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4307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docx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

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

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

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

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

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

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

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

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

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

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

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

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

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

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

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

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

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

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

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

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

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

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

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

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

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

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

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

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

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

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

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

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

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

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

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

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

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

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

的结论。

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

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

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

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

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

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

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

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

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

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

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

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

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

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

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

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

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

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

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

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

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

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

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

后来

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

原来当鲶鱼装入

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

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

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

这就

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

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

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

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

地工作。

12.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

潮。

此乃海潮效应。

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

社会需要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

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

力。

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

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

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

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

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

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

也即两个

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

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

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

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

"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

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

"心理名片"。

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

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

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

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

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

下赫赫战功。

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

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

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

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

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

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

工资、奖金一加再加。

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

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

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

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

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

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

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

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

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

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

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不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

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

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

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

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

感?

quot;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

15.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

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

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

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

作案。

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

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

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

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

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

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

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

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

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

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

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

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

成。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

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

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

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

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

其次要平心

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

己的水平。

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

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

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

比如别人有一

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

这时不妨利

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

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

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

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

己逐渐增强自信。

18.“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

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

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

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

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

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

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

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

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

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

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

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

哥德

巴赫猜想他又摇头。

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

他神秘兮兮地说是

认识你自己。

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

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

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

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

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

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

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

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

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

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

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

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

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

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

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

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

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

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

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

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

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

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

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

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

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

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

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

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

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

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

“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

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参加

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

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

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

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

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

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

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

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

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

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

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

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

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

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

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

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

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

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

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

——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

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

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

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

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

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

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

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

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

出现车祸。

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

如在棒

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

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

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

定势。

22.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

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

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

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

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

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

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

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

了8周教学。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

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

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

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

相同。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

这给

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

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

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

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2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

他以此来

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

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

成绩。

24.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

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25.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

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

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26.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

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

但你若不能等这

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

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

想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