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817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docx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

(1)开元盛世

(2)观点:

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

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

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

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2.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3.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答案】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答案】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5.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发生在哪年?

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

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

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

(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

为什么?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

(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地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

(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

中央军事控制。

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

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

到何时最后完成?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表现的是人口的增加,材料二中“实仰东南财赋,”是说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南移是在唐朝时期,到南宋时期完成。

(3)第三问考查的是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涉及技术、经济基础、环境、北方战乱人民南迁等因素。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

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

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

【答案】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可知,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有,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

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1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答案】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点睛】

表格类的材料,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要注意“趋势”不等于结果,不能用结论性语言。

13.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唐朝。

(2)观点:

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

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

(2)根据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是:

“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对此观点的论述如下:

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放对外政策,鉴真东渡就是一典型事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自杜佑《通典》卷十《漕运》

(1)指出材料中大运河的一个河段的名称。

(2)小历认为上述材料体现了开凿运河役使大量的民力,致使矛盾激化,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百害而无一利,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我不赞同他的观点。

理由:

大运河开通有利有弊。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隋朝的暴政所致。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材料的“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

”可知材料中大运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

材料涉及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和通济渠两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小历认为题干材料体现了开凿运河役使大量的民力,致使矛盾激化,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百害而无一利。

我不赞同小历的观点。

理由是:

大运河开通有利也有弊。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隋朝的暴政所致。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15.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

  ;

B:

  ;

C:

  。

(2)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和  。

材料二: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

说一说你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