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007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docx

天一中学16届高三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强化训练题有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

必修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通典》记载:

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3.下图是一片刻有卜辞的甲骨,它最能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化王权B.以血缘为纽带C.内、外服相互独立D.中央集权

4.2009年7月崔世安当选为新一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8月回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崔嘉亨村,受到乡亲的热烈欢迎。

在乡亲们的掌声和欢笑声中,崔世安一行走入崔氏祠堂举行祭祖仪式。

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源于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

()

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皇帝制D.分封制

5.“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

……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

”材料中的“此地”在“征讨”之后()

A.隶属于行省管辖B.设置地方自治机构

C.归属巡检司管辖D.建立省级行政机构

6.宰相,又称丞相,相国,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的王朝却不设宰相,下列王朝不曾设置宰相的是()

A.宋B.元C.明D.清

7.《新唐书·百官志》: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①科举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制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是公款还是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9.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10.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11.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12.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礼部和工部

13.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4.唐朝初年和明朝初年君主专制郡的到了加强。

然而,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显的却是政治黑暗、危机重重的局面。

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关键在于唐明两朝()

A.朝代的治国思想不同B.皇帝的具体措施不同

C.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D.阶级关系的状况不同

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16.“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B.唐高祖

C.宋高宗D.明太祖

17.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B.清朝的军机处

C.宋朝的通判D.唐朝的中书省

18.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

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设置军机处的皇帝是()

A.康熙帝B.雍正帝

C.明太祖D.唐太宗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

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

据司马光说: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

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

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

一、都察院的改革。

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

“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

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

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

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

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

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

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

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

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人人都有平等的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各种政府官员在权力上有着不同的限制;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

——节选自1787年美国宪法及修正案

材料三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自由太过,则成为无政府;秩序太过,则成为专制。

数千年的政治变更,不外乎这两个力量的冲动。

(中国古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间的一种最良善之调和法……(美国)国会有了弹劾权,那些狡猾的议员往往行使弹劾权来压制政府,弄到政府动辄得咎。

在美国各州,有许多官吏是由民选而来。

……(但)必有若干财产才有选举权,没有财产的就没有选举权;且选举亦可能作弊;而对于被选的人,(选民)亦没有方法知道谁是适当。

……我们中国帝制时代有个方法:

采用考试来选官。

考试是个很好的制度,在共和时代亦不可少。

——节选自《孙中山选集》

材料四立法院近似西方国会,行使立法权与预算权。

另外将西方国会的调查权分出,由新设的监察院行使,并赋予监察院中国古代的弹劾权以及现代社会的审计权……另外把政府公务员考试与人事考核权由行政权分出,另设考试院,主管全国公职考试命题典试等业务。

——节选自林炯如、傅绍昌、虞宝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

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与孟德斯鸠思想的内在联系。

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及的中国帝国时代的选官制度的理解。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民主宪政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并分析孙中山进行这种设计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成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

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

【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实行了民主的、科学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

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

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退位。

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

(2)材料二中“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3.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明太祖曰:

“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

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4.

材料在商鞅变法50多年后,赵国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

他感叹: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他提出建立新式骑兵并无太多异议,争论集中在胡服上。

赵武灵王多次劝导反对派,他曾说: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故礼月艮莫同,其便一也。

”武灵王改革后“略中山地……西略胡地……林胡王献马”。

汉代刘向说:

战国有骑,无骑射,骑射,胡兵也,赵武灵王用之。

”王国维考证胡服之入中国始于武灵王,胡服衣着方便,后经北魏、唐略加改动,成为正式的官服。

秦国商鞅用暴力手段推行变法,虽然成功,最后自身也遭车裂之刑。

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急于求成而兼用暴力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武灵王的改革经过长期蓄势,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最后看准时机,取得良好效果。

——摘编自孙开泰《试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凡盗贼军,杀之无罪”,体现出④,由“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出②;由“凡有爵者,不为奴”,体现出①。

而③项“注重公平正义”,材料内容无从体现。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刑法·特征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唐、宋、元、明)及图表关键信息,分析认知:

②项的“政事堂”,即可知道是唐朝;④项“三司使”,即可得出是宋朝;③项的“土司”,即可判断出是元朝;①项的“督察院”,即可知道是明朝。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至元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题干中的图片是占卜用的甲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政治的特点

4.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宗法制度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认祖归宗、祭拜祖宗,所以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源于我国古代宗法制而非其他的制度。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A

【解析】略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专权威胁皇权,借胡惟庸案之机废除丞相制度。

因此清朝时不曾设置宰相,故选D。

本题容易误选明朝,注意明朝初期曾设置了丞相。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废丞相

7.A

【解析】

试题分析: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①②解读正确;③内阁制出现在明朝,④二府三司制出现在宋朝,都发生在唐朝之后,因此排除③④,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D项符合题意;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AB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政治制度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

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一切军国大事最终都取决于皇帝。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由材料可知,瓜分姬姓晋国的是三个异姓贵族,这就打破了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的世袭制,破坏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即打破了西周以来依靠礼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统治秩序,故A符合题意。

三家分晋从破坏旧的奴隶制度来看是历史的进步,但从一个大的诸侯国分裂成三个小的诸侯国的角度来看就违背了统一的潮流,那就不是历史的进步了,故排除B。

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但并没有结束,否则就没有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了;封建制的确立标志,主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即土地私有制是否已占主导地位,而不是三家分晋,故C项表述错误。

将分封制的崩溃作为时代的划分标志不能反映出其是否主张维护分封制,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丞相”和“元老院成员”是解题关键词。

A、B、D分别从法律、政治制度、中枢机构等方面进行对比,仅是一个侧面,排除。

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罗马是民主政治。

C项从治国原则上立意,故选C项。

考点:

秦朝政治制度和罗马法

点评:

本题把罗马法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有新意。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实施各项工作。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丞相是百官之长,废除丞相制度,对皇权专制的最大威胁解除,汉武帝设置“中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掌握决策权,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沦为执行机构了,这样,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得以改观;隋唐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得以分散,又彼此牵制,任何一省长官都不能大权独揽,意味着对皇权专制的威胁减少;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

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所以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因此,①②③④均是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重大举措。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

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度、废除丞相制度和设立军机处都是加强皇权的重大举措,在学习时要将相关知识全面掌握,不可留下隐患。

14.C

【解析】

本题为因果关系试题,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政治、经济的表现形式: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阶段,而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津满时期。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时代唐代不符,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有明之无善治”说明“罢相”一事发生在明朝。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专权威胁皇权,借胡惟庸案之机废除丞相制度。

D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废丞相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因此选择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于迁移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军机处设置于清朝雍正帝时期,开始主要用于西北军务,后来地位逐渐上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康熙帝主要有评定三藩叛乱,准格尔叛乱,收复台湾等武功;明太祖主要是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唐太宗主要是完善科举制度等;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9.

(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

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

分)

(2)态度:

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2分)

(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明朝废除丞相。

(3分)

(4)趋势:

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3分)

【解析】略

20.

(1)特点:

①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②监察组织体制健全;③重视地方监察,监察法规日趋完善;

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几乎没有民间、社会的参与;

监察的核心和本质是服务于皇权专制的。

(2)主要变化:

①监察内容发生变化,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监察制度增加了代表民意、社会的体制外监督;

监察制度呈现近代西方权力制衡特征。

启示:

必须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借鉴他国监察制度;建立完备的监察网络。

【解析】

(1)根据题干材料,本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的相关情况。

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