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627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

文言文阅读复习参考资料

1、《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注释]

1、选自《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齐师伐我:

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师:

军队。

3、肉食者: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

参与。

5、鄙:

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6、何以战:

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占。

8、必以分人:

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9、对:

回答。

10、小惠未徧: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

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bó):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

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12、加:

虚夸。

13、必以信:

一定如实禀告神。

信,言语真实。

14、小信未孚(fú):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

孚:

为人所信服。

15、福:

赐福,保佑。

16、狱:

案件。

17、虽:

即使。

18、察:

弄清楚。

19、情:

实情。

20、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21、可以一战:

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2、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曹刿说:

“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

“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分析]

第一段是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是本段的重点。

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定了。

从前两次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表现他的“鄙”。

当庄公第三次回答时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刿立即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

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最后一句“战则请从”,不仅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注释]

1、公与之乘: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鼓之:

击鼓进军。

鼓,动词,击鼓。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败绩:

溃败。

4、驰之:

驱车追赶齐军。

5、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6、登轼:

登上车前的横木。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7、遂逐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遂,就,于是。

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译文]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鲁国军队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

“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

“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分析]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写曹刿,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话,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就突出了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的军事才能。

“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既克:

已经战胜。

既,已经。

2、故:

原因,缘故。

3、夫(fú)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4、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5、再:

第二次。

6、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7、测:

推测,估计。

8、伏:

埋伏。

9、靡(mǐ):

倒下。

[译文]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打仗,是靠勇气的。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那样的)大国,(他们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分析]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

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的“鄙”。

曹刿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进军和追击时机的确定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全文分析]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仅仅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搏杀写得极为简略。

本文仅222字,却全面地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录了他关于战争的深刻议论,这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畎,田间小沟。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4、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5、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分析]

此段列举事例,用排比句列举了6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1、任:

责任,使命。

2、饿其体肤: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3、空乏:

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拂,违背(意愿)。

5、所以:

用这些方法。

6、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7、曾益:

增加。

曾,同“增”。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分析]

此段就事论理,用“故”字领起,表明议论由上述事例而生发。

“必先”一语,突出这些是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

“所以”以下两句,指出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

以上两段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注释]

1、恒过:

经常犯错误。

恒,常。

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

2、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5、发于声:

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6、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7、入:

在里面。

指国内。

8、法家拂(bì)士:

法家,守法度的世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弼。

9、出:

在外面。

指国外。

[译文]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分析]

此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

“人恒过……而后喻”扣住上文“动心忍性”四字,从正面进行论证。

作者先举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说明改过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条件的,变化的条件是进行主观的思想斗争。

所谓“困于心,衡于虑”就是这种思想斗争的表现。

经过这样一番苦心焦虑,自然会激发起进取的意志,这就是“作”。

“征于色,发于声”是写一个人进行思想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谈吐。

有了这样的表现,人们当然就能够了解他,这就是“喻”。

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炼,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这样来看问题才是全面的。

“入则……国恒亡”由上文论述的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从反面进行论证。

从内外两方面全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这句话虽然是从反面论证的,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的艰苦的磨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生于忧患:

忧患使人生存。

2、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译文]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分析]

本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专立一段,便更加醒目、突出。

“安乐”一词课文前三段中并未出现,但它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句中。

[全文分析]

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文章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3、《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①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②也。

如使③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④何不用也⑤?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⑥,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⑦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⑧耳。

[注释]

①[苟得]:

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②[辟]:

同“避”。

③[如使]:

如果,假使。

④[凡可以得生者]: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⑤[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是:

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⑦[非独]:

不单,不仅。

⑧[丧]:

丧失。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①,行道之人弗受;蹴②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③也。

[注释]

①[呼尔而与之]: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尔:

助词。

②[蹴]:

践踏。

③[不屑]:

认为不值得。

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分析]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①,万钟于我何加②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③得我④与⑤?

乡为身死而不受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⑦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⑧。

[注释]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丰厚的俸禄。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

辩,同“辨”。

②[何加]:

(有)什么益处。

③[所识穷乏者]:

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④[得我]:

感激我。

得,同“德”,动词。

⑤[与]:

同“欤”,语气词。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

⑦[已]:

止。

⑧[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译文]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使其本心。

4、《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西汉X向编订)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

2、修:

长,这里指身高。

3、昳(yì)丽:

光艳美丽。

4、朝(zhāo)服衣冠:

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

5、窥镜:

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孰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7、旦日:

第二天。

8、明日:

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9.孰视之:

仔细地看他。

孰,同“熟”,仔细。

之,指徐公。

10、弗如远甚:

远远地不如。

11、美我:

以我为美。

12、私:

动词,偏爱。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他: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

“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分析]

第一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注释]

1、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以为,认为。

2、方:

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方千里”即纵横一千里。

3、四境之内:

全国X围内(的人)

4、蔽:

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一千多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X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分析]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邹忌这种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受蒙蔽的现身说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王曰.“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面刺:

当面指责。

2、谤讥于市朝: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谤,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讽刺。

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

市朝,公共场合。

3、闻: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4、时时:

不时,有时候。

5、间(jiàn)进: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6、期(jī)年:

满一年。

7、朝于齐:

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8、战胜于朝廷: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译文]

齐威王说:

“好!

”就下了命令: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所谓在朝延上战胜别国。

[全文分析]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5.《出师表》诸葛亮(三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X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注释]

1、选自《三国志·蜀国·诸葛亮传》。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X禅写了这篇奏章。

2、中道崩殂:

中途去世。

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

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4、盖追先帝之殊遇:

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

盖,副词,推测原因。

5、开X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6、光:

发扬光大。

7、恢弘:

扩大,发扬。

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译文]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分析]

本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注释]

1、宫中:

指皇宫中。

2、府中:

指丞相府中。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臧否,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异同,这里是“异”的意思。

4、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6、理,治理。

7、内外异法:

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译文]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分析]

本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宫廷和相府对官员奖惩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有所偏私,则国家政局必乱。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注释]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2、简拔:

选拔。

3、遗:

给予。

4、愚:

用于自称的谦词,相当于“我”。

5、悉以咨之:

都拿来问问他们。

悉,副词,都,全。

咨,询问,征求意见。

6、裨补阙漏: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译文]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分析]

本段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特言“先帝简拔”,意在说明所荐者忠实可靠,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