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83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docx

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第03期专题13

一、(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

“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

“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

“韩文出于《孟子》。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

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

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

比如清代查为仁说:

“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

”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却都能影响君王的决策”表述绝对化,由原文“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可知,是“能”影响君王的决策,并不代表着“都”能影响。

B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概括不全面,第一段总说的是“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

A错误。

B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对比论证,“通过剖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剖析,只是点出而已。

B错误。

C项,“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错误,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是为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

C错误。

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错误,由原文“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

‘韩文出于《孟子》。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可知,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的文章“影响很大”,而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A错误。

C项,“并不注重辞藻”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依据。

C错误。

D项,“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错误,应该是一种思辨。

D错误。

二、(陕西省百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

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

在笔者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

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

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大自然。

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

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

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

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

如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答案】A

【解析】A项,“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错,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如果”两字表明此处是假设,并不是确指,不能武断地把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

文章第一段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论点;第三段更进一步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最后一段用突出“历中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所以,整篇文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答案】D

【解析】A项,前后分句因果关系错,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分句“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在前,分句“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

B项,“做出了准确判断”错。

原文第二自然段表述为,“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似是”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而不是确指。

C项,“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错,原文第三自然段表述为,“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原文强调的是“任何事物”,并不是单独指“历史学”。

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

《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

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

特别是从唐代开始,《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

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不待言。

《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

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日》指出;“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周易》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传播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随时随地可见《周易》及易学思想泛起的层层涟漪。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

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廷展性和丰富性。

《周易》“综合百家,超越百家”,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远远高于其他经典、其他学术的尊崇地位。

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不仅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B.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C.被儒、道、佛诸家尊奉或倚重,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的诠释方向具有其延展性和丰富性。

D.对作为经典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简明而中肯。

【答案】B

【解析】B项,“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强拉因果,表述绝对,“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不一定是《周易》“位列儒家经典之首”的原因,原文只说“《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二者间也可以理解成并列关系,或递进承接,逻辑关系出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周易》产生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起笔,然后层层论述《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在《周易》的历史地位本身,而在揭示其雄冠群经之首的内在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C.文章强调《周易》位于《四库全书》经部之首,《易》类文就相较于经类其它文献数目最多,它应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核心地位的最好范例。

D.文章引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答案】D

【解析】D项,“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说“《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一定要注意“但是”这个转折词语,意思是后边才是表达的重点,也就是说文章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对《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评价,意在突出其已“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在所有中国古代经典中,产生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据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B.《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C.儒道两家将《周易》作为自身经典并常常援《易》立说,是《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直接影响的结果。

D.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答案】C

【解析】A项,“据史记载”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偷换概念“《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错误,原文“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正确解读文本意思应该是说《易传》的出现促使了《周易》从……到……的转化,《易传》即《十翼》的出现也标志着经典最终完成;D项,“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自此以后”“此”指代的时间出现错误,原文“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选项中“此”指汉代,文本中指的却是唐代。

选项中代词指代出现偷换时间概念的问题。

一、(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

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

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年46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

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2011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

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

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ATV和HTV,最近更有SpaceX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

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

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年13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

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

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

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8600kg,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

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

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

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

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这就优化了舱内空间。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

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依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

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没有捷径,是柏林厚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材料选自2019年23期(北京青年周刊》)

1.下列对文中“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目标,源于上海光机所的持续攻关。

B.研究、利用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有助于发展中国的货运飞船。

C.天宫二号要和其他飞行器有机融合,就得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优化。

D.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

【答案】D

【解析】D项,“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可知,原文说的是“主要改进之一”。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基冷原子钟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与“龙”式飞船不同,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

C.科学家利用舱内、舱外空间,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D.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已是小型空间站雏形。

【答案】B

【解析】B项,“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可知,不是“一直”,而是“‘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3.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答案】持之以恒,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取得冷原子研究的成功。

借鉴他人,中国发展空间货运飞船借鉴了他国经验。

融合创新,柏林厚的团队采用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