

由松散的邦联改组为拥有统一主要政府的联邦国家;

林肯:

南北战争;罗斯福: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3分)

⑵战争期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调动了广大黑奴的积极性,使南方的经济陷于瘫痪,扭转了局势。

(2分)

⑶罗斯福新政。

国家权力干预经济,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了经济危机。

(2分)

∽∽∽∽∽∽∽∽∽∽∽∽∽∽∽∽∽∽∽

24.(10分)

⑴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力(2分)

⑵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分)

⑶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

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分)

25.(10分)

⑴启蒙思想。

(1分)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成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并促进新文化运动发生。

(2分)

⑵中国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中国文化在西欧进一步传播;伏尔泰特别推崇儒家思想;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

(4分)

⑶孔子。

(1分)意图:

借助中国儒家思想,宣传自由主张,反对封建统治。

(2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

(20分)

26.评分标准说明:

应主要围绕中英两国的结局为什么大相径庭而展开,寻找英盛中衰的原因。

(一)题目:

1分。

内容和观点有创意,可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20分。

(二)基本史实方面:

8分-0分

⑴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外殖民侵略掠夺等。

⑵中国近代史上遭到的五次侵略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

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三)基本观点方面:

8分-0分

⑴英国注意利用和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

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⑶启示:

要科教兴国,坚持对外开放等。

(四)论证逻辑文字表述方面:

3分-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