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362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三尚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尚 贤

《墨子·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把任用贤能看作为政之根。

《贞观政要》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把“得人”看成是“为政”的关键。

诸葛亮《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可见,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

赏美文

琴韵箫声中的墨子悲丝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妻琴箫合奏的碟子——《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墨子悲丝》。

旧日的启蒙书籍——《蒙求》里面就有“墨子悲丝,杨朱泣歧”。

这是出自阮籍的句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颜氏家训》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后汉书》“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

“亡羊惧歧路,染丝悲墨子。

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

”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得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

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

“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

”题意是:

墨子出行,见洁白的丝帛被染成黄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叹人们受社会旧俗恶习污染,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洁白,因此而悲痛。

由此,便产生了很多哲思。

在旧日的蒙庠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理,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

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得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

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大操之一。

而第一次听,是“虞山派”吴景略先生演奏的《墨子悲丝》,当时,就喜欢上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传统向来“清微淡远”,很有道家思想的大气磅礴、捕风捉影、幻化无穷、抱残守缺的意境,而当时,吴老先生用老庄的道家风格,晕染这首描写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风情,令人别开生面地窥见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学。

但,现在雨果这张CD之中,是由这对夫妻来演奏,他们的恩爱之情塑造的是一种空灵洁净的意境,这种空灵洁净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

少了吴景略先生的飘逸淡远,多了柔情万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遗世独立,还是抒发他们洁身自好的心怀?

曲,在房间里CD上回旋;音,在演奏者和听曲人心中荡漾。

是什么让那曾经是启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

前几天与一位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朋友交流,谈到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大部分孩子,连辛亥革命的常识都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是什么呢?

恐怕连这个“墨子悲丝”四个字都从来没见过吧。

记得,是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谁感叹过“数典忘祖”,是谁在天天说让孩子自己去看那些书。

恐怕真的都已经忘记了,每个人都要有人启蒙,去引导,才能去读书的。

韩愈说过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而那个启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丝”,是否真的担当着这份其实关乎民族存亡的责任?

《墨子悲丝》是一首很长的曲子,我在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乱想很多,琴韵箫声里的曲子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墨子却在什么地方呢?

品品看,还是吴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丝》更有境界,因为,听他的琴,悟得了身外身,脱离了万丈红尘,我从没这么多想法。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墨子的人才观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同时,其“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主张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治权,反对贵族专政,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种思想具有极其鲜明的反封建专制的精神。

墨子的“贤能”思想与今天我们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有许多相似性。

现代人本观念中,关于人才的概念是广义的,即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墨子把“兼爱”思想运用到政治上,提出了“尚贤”和“尚同”的主张。

“尚同”即“上同”,就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壹天下之政”,他认为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同,所以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这就反映了当时平民阶层希望打破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心声。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国家之治厚     厚:

B.然则我不可不为义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C.谨上为凿一门谨:

通“仅”,只

D.阖其自入而求之阖:

全部

解析:

D项,阖:

关闭。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提拔。

A项,名词,根本/副词,从根本上。

B项,动词,从事/动词,征服。

C项,通“避”,动词,躲避/通“避”,动词,避免。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人称代词,他。

A项,动词,认为/动词,按照。

C项,动词,实行/介词,因为。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为判断句;③④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

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

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

”察乡之所治者,何也?

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

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则国何说以乱哉?

”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

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

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

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尚同》)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B.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C.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D.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解析:

据句中“贤可者”“立”“以为”等词语的意思作答。

答案:

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推断,“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B.“正长”在古代有两层意思:

一是称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二是指塾师。

选文中的“正长”应指前者。

C.“乡长”,顾名思义,指的是“乡里的年长之人”。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解析:

“乡长”指乡大夫。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同”是墨子针对当时的天下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

所谓“尚同”,即“上同”,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意见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

B.墨子认为,治乱的前提条件是,天子是“天下之贤可者”。

这样,百姓向天子、国君、乡长和里长尚同,那么就是全天下尚贤了。

C.“尚同”的原则是一切以上级的意见为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和监督的机制,通过教育让人积极地学习上一级的人,通过奖惩措施来监督这个机制的执行。

D.本文在写法上,层层推论,不忌文字语意的重复,但求做到极言尽意。

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言华美,笔力雄健,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文采见长的代表。

解析:

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藻饰。

答案:

D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关键词有“善”“何说”;第

(2)句中的关键词有“溱溱”“罚”。

答案:

(1)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乡大夫的好话;去掉你不善的行为,学习乡大夫的好行为。

那么这一乡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2)现在假如时常刮大风,下暴雨,连续不止,这就是上天用来责罚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的办法。

参考译文:

天下之所以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才选择天下贤能的人,立为天子。

有了天子以后,因为力量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人,让他们做三公。

设立了天子、三公后,又因为天下的面积太广阔,对于远国异邦的人民,是非利害的区别,不可能一一知道,所以将天下分割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

设立了诸侯国君之后,因为他们的力量不够,又在他们的国家之内选择一些贤明能干的人,给他们做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就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

“你们听到善和不善的,都要报告上面。

上面认为对的,大家都赞同。

上面认为错的,大家都认为错误。

上面有过错,就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就去查访,并加以推广。

与上面同心协力而不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

如果听到善和不善,不向上面汇报。

上面认为对的却不能认为是对的,上面认为错的却不能认为是错的。

上面有过错而不能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却不能查访和推广。

与人勾结而不与上面同心协力,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上面根据这些作为赏罚,是十分明察而可靠的。

因此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

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

“听到善和不善,一定报告乡大夫。

乡大夫认为对的,犬家都认为是对的;乡大夫认为错的,大家都认为是错的。

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乡大夫的好话;去掉你不善的行为,学习大夫长的好行为。

那么这一乡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我们考察一乡之所以能治理好,为什么呢?

是因为乡大夫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这个乡就治理好了。

乡大夫,是这乡的仁人。

乡大夫向乡的百姓发布政令,说:

“听到善和不善的言行,一定告知国君。

国君认为对,大家都认为对。

国君认为不对,大家就都认为不对。

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国君之善言。

除掉你的不善之行,学习国君之善行。

那么国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观察这个国家能治理好的原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全国的意见,因此这个国家就能治理好了。

国君,是这个国家的仁人。

国君对百姓发布政令,说道:

“听到善和不善,一定要报告天子。

天子认为对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

天子认为不对,大家都加以反对。

放弃你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改掉你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

那么,天下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治理好的原因,为什么呢?

是在于只有天子才能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能治理好天下。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统一,而不知道与天统一,因而灾害还不会完全除掉。

现在假如时常刮大风,下暴雨,连续不止,这就是上天用来责罚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的办法。

所以墨子说:

“古代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是用来治理人民的。

好比丝缕的纪、网罟的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统一的老百姓的。

三、语言运用

9.某学校电视台要为“守望汉字”活动制作视频短片《魅力汉字》,同时提供了“象形”和“形声”两种造字方法的例子,请你根据下图分条概括汉字的特点。

(不超过3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分析所给图画不难发现,从“象形字示例”来看,“马”字的形成一直要追溯到甲骨文,历史非常久远;而“马”字的演变过程则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从“形声字示例”来看,像“河”这样的汉字一般由意符和音符两部分组成,造字法非常灵活。

答案:

(示例)历史悠久;由繁到简演变;造字法灵活巧妙(或汉字由意符和音符两部分构成)。

(对应学生用书P113)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国家之治厚      厚:

B.然则我不可不为义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C.谨上为凿一门谨:

通“仅”,只

D.阖其自入而求之阖:

全部

解析:

D项,阖:

关闭。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提拔。

A项,名词,根本/副词,从根本上。

B项,动词,从事/动词,征服。

C项,通“避”,动词,躲避/通“避”,动词,避免。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人称代词,他。

A项,动词,认为/动词,按照。

C项,动词,实行/介词,因为。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为判断句;③④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

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

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

”察乡之所治者,何也?

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

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则国何说以乱哉?

”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

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

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

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尚同》)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B.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C.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D.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解析:

据句中“贤可者”“立”“以为”等词语的意思作答。

答案:

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推断,“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B.“正长”在古代有两层意思:

一是称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二是指塾师。

选文中的“正长”应指前者。

C.“乡长”,顾名思义,指的是“乡里的年长之人”。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解析:

“乡长”指乡大夫。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同”是墨子针对当时的天下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

所谓“尚同”,即“上同”,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意见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

B.墨子认为,治乱的前提条件是,天子是“天下之贤可者”。

这样,百姓向天子、国君、乡长和里长尚同,那么就是全天下尚贤了。

C.“尚同”的原则是一切以上级的意见为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和监督的机制,通过教育让人积极地学习上一级的人,通过奖惩措施来监督这个机制的执行。

D.本文在写法上,层层推论,不忌文字语意的重复,但求做到极言尽意。

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言华美,笔力雄健,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文采见长的代表。

解析:

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藻饰。

答案:

D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关键词有“善”“何说”;第

(2)句中的关键词有“溱溱”“罚”。

答案:

(1)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乡大夫的好话;去掉你不善的行为,学习乡大夫的好行为。

那么这一乡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2)现在假如时常刮大风,下暴雨,连续不止,这就是上天用来责罚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的办法。

参考译文:

天下之所以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才选择天下贤能的人,立为天子。

有了天子以后,因为力量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人,让他们做三公。

设立了天子、三公后,又因为天下的面积太广阔,对于远国异邦的人民,是非利害的区别,不可能一一知道,所以将天下分割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

设立了诸侯国君之后,因为他们的力量不够,又在他们的国家之内选择一些贤明能干的人,给他们做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就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

“你们听到善和不善的,都要报告上面。

上面认为对的,大家都赞同。

上面认为错的,大家都认为错误。

上面有过错,就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就去查访,并加以推广。

与上面同心协力而不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

如果听到善和不善,不向上面汇报。

上面认为对的却不能认为是对的,上面认为错的却不能认为是错的。

上面有过错而不能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却不能查访和推广。

与人勾结而不与上面同心协力,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上面根据这些作为赏罚,是十分明察而可靠的。

因此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

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

“听到善和不善,一定报告乡大夫。

乡大夫认为对的,犬家都认为是对的;乡大夫认为错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